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马国权著、陈正中编《马国权红学论集》

已有 2372 次阅读 2023-2-16 17:33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马国权著、陈正中编《马国权红学论集》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23年2月16日发布(第32197篇) 

书名:      马国权红学论集

著者:       马国权

编者:       陈正中

出版社:     华侨出版社

责任编辑:   李古月

封面设计:   许军杰

书名题字:   杨抱朴

印刷厂:     江苏凤凰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责任印刷:   桑国磊

版次:       2022年2月第一版, 第一次印刷

开本:       32开

印张:       8.5

页数:       265

书号:       ISBN978-1-63931-094-4

定价:       158元

感谢高玉海教授惠寄

 

内容简介

该书收录马国权先生有代表性的16篇文章、3封书信,涉及《红楼梦》文本研究及《红楼梦》作者、家世研究。马国权先生凭着他对《红楼梦》的总体透视和艺术感悟,通过对《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情节主线、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精到准确的分析,揭示了《红楼梦》这部奇书的思想和艺术内蕴。对于读者全面把握马国权先生的红学研究成果及红学成就及了解《红楼梦》、研究红学有很大的帮助。

序一 / 张庆善

序二 / 马瑞芳

序三 / 高玉海

《红楼梦》中华民族的骄傲

《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什么?

《红楼梦》人物论纲:宝黛钗简论

《红楼梦》人物论纲:晴雯袭人平儿简论

试论贾宝玉形象近代意识的一个侧面

也论探春

——曹雪芹寄"补天之志于探春吗?

《红楼梦》人物及艺术赏析

为程伟元、高鹗一辩

——兼论百廿回本《红楼梦》

论曹頫被革职抄家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附:关于马桑格的一件新史料

曹雪芹祖籍辽阳的实证

红楼梦作者与辽宁

辽阳与红学

附:昌图与红学

回顾与思考:庆祝《红楼梦学刊》创刊十周年

附:祝贺《红楼》创刊二十周年

马国权致张德祥、赵大宇、于文明、陈正中信札三封

附:端木蕻良致马国权信札九封

附录

红学莫测高深治学贵在严谨

——纪念马国权老师 / 刘洪伟

马国权先生及其红学研究 / 陈正中


序一  张庆善

铁岭市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陈正中同志打电话,说要编马国权先生的文集,希望我能为之作序。正中同志是马国权先生的学生,作为马门弟子,不忘师恩,这令我十分感动。因此,写序是不能推辞的,更何况马国权先生与我有着几十年的师友情谊,他是我非常敬佩的前辈老师之一,他是为新时期红学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前辈老师之一,他是推动辽宁红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最大的一位前辈老师。

马老师于2016年去世,半年多后我才得到消息,正是正中同志告诉我的,每每想起就非常难过和愧疚。原本我和马老师一直有联系,开始是经常通通电话,后来马老师的听力出了问题,和他通电话,要扯着嗓子喊他才能听清楚你说什么,这通电话太费劲了,别人还以为你在电话里跟人吵架呢?后来就是以通信为主,再随着年纪大了,而我事情又多,信也就越来越少了。

