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说“犯了正名”——读红零札

已有 6646 次阅读 2020-8-15 08:04 |个人分类:美国所i见所闻(2017--)|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说“犯了正名”——读红零札

 

推荐陈熙中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0年8月15日发布(第25689篇)

  (按:本文原载《红楼梦学刊》2020年第1辑第38页。感谢北京大学陈熙中教授惠寄。)

 

《红楼梦》里有座大观园,大观园里有个稻香村,稻香村的主人是李纨,她因此自号“稻香老农”。我们要说的“犯了正名”一事,就与这个稻香村的命名有关。

话说庚辰本《石头记》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政一行来到后来称作“稻香村”的地方,作者有这样一段描写: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佳(今多校作‘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道:“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笑向贾珍道:“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贾珍答应了……贾政又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名’字被人点去,旁改为‘面’。按,此系妄改),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贾政说的“犯了正名”,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出的注释是:“犯了正名——这里或指园中景物题名不应直用前人已有的‘杏花村’之名,否则即与之相犯,失之浅俗。犯:与应避忌的法则相抵触的意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北京第3版第23次印刷,第224页)

蔡义江评注的《蔡义江新评红楼梦》将“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标点为:“只是犯了正名村名(按:笔者认为正名”与“村名”应该分开而不应连读,因为没有“正名村名”的说法),直待请名方可。”其注释为:“犯了正名——谓不应直接用前人已实有的村名。”(龙门书局2010年7月第1版,上册第182页)意思与红楼梦研究所的注释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红楼梦研究所用了“或指”,表示不十分肯定,而蔡注则是肯定的语气。

如果“犯了正名”的意思是“不应直接用前人已实有的村名”,用了就是“失之浅俗”;那么,“村名直待请名方可”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村名要用“杏花村”,必须得到贾妃同意方可,换言之,只要贾妃认可,“杏花村”这个名字还是可以用的呢?显然,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既然不应使用前人已实有的村名,贾妃又岂能同意呢?

据我们目前查找的结果,还没有发现文献中有把“正名”用来指前人用过的村名的例子。作为名词的“正名”,一个常用的意思是指正式的名字(包括人名、地名等),如:“均此一人也,初生则有乳名,稍长则有正名。”(李贽《焚书》卷一《又答京友》)“言印度者,即是天竺之正名。”(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十八《圣迹部》)

贾政说的“犯了正名”的“正名”,我们认为所指的也是正式的名字。他说“‘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意思是“杏花村”这个名字固然很好,但“杏花村”这样的名字是一种正式的名称,若这里题作“杏花村”,那就与正式的村名相犯了,而正式的村名是要等元妃来后请她亲自赐名的。也就是说,园中景点的正式名字(如馆名、院名、村名等)是必须请元妃本人赐名的。

这里说一下“请名”的问题。“请名”是指请求地位高的人(如皇帝、上司、师长等)赐题名字。如:“四月,宁王宸濠造离宫城东北,请名焉,赐名曰‘阳春’。”(何乔远《名山藏》卷二十一《典谟记·世宗肃皇帝》)“陇西李公子有读书之室,请名于其师白颐庵先生,先生题之曰‘一斋’,既为文以记之矣。”(唐之淳《唐愚士诗》卷四《一斋铭有序》)有人将“直待请名”释作“还须请众人另外取名”(《红楼梦全解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上卷第196页),显系误读。

我们注意到,在第十七至十八回开头,作者通过贾政与众请客的对话,把为什么贾政要带人去大观园题对额以及如何拟题,作了说明:

 

这日贾珍等来回贾政:“园内工程俱已告竣,大老爷已瞧过了,只等老爷瞧了,或有不妥之处,再行改造,好题匾额对联的。”贾政听了,沉思一会,说道:“这匾额对联倒是一件难事。论理该请贵妃赐题才是,然贵妃若不亲睹其景,大约亦必不肯妄拟;若直待贵妃游幸过再请题,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众清客在旁笑答道:“老世翁所见极是。如今我们有个愚见:各处匾额对联断不可少,亦断不可定名。如今且按其景致,或两字、三字、四字,虚合其意,拟了出来,暂且做灯匾联悬了。待贵妃游幸时,再请定名,岂不两全?”贾政等听了,都道:“所见不差。……”

 

大观园中的匾额对联按理应请元妃本人赐题,但是若等她游幸过后再请题,则园中的大好景致,就会因没有匾额对联的文字题记(“无字标题”)与之相辉映,而显得寥落无趣,不能生色。贾政因此而犯难。众清客的建议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提出的办法是暂时先做成灯匾联悬挂起来,等元妃游幸时,再请定名。

不过,清客们说的“各处匾额对联断不可少,亦断不可定名”的“定名”和“待贵妃游幸时,再请定名”的“定名”,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呢?似乎从来没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但这确实是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杨宪益先生的英译本《红楼梦》。杨先生将清客说的这段话译作:

 

“I have an idea,”saidone,”The inscriptions for different places can’t be dispensed with,but neither can they be fixed in advance.Why not briefly prepare some tentative couplets and names to suit each place?We can have them painted on lanterns in the shape of plaques and scrolls for the time being. Then, when Her Highness favours us with a visit, we can ask her to decide on permanent names. Wouldn’t this be a way out of dilemma?”(A DREAM OF RED MANSIONS, Volume 1, 外文出版社,1978年第一版,第227页)

 

杨先生把“各处匾额对联断不可少,亦断不可定名”,译为“The inscriptions for different places can’t be dispensed with ,but neither can they be fixed in advance.”显然,这里是把“定名”理解为把匾额和对联的文字(inscriptions)固定下来。

