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20年前退休教师坦言北师大本科教学

已有 2918 次阅读 2019-5-19 14:10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20年前退休教师坦言北师大本科教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519发布(第21651篇)

 

1998年我从在职教学退休后,担任了一段学校委派的文科教学巡视组负责人的工作,主要是深入第一线到本科生课堂上听课,发现本科教学教书育人中的和经验问题。最近整理我的文存,翻检到整理装订成册的《本科教学巡视听课记录和报告》(1998-1999学年)(1998.9.2—1999.6.30)感概万千,这些原始记录的打印稿当时呈报学校主管教学的谢维和副校长,其中《关于本科教学巡视的听课总结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1998-1999学年第二学期)有如下一段中肯的话:

说句心理话,我作为退休教师,本不必那么投入,蛮可以“按酬付劳”,在记录和报告上,说某些领导喜欢听的“好话”,反映一些不痛不痒的“空话”,和那些“还有不尽如人意”之类的“套话”,走个过场也能对付了事。个中原因之一在于,我已“下岗”又“人微言轻”,反映的问题即使重要,但在师大目前情况下,可能到头来还是“说了也白说”。不过,我的心态是不求有功,但求务真务实,好在“无官一身轻”,“言者无罪”没有包袱,所以“有话还得说”。巡视员是“得罪人”的活,从主观上说,我绝不想得罪任何人,但绝应不说假话。我衷心地期望能够看到和听到,在我已经学习和工作整整45年之后的北师大,一步一个脚印地、充满活力地、迎接“三个面向”的严峻挑战。因此,我对巡视员的“弹性”工作也不敢怠慢、实干实说。

我以为,听课中反映出来的某些问题是综合性的,有的则是深层次的,有的显然并不是教务部门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所能独自解决的。所以,如果不介意和如果主管领导认为有必要的话,请将我的报告让党委书记们和校长们都能抽时间过目一下。正好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6月13日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现在我们是到了应当抓住这个跨世纪东风的难得机遇,将我校教学工作和教育改革大大向前推进一步的时候了。

    建议全文如下:

***************************

 

关于本科教学巡视的听课总结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

                (1998-1999学年第二学期)            

                                                       黄安年  

   一个学期又快过去了,根据我这学期在历史、哲学、经济、教育四个系的听课所看、所感,评估这学期的本科课堂教学,和上学期相比确有一些进步。其主要表现为教学秩序的运转正常、课堂教学质量情况良好、教学改革步伐有所加快、师生教学态度比较认真、学校的教学管理比较有序。但是这种进步的程度总体上,不十分明显,基本上处于缓慢的渐进过程之中;不够各系专业和课程及环节之间并不平衡。和加快整个教育改革大趋势的要求相比,还处于“不前不后中间走”的状态。而且在课堂教学改革与管理体制改革之间、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计划改革之间、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之间还有脱节现象。上个学期巡视中暴露出来的共同性问题,在这学期并未获得有效的解决或明显地改进;加快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和学科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师资培养和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全校牢固地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观念亟待增强;整个教学监管的力度还要大大强化。

作为本科教学巡视员,由于我本人这学期没有像上个学期在历史系有每周两门课7个学时授课任务的压力,虽然在本市和外地还有历时一个多月的教学和学术活动安排,但是总的说来,还是有了较多的时间来集中听课和关注本科教学中的一些现象。算来是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按照商定,平均每周听4节课并交听课记录已算十分圆满)。本学期我总共听课54次合105.5学时(其中属教学特聘岗位聘任课程18人,占四系24名特聘教师数的75%),以学期18周课时计算,平均每周实际听课三门合5.85学时,也就是极大多数每门课听课为两学时,这样相对来说,情况的了解会多一些。除每次听课随记感想外,课后我均在个人电脑上及时整理,并打印出听课记录表。我所听这些课程分别为历史系的课程共21次(几占该系系专业课的全部);经济系的课程共9次(占该系专业课的30%);哲学系的课程共12次(占该系专业课的27%);教育系的课程共12次(占该系专业课的22%)。听课时间和写听课记录花费的时间大体上是2:1。所以仅仅听课和记录两项总共花费的时间在160学时以上,加上额外提交调查报告16份和写一份详尽的听课总结报告及改进工作的建议,实际上为本科教学巡视付出的工作量时间已不是一个小数。

说句心理话,我作为退休教师,本不必那么投入,蛮可以“按酬付劳”,在记录和报告上,说某些领导喜欢听的“好话”,反映一些不痛不痒的“空话”,和那些“还有不尽如人意”之类的“套话”,走个过场也能对付了事。个中原因之一在于,我已“下岗”又“人微言轻”,反映的问题即使重要,但在师大目前情况下,可能到头来还是“说了也白说”。不过,我的心态是不求有功,但求务真务实,好在“无官一身轻”,“言者无罪”没有包袱,所以“有话还得说”。巡视员是“得罪人”的活,从主观上说,我绝不想得罪任何人,但绝应不说假话。我衷心地期望能够看到和听到,在我已经学习和工作整整45年之后的北师大,一步一个脚印地、充满活力地、迎接“三个面向”的严峻挑战。因此,我对巡视员的“弹性”工作也不敢怠慢、实干实说。

我以为,听课中反映出来的某些问题是综合性的,有的则是深层次的,有的显然并不是教务部门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所能独自解决的。所以,如果不介意和如果主管领导认为有必要的话,请将我的报告让党委书记们和校长们都能抽时间过目一下。正好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6月13日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现在我们是到了应当抓住这个跨世纪东风的难得机遇,将我校教学工作和教育改革大大向前推进一步的时候了。