马老师与已故邓庆佑先生是好朋友,他俩联系的多,邓老在世时,马老经常通过邓老转达对我的问候或是转达什么事。

马国权先生是江苏如皋人,毕业于山东大学,长期在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因我是大连人,因此马老常常把我当成老乡,彼此更亲近一些。马老师治学严谨,学问渊博,为人十分谦和,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学生都是非常热情关心,对我这个大连老乡,马老师更是有一种亲切感。记得哪一年在贵阳开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有一天去参观什么地方,在汽车上马老师跟我说了一路,大意是希望我好好读书做学问,不要掺和到人事矛盾中,特别是对老先生要尊重等等,至今马老师与我谈话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但他语重心长的谈话情景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在新时期红学发展中,辽宁是在全国成立红楼梦学会比较早的省份,虽然开始马老师不是辽宁省红楼梦学会会长,但实际上他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也可以说,没有马国权先生就不会有辽宁省红楼梦学会。1982715日至23日在大连棒椎岛举行了辽宁省第四次《红楼梦》学术研讨会,那一次我也被邀请参加了。那次研讨会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会议规模,还是学术层次,都是全国少有的,比起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也毫不逊色,堪称新时期红学发展的盛会。参加那次学术研讨会的有周汝昌、霍松林、刘世德、张锦池、沈天佑、张书才、李汉秋等著名的专家学者。冯其庸、张毕来、李希凡、端木蕻良、郭豫适、蔡义江、李厚基、韩进廉、石光等虽因种种原因没有与会,但都发来了贺信。河北省著名红学家韩进廉先生在给辽宁省红学会的贺信中说:在红学研究上,不论组织的建设,还是资料的汇集、问题的研究,辽宁都曾走在全国的前头。他还说,河北呢?落后了,远远地落后了。这当然是韩先生的谦辞,河北省《红楼梦》学术研究及其活动,那时也是搞的很活跃的。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时候,地方红学活动搞得好的确实是辽宁省、黑龙江省、贵州省和上海市、天津市。凡是一个地方红楼梦学会搞的比较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一定要有一个核心人物,他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他能把大家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辽宁省红楼梦学会的核心人物就是马国权先生。1982年大连棒椎岛研讨会,就充分展现了马国权先生的组织能力、号召力和人格魅力。没有马国权先生,是请不来那么多著名专家学者参加辽宁省的《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的。那次研讨会的主角是马老师与大连于植元先生,开幕式就是马老师与于植元先生主持的,最后是马老师致的闭幕词。

马老师不仅仅为辽宁省红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是新时期红学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之一,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红楼梦学会的筹备,1994年莱阳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他当选为中国红楼梦学会的副秘书长,他是北京以外唯一的副秘书长,那时的秘书长是蓝翎先生,这本身就是对他在全国红学界所起作用的充分肯定,尤其他在维护红学界的团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的。马国权先生始终积极支持冯其庸先生的工作,他在曹雪芹祖籍文献史料的挖掘和研究上都做出了重要的成绩。

如今新时期红学已经四十多年了,在百年红学史上,新时期红学是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而这一切都是在诸多红学前辈们的带领下取得的,他们为红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道德人品和学术风范为我们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前辈们为红学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深切怀念敬爱的马国权先生!

是为序!


序二 马瑞芳

提到新时期红学,马国权的名字绝对绕不过去。

马国权是中国红学会发起人和三人筹备小组成员之一,后一直担任中国红学会副秘书长,因为秘书长蓝翎闲云野鹤般行事,早期中国红学会许多俗务,如办全国乃至国际红学会,理所当然也无怨无悔落到副会长胡文彬和副秘书长马国权头上。我参加多次全国红学会及国际红学会,总看到冯其庸、李希凡、蓝翎们定盘子后,胡文彬、马国权像陀螺一样在那儿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胡文彬、马国权给我写过许多信,督促我不要总沉在聊斋里,一定参加红学会,多写红学论文,日前偶尔翻到胡文彬好几封信,马国权的信却不知夹到哪本书里了。幸运的是找到冯其庸、马国权跟我在南京红学会(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年)合影,冯先生当时高兴地说这叫四马同槽

马国权创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红学研究室和国内第一个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术团体——辽宁红学会。须知,马国权所在的学校沈阳师范学院,只能算中国高校的小兄弟,按照教育界全国重点大学排名及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划不同级别,马国权做的事,十分超前、非常出格,幸好出头的橼子并没有先烂,而是一直兴旺发达。而这又和马国权非常注意培养年轻——直接授业弟子和一切红迷”——有密切关系。

马国权不仅是红学界一位无私奉献、与人为善的活动家,更是红学研究中(我认为)坚持正确方向,也就是把《红楼梦》做伟大小说研究并做出成就的红学家。他深入地剖析红楼人物,涉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及晴雯等丫鬟,他研究红楼情节,特别重视《红楼梦》的伟大思想意义,他也研究曹雪芹生平中的重要问题如曹頫被革职抄家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在马国权的红学论著中,经常可以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见解,但是绝对找不到无根据的、哗众取宠的幺蛾子