但是他把“暂且做灯匾联悬了”中的“匾联”译为“couplets(对联)and names(名字或名称,这里指匾额)”,又把“待贵妃游幸时,再请定名”中的“名”译为“names”。这两个“names”应该都是指的匾额。那么,“再请定名”的“定名”就只是指确定匾额的文字而不包括对联的文字,这就与前面“断不可定名”的“定名”包括匾额和对联都在内的意思不一致了。

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杨先生误译。清客们说“各处匾联对额断不可少,亦断不可定名”和“暂且做灯匾联悬了”,明明是把匾额和对联合在一起说的,但中间却说“或两字、三字、四字,虚合其意,拟了出来”。常识告诉我们,用两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拟了出来”的只能是用于匾额上的文字(匾名,亦称额名),不可能是对联。也就是说,清客们的话本身存在含糊矛盾之处。也许正因为如此,杨先生没有把“或两字、三字、四字,虚合其意,拟了出来”这几句话逐字逐句地译出,而只是意译为“briefly prepare some tentative couplets and names”。

清客们之所以说得含糊不清,原因可能是:虽然大观园中的匾额对联的文字都需要等元妃亲自决定,但清客们说的“亦断不可定名”和“再请定名”的“定名”,在他们心目中实际上主要指的是匾名。我们做这样的解读,是有一定的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虚合其意”四个字。

这“虚合其意”四个字,使我们联想起本文开头所引贾政和清客来到稻香村(当时尚无此名)时关于题名的一段对话。清客们听了贾政说的“‘稻香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便说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所谓“虚的”字样,就是按“虚合其意”的原则拟出来的文字。“当宝玉说“莫若‘杏帘在望’四字”时,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所谓“暗合”,也就是“虚合”。小说后来又写贾政等来到另一处景点,贾政道:“诸公题以何名?”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于是清客改题“秦人旧舍”,而宝玉则题作“蓼汀花溆”。贾政所谓“又落实了”,并不是指“武林源”也是前人已有的名称,所以不能用;而是说“武陵源”和“杏花村”一样,是一种正式的名称,同样不符合“虚合其意”的原则(至于说“而且陈旧”,意思是何况它即使作为正式名称,也不合适)。简言之,匾名若题成正式的名称,那就是“实”,也就是“犯了正名”。反之,如“有凤来仪、”“杏帘在望”、“蓼汀花溆”、“蘅芷清芬”、“红香绿玉”等属于一般颂扬或形容性的文字便是“虚的”匾名。

后来元妃归省时,贾政启道:“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这意思是说,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的匾额对联,都是宝玉所题,如果其中有可以采用的话,那就请另外对这些亭台轩馆赐题正式的名称。元妃游幸后便给各处景点赐名,书中这样写道:

 

元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将其几处最喜者赐名。按其书云:

“顾恩思义”匾额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此一匾一联书于正殿

“大观园 ” 园之名

“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

“红香绿玉” 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

“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

“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

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斜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名;又有四字的匾额十数个,诸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名,此时悉难全记。又命旧有匾联俱不必摘去。

 

这段文字说得非常清楚,不但正殿的匾额和“大观园”之名由元妃亲题(前面曾写元妃问:“此殿何无匾额?”随侍太监跪启曰:“此系正殿,外臣未敢擅拟。”),所有正式名称如“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等均由元妃亲自赐名。最值得注意的是“稻香村”的命名。贾宝玉曾说过:“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粗心的读者可能会误以为元妃题名“稻香村”是采用了宝玉的意见。其实,元妃起初是根据宝玉的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赐名“浣葛山庄”,后见黛玉代宝玉所作的五言律诗《杏帘在望》中有“十里稻花香”一句,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因为“稻香村”和“杏花村”一样,是“正名”(正式的名称),属于应该“请名”而不能“擅拟”之列,所以宝玉也只是说说而已,说完被贾政“一声断喝”后,便无下文,也就是说,此事元妃根本无从知道。书中的上述种种描写,都说明“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的意思,就是匾名不能题成景点的正式名字,正式的名字须待请元妃赐名。至于曹雪芹将“稻香村”题名一事写得如此曲折有致,可谓匠心独运,深可玩味,兹不赘论。

最后,我们要讨论一下“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两句的异文问题。在现存的《红楼梦》(《石头记》)的几种主要版本中,其文字异同如下:

一、庚辰本: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

二、己卯本:(同庚辰本)

三、列藏本:(同庚辰本)

四、蒙府本:(同庚辰本)

五、蒙稿本:(同庚辰本)

六、 戚序本: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清明(按,当是“请名”之误)方可。

七、舒序本:只是犯了真个村名,直待请名方可。

八、甲辰本:只是犯了正村名,直待请名方可。

九、程甲本:(同甲辰本)

从上述“正名”、“真个村名”和“正村名”三种异文来看,很明显,小说原文应是“正名”;“真个村名”和“正村名”都是因为不懂“正名”的含义而做的改动,这种改动于文义和文法均显得扞格不通,是一种误改。

 

注释:

①霍克思英译本《石头记》译作:”The inscriptions for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garden obviously cannot be dispensed with;nor, equally obviously, can they be decided in advance.”意思与杨译相同。

②霍克思将“灯匾联”的“匾联”译作”names and couplets”,将“待贵妃游幸时,再请定名”译作“We can ask her to decide on the permanent names after she has inspected the garden.”意思亦与杨译基本相同。

 照片6张拍自学刊

1,

DSCN3293.JPG

2,

DSCN3294.JPG

3,

DSCN3295.JPG

4,

DSCN3296.JPG

5,

DSCN3297.JPG

6,


DSCN3298.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246426.html

上一篇:从北京到WHITE PLAINS,NY的万里行(节选)
下一篇:杨超博士学位论文《美国“肯定性行动”中的黑人就业政策研究(1965-2000)》,【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美国社会史方向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