我一直叫马国权马师兄,我们曾同学一年,我1960年考进山东大学中文系,马国权是四年级大学长,在校期间我们并无交往,但一入红门,师出同门之情倍增。马师兄把指点、提携小师妹当成他不可推卸的职责。四年前李希凡大师兄逝世时,我曾在《齐鲁晚报》发两整版纪念文章,里边有两处提到马师兄。

1981年上海红学会组织大家游淀山湖,我走到一座宋代石桥上,周汝昌先生立即指着我对画家刘旦宅介绍:她就是山东大学的马老师,她写的《古今中外一祖母》,我多年没看到这么好的文章了。

小讲师忽被大红学家赞扬,找不到北的我在饭桌上向李希凡、马国权师兄吹起来:本人文章受到周先生赞扬!马国权师兄立即说:不要头脑发昏。周先生表扬你,因为你跟他的观点相同,不喜欢后四十回,如果你跟他的观点不同,他会说,这是他从来没见过的糟糕文章。马师兄提醒了我,开始饶有兴趣地观察红学界的门户之争

好像也是在那次会,当时我的一些散文被《新华月报》转载,有些反响;人民文学出版社约写《蒲松龄评传》在刊物发部分章节,师兄们聊起我,李希凡说:她的散文漂亮,蒲松龄传写得也好,红学论文吗,清丽而已!

我应声对李希凡说:你呢?连清丽也不清丽,只有而已’!”

李希凡哈哈大笑,马国权斥道:小马不许犯上作乱!

其实我犯上作乱恰好受到马师兄讲轶事的影响,马师兄告诉我:郭小梅师姐也来开会了,她一见李希凡就调侃了一句:大师兄也来开红学会?你懂《红楼梦》吗?李希凡回答:略知一二,忝陪末座。马师兄对我讲完这段师兄弟之间的玩笑后说:你看到没有?大师兄(李希凡)这个人,越有地位越谦虚。

我真得向师兄们好好学着点儿。

 

 

序三 高玉海

马国权教授(1934-2016)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生前一直在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原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长期担任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马老师最为突出的学术贡献是他对《红楼梦》的研究成果和组织活动,他先后担任过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务,并长期任《红楼梦学刊》编委。早在1977年就主持编写了《红楼梦研究资料选集》(四集六册)、1979年主持编写《曹雪芹生平家世资料专辑》、1983年编辑《红楼梦论集》等资料丛书,有的资料集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在198054日策划创建了沈阳师范学院红楼梦研究室,1980630日筹办创建全国第一个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团体——辽宁省红楼梦学会。同时,他也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的发起人和三人筹备小组的成员之一(另两人是冯其庸、张锦池),19807月成立中国红楼梦学会。他在红学领域的重要文章有《<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什么》《也论探春》《贾宝玉形象的近代意识》《为程伟元高鹗一辩——兼论百廿回本<红楼梦>》等,在红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另外,在马老师的影响下,辽宁省红学会先后邀请到全国著名红学家、作家、评论家吴世昌、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蓝翎、端木蕻良、郭豫适等来沈阳作有关红学的学术报告,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

余生也晚,没有机会亲历或目睹马老师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为辽宁省红学事业所作的精彩活动。199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时,马老师已经很少给学生讲课了(经查实,马老师1997年初正式退休),所以最初接触并不多。

与马老师交往大概是在1997年我有意报考中国古代小说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期间,记得我与辽宁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陈才智一起准备报考博士,因为他报考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陈铁民教授的博士,顺便帮我查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石昌渝教授招收中国古代小说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但报考需要有两位中国古代文学教授的推荐信。有人建议我请马老师写推荐信。我找到马老师并说明来意,马老师听后笑道:小石也招博士生了。在谈话中,我才知道马老师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刘世德教授是老相识了,且他们年龄相仿,而刘世德教授是石昌渝的老师。马老师热情地为我给刘世德教授写了推荐信,当时刘世德教授在国外讲学,尽管那一次我没有被社科院录取,但马老师还是鼓励我明年再考。第二年,我有意报考华东师范大学郭豫适先生的博士生,马老师知道后,笑眯眯地对我说:考郭豫适的好啊,我与他虽交往不多,但绝对是君子之交。记得当年我赴华东师范大学考博,谨遵郭豫适先生的招考原则,即考试之后才可以见见报考的导师(我至今还受恩师影响,考前不见考生),犹记考完试之后拜访郭先生,先生阅读马国权写给他的信件的情景,郭先生还关切地询问马老师的听力问题(马老师耳朵受过伤,听力一直不好),是马老师的推荐信拉近了我与郭先生的距离啊。

此后,在上海读博的三年期间,我每次寒暑假回到沈阳师范大学都去看望马老师,有时还带着其他同事一起去。有一次和陈才智(现在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工作)一起拜访马老师,陈才智与马老师谈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的名家大咔,尤其谈到一些学界轶事,他们侃侃而谈,听得我一头雾水,我既惊诧才智兄这么了解学界名人,又佩服国权师如此熟知学术掌故。2001年我博士毕业之后,回到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主要讲授元明清文学,还开设了红楼梦研究选修课,时常向马老师请教相关问题,因此与马老师的交往更多了。常听马老师给我讲述沈师红楼梦研究所的成立经过以及他多次参加全国或地方举办的《红楼梦》研讨会的经历,言谈中可以感受到马老师既欣慰辽宁省红楼梦研究会的成立之早(辽宁省红楼梦学会的成立略早于全国红楼梦研究会),同时也感慨当今沈师红楼梦研究所的后继乏人。因为我的导师郭豫适先生是著名红学家,而且我的博士毕业论文也涉及到《红楼梦》,在马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吸收我为辽宁省红楼梦学会会员,为了便于把中断了好几年的红楼梦研究所的工作接续上,他建议我担任辽宁省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记得光是为了接续红楼梦研究所在民政厅的登记手续工作,我前后跑了四、五次辽宁省民政厅社科联,连续办理沈阳师范学院红楼梦研究所的年费和年检,期间由于我工作经验的不足与年轻气盛的毛病,不时流露出怨气怨言,这些都在马老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下有所消解,工作方法得以改善。

2002年初,沈阳师范学院因为中文系好几位领导都到外地读博士学位去了,学校要求系里补充领导班子,我阴差阳错地被增补为中文系副主任(同年沈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更名为文学院)。记得马老师专门找我到他家里,他显得非常高兴,希望我能在《红楼梦》研究领域多做些事情,长谈中流露出寄我厚望之情。马老师还建议我制作一张名片,并嘱咐我写上辽宁省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字样,说这样便于参加学术会议时使用,还提醒我将博士论文中关于《红楼梦》的部分整理成文章备用。果然,20029月在辽宁铁岭召开了红楼梦文化研讨会暨纪念端木蕻良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铁岭市文史馆专门派车到沈阳接送马老师,我也有幸陪同马老师乘坐小车赴铁岭参会,会议期间在马老师的引荐下,我有幸结识了北京的张庆善、胡文彬、蔡义江、孙玉明等红学前辈。同年1025日、1214日,马国权老师找我商谈明年参加全国红学会议的事宜。

200310月,正值非典期间,北京市举办了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学术研讨活动,马老师极力推荐我一同赴京参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红楼梦研讨会。由于我会前赴河南大学参加《西游记》学术研讨会,所以我是直接从河南开封乘车去的北京,路上陪同全国著名红学家、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张锦池先生,途中张先生聊起1980年在哈尔滨举办的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期间马国权老师协助张先生做了不少组织和协调工作,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了突出的贡献。北京的这次会议让我极大地拓展了学术视野,不但结识了邓庆佑、周思源、李汉秋、张俊、段启明、曹立波、俞晓红、孙伟科、饶道庆等一大批红学前辈和青年学者,而且马老师还特意带我拜见了德高望重的冯其庸、李希凡两位先生,专门向贵州红楼梦学会主办的《红楼》杂志主编梅枚引荐我,说:这就是我们辽宁红楼梦学会的新生力量,我的接班人。叮嘱她以后多多关照。会议期间我还品尝了传说中的红楼宴,这于我而言,无疑是大开眼界了,记得马老师风趣地说:这次红楼宴比不上1992年扬州的红楼宴。会议之后,我陪同马老师乘火车卧铺返回沈阳。

当时我在沈师文学院分管科研工作,鉴于马老师在全国红学界的影响,也为了推动沈阳师范大学的红学发展,在我的建议下,院里邀请马老师在20031031日举办一场《红楼梦》讲座。以前我只是耳闻马老师在学院讲《红楼梦》的情景,这次真正亲历了马老师讲授《红楼梦》的场面,何止是座无虚席,教室门口、楼道里、楼梯上都站满了听众,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那一年,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选2002——2003年度优秀学会工作者,马老师建议我填报《优秀学会工作者推荐登记表》申报,并亲自填写了《先进社科联、先进学会自我推荐表》。红楼梦学会尽管没有评上省先进学会,但我代表省红楼梦学会被评为“2002——2003年度优秀学会工作者。拿着这意想不到的荣誉证书,我深感惭愧,因为并不是我做的有多么优秀,而是马老师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和大力推荐,是对我这个年轻教师竭尽全力的扶持和帮助,更是对辽宁省红楼梦学会发展前途的付出。年底,我在沈阳书店发现冯其庸的新作《红楼梦概论》,讲给马老师之后,他委托我帮他也买一本,我专程去书店给他买了一本,他很开心。

2004年初,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我在沈阳师范大学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经过长期的、冷静的思考,我产生了离开沈阳师范大学的想法,当然我会找马老师谈心,有好几次到家里与马老师长谈。马老师先是安慰我,后来看到我去意已决,他也从侧面了解到我的处境,对我的选择表示理解,但我还是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我离开沈阳师范大学的惋惜之情。记得是在516日,我到马老师家里和他道别,那次马老师破天荒地请我喝了点红酒,几条炸鱼,几盘小菜,我们一老一少,边饮边聊,不知不觉中聊到了深夜。有些事情很凑巧,真当我准备离开沈阳之际,615日我接到了从北京寄来的通知,我当选为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了,我知道这肯定是马老师向中国红楼梦学会推荐的结果,同时也加深了我离开沈阳师范大学的决定有些对不住马老师的关爱和栽培。

200410月,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江苏扬州召开,这次会议我以浙江师范大学教师的身份,与时任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的梅新林教授一起赴扬州参加红楼梦研讨会。马国权老师也从沈阳师范大学前来参加此次盛会,记得闲暇中,马老师笑着对梅老师说道:新林,我在辽宁的红学接班人被你走了噢。梅老师也笑着附和了几句。其实,马老师不知道,我在来浙江师范大学之前与梅新林老师并不认识,但马老师的玩笑话还是道出了对于我离开沈师的惋惜之情。扬州的《红楼梦》研讨会是我和马老师共同参加的最后一次《红楼梦》研讨会,此后不久,我曾给马老师写过信件,除了一些问候语之外,大意无非是表达我不得已离开沈阳的原因,以及汇报我在浙江师范大学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吧。

几天之后,我收到了马老师给我的回信,信的内容如下:

 

玉海:

来信收到,勿念。

对你的离去,我虽然感到十分惋惜,但鉴于你在沈师的具体处境,换个环境又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扬州时我未对梅新林说什么,也未认真劝阻你。正如来信所说,你虽不是我的学生,但对你的感情有过之为无不及。并在学术上寄予厚望,然而我不能因此妨碍你有关自己人生和学业的选择。只要你去浙江师大后心畅并在学业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也就放心了,也可以说你没有辜负我多年来对你的关爱。

以后的全国性红学会议,我未必都能去与会了。一是年事已高;二是退休多年,不能总让学校报旅差费。好在你已经被选为全国理事,在红学界与大家也比较熟了,况且目前是张庆善在主事,凡事,从我与他的关系来说,总会有关照的。不过,学术成果还是第一位的,希望你多写点文章。

我目前身体尚可,正在恢复中。每天只要天气好,都要去北陵走走,每次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人老了,有许多事力不从心。

匆复,有暇多来信说说你的情况。便中代我向梅新林致意。

顺祝诸事顺心。

马国权

〇五年三月卅一日

牛阿姨嘱笔问好。

上海郭豫适老师有信来,虽然是在其老家用宾馆便条写的,然言少情深,甚感情谊。——又及

 

马老师的这封回信对我触动很大,他在信中既流露出对我离开沈阳的惋惜之情,又表现出对我南下金华的理解之意,更对我今后的学业进步给予鼓励和寄予厚望。

信的结尾不忘嘱我问候我的领导梅新林书记,落款之后又加上几句附记:一是转达他的老伴对我的问好,一是表达对我的导师郭豫适先生的情谊。转眼十八年过去了,今天再读这封信,马老师当年推荐我报考郭豫适先生博士生的情景,与马老师一起参加《红楼梦》研讨会的情景,马老师为学生讲授《红楼梦》的热烈场面,临行前我把电视机搬到马老师家里的情景……,仿佛一个个的电影镜头,一一浮现在眼前,不禁潸然泪下。

20061月寒假之初,我携妻子从金华回黑龙江老家过春节,途中在沈阳作了短暂停留,我和妻子专程去沈阳师范大学的北陵家属区看望马老师。言谈中他兴致颇高,我们一老一少不知不觉中聊了两个多小时,临别之际他拿出专门给我妻子准备的礼物——毛衣,并祝福我们夫妻美满幸福、工作一切顺利。此后,我既忙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又忙于照看出生不久的女儿,2009年又远赴乌克兰孔子学院去工作两年多,期间除了每年春节打电话问候之外,与马老师的联系很少。记得有一次我在金华家中给他打电话,接电话的是他的儿子,在问明我的姓名之后,我听到电话那边他对马老师说:是浙江金华的高玉海。然后马老师接过电话和我聊了几句,马老师说他基本听不到我的声音了,他说:我最近听力越来越差,基本听不清对方说话了,看文字还好,你可以多写信给我。马老师的耳朵早年曾遭受过严重伤害,但戴着助听器一直还可以言语交流,现在竟然无法交流了,我不禁一阵心酸。此后,我断断续续也写过几封信件给他寄去,多数还是以明信片的方式问候他,马老师每次都有回信。现在想想,我还是太疏懒了,信写的太少了,辜负了马老师电话中多写信给我的期望。

自从2004年来浙江金华工作以来,我虽然几乎每年寒暑假期间都要回东北老家,但都是经杭州或上海直接乘飞机到哈尔滨。2015年的暑假我特意先飞到沈阳,再转火车回哈尔滨。在沈阳除了见见我的大学同寝室的兄弟们之外,然后专程看望马老师,为此我还特意住在距离马老师家不远的宾馆。记得是715日的上午,我提前给马老师打了几次电话都没有人接听,我只好直接登门拜访,熟悉的北陵小区12号楼,熟悉的6单元,熟悉的4楼,熟悉的左边门,我按门铃、打电话,再按门铃、再打电话,我都能清晰地听得到从房间里传来的门铃声和电话声,但就是没有人接听和开门,以至于对门的住户出来问我找谁,然后告诉我可能马老师去北陵公园散步去了。我在楼下转悠了一个多小时,希望能遇到正在回来路上的马老师,又向小区里的其他人打听近期马老师是否在家,都没有结果。马老师去哪里了呢?下午,我临时取消了逛逛书店的计划,又和从铁岭来的陈正中一起去马老师家里,仍然没有见到马老师。烈日炎炎下,我手里提着专门给马老师带来的金华火腿,无奈地离开了12号楼。令我绝对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没有实现的登门拜访,竟然成了永远的遗憾。第二年的二月底,沈阳师范大学的同事发来短信,说马国权老师去世了。看到不到十个字的短信息,我脑袋嗡的一下,瞬间一片空白,然后我止不住掩面而泣,直至泪如泉涌。以后再也见不到敬爱的马老师了,就连我那没文化的父母都知道,每年的春节期间,不是初一就是初二,无论去街里的电话亭,还是跑到邻居家借用电话,我都要给郭豫适先生、马国权先生打电话拜年问候。如今,两位尊敬的先生都不在了(马老师20162月辞世,郭老师202011月辞世),我再也没有一定要打电话拜年问候的长者了。

马国权老师自19617月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贡献在了《红楼梦》研究的事业上,为此孜孜不倦、夜不能寐。他在正式退休的第二年(1998年),给时任沈阳师范学院院长的张德祥和书记胡国有还写过关于如何振兴红楼梦研究所的报告;2003年他再次给时任沈阳师范大学校长的赵大宇和书记于文明写了如何抓住机遇,发挥学校优势学科,争取申报博士学位点的报告。两篇上书,言辞恳切,读之泪目。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内一些高校《红楼梦》研究活动的蒸蒸日上,他曾多次向学校和学院领导呼吁并提交申请,但都如石沉大海,不见成效。他多么希望能将当年茅盾先生亲笔题写的辽宁省红楼梦学会的牌匾重新挂在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门前啊!为了沈阳师范大学的《红楼梦》研究后继有人,他是多么希望我能够在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潜心研究《红楼梦》,为辽宁省红楼梦学会作出贡献啊!但残酷的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事与愿违。可以说,马老师为此尽了自己的全力了。

 

马国权先生

马国权(1934—2016),江苏如皋人,毕业于山东大学。1980年创建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红学研究室和国内第一个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术团体——辽宁省红楼梦学会。是中国红学会的发起人和三人筹备小组成员之一。曾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辽宁省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辽宁省红学会会长,北京《红楼梦学刊》编委。著有《元明清文学作品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选讲》;参与编撰《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百部赏析》《中外文学人物形象辞典》等著作;主编《曹雪芹生平家世资料专辑》《红楼梦研究资料选集》(三集六册)等资料丛书。


陈正中简介

陈正中,1980年生,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在职研究生。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文学院第七届新锐作家班暨文学编辑班学委,铁岭市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铁岭市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铁岭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昌图教育》杂志主编,长期从事红楼梦和端木蕻良研究,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景物卷》,曾获铁岭市首届端木蕻良文学奖。

 感谢高玉海教授惠信, 16日下午吕启祥电话回复致谢

照片28张中前26张拍自该书, 后2张转自黄安年的博客。

1

 DSCN7298.JPG

2

 DSCN7299.JPG

3

 DSCN7300.JPG

4

 DSCN7301.JPG

5

 DSCN7302.JPG

6

 DSCN7303.JPG

7DSCN7304.JPG

8

 DSCN7305.JPG

9

 DSCN7306.JPG

10

 

11

 DSCN7308.JPG

12

 DSCN7309.JPG

13

 DSCN7310.JPG

14

 DSCN7311.JPG

15

 DSCN7312.JPG

16

 DSCN7313.JPG

17

 DSCN7314.JPG

18

 DSCN7315.JPG

19

 DSCN7316.JPG

20

 DSCN7317.JPG

21

 DSCN7318.JPG

22

 DSCN7319.JPG

23

 DSCN7320.JPG

24

 DSCN7321.JPG

25

 DSCN7322.JPG

26

 DSCN7323.JPG

27

 DSCN7324.JPG

28.

DSCN7325.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376536.html

上一篇:2000年3月5日日记
下一篇:个人笔记心得提要(1991.5.29-6.10)A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