为近一步做好本科教学工作,我希望学校领导切实研究解决承诺近期(例如1999-2000学年)内兑现关系本科教学的一些“实事”;并承诺需要认真集思广益研究实施的几个方案。这样,全校师生将能够具体感受到师大的确在变好,还会变得越来越好。我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加以研究:

 

一.关于改进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1.切实刹住“提前下课风”,确保每节课50分钟的教学时间。我们不能将法定上课的时间“权力下放”或“弹性化”。今年1月12日我的<<关于本科教学巡视的听课总结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1998-1999学年第一学期)>>和本学期的<<“提前下课”之风何时了?--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一>>(1999年3月10日)中都已提到这个迄今仍然困扰我校教学工作中,需要综合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实际上,经过再次测算,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每天上午和下午少上了30分钟左右(上午第四节和下午第三节各少上15分钟,这个估算,实际上还是保守的,通常到11:30后和16:30后,教室楼内还没有下课的课程已经很少了),这样一来每周五天就少上了150分钟左右(,每学时为50分钟,共三节课),每个学期以18周计算,共少上54个学时,相当于一门每周三学时的课程,一个学生在大学学习四年,如按七个学期安排满周计划来计算,则少上了七门课(378学时),如果按每门课程两学时计算,则少上十门课了。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即使本学期,文科各系的毕业班安排710门课程的系也是很少的。(历史系毕业班这学期安排6门选修课,每周3学时,上课时间只有14周,而且每人选修3-4门就足够满学分了,不必再选,据此计算全学期4门共学168学时,只为378学时的44%; 而在经济系毕业班选修课,只有两门8学时共学112学时,为378学时的30%)显然,我们需要在宝贵的大学四年里,要从打了折扣的数字里要回质量来、要以真实数字来确保教学质量。要杜绝那些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或获取某个项目经费而在教学中的“制造”的虚假统计数字。当然,数字仅仅说明数量,不能全面反映质量。但是现有的事实已经证明,凡是在上午和下午饭前的最后一节课,在一般的情况下,其教学质量是被“吃饭问题”打了折扣的。在我看来,应当将“提前下课风视作教学中的“不正之风”,再也不能让其泛滥。如果我们学校的领导们连这样等问题也解决不好,则北师大和“师范排头兵”的称号也太不相称了,我们怎样向“江东父老”交代呢?我们的领导怎能安心领取特别岗位津贴呢!至于解决制约“瓶颈”的食堂问题,思路之一从学校加强监管力度、推行社会化管理、全校师生干部从思想上统一认识并举来着手,也许能够理顺,设想有大批学生在12点需要用餐,运用市场机制的社会化食堂有什么理由“有钱不赚”呢,而学校如果不加监管则也难以使师生保证安心讲好课、上好课,和吃到价廉物美的饭菜的,同时也不大会有到了不到11:30不少办公室找不到人的现象。我建议书记和校长们仔细核算这笔帐,共同负起责任来解决这个问题。

   2.切实刹住学生上课“迟到缺课风”。(见我的<<学生上课迟到缺课堪忧,“月报表”不实--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三>>,1999年6月18日)这是我校存在的另一股教学中的“不正之风”。我在<<报告>>中提出了三点建议,期望领导认真研究。附带提到,上课时的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师范大学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文明习惯的培养的课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它影响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明素质。我看到现在教师们上课时带茶杯的现象并不多见,不少教师连续三节讲课(甚至四节课)都坚持下来了,而在课堂上有个别学生则带着水壶和干粮,边听边吃,真有点“美国学生风格”了。还有的学生,脚穿拖鞋来上课,很不雅观,这类情况是需要在学生守则中加以重申和规范的。

   3.集中精力学好、上好每一门课。(见我的<<课堂上学生“兼顾别样”状况有增无减--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四>>,1999年6月18日)目前上课时一些学生“兼顾别样”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是我校存在的第三股教学中的“不正之风”。我在<<报告>>中提出的四点建议,也期望认真研究。此外,还要提到解决好这个问题,涉及到做好教学计划制度中的学分制改革。目前“严进宽出”现象令人担忧,而“宽出”的另一些表现,在于考试制度和管理不够严格、有些课程学生的学分拿得太容易了些、不少系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太小、有些课程合班一起上课的人数太多,不利于师生在课堂上的充分自由交流。这些对于学生集中精力上好课不无影响。从思想工作来说,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精神,但是必须脚踏实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提倡学生不断充实课外知识,但是不能浮夸急躁,做些在课堂上“狗熊掰棒子”之类的事。

   4.保障教室楼上课期间的安静秩序和统一上下课的铃声。(见我的<<维护课间楼道宁静秩序需要“齐抓共管”--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二>>,1999年6月18日;以及<<上课铃声能否“一致”地“响”起来--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1999年6月15日)教室楼和图书馆同属“学习重地”需要宁静的环境,现在图书馆能做到安静有序,教室楼也应该是可以争取做到的。问题在于需要对于教室楼的秩序进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而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领导的确要抓“日理万机”的大事,但是像对于这样的“小事”,不能漠然置之。

   5.承诺及时修理被损坏了的课桌椅。(见我的<<教室桌椅坏了能否“承诺”“即时修复”--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八>>,1999年5月12日)其实我报告中列举的课桌椅的损坏情况还算是低估了的。它没有把那些耷拉下来的座位而实际上不能坐的和连排座位已经松动,一个人行动引起“连锁反应”的座位不能都计算在内,更没有计算被损坏了的座椅把手。至于教室门窗的损坏和“凑合”状况,真使人有点基本教学设备“滑坡”以至“衰败”不堪之感。我感觉我校的水电班对于家属区承诺几乎做到“召之即来”,随叫随修的,他们能够做到的,我们的木工班为什么不能做到呢?(我不清楚这是否属于后勤木工班的事,至少不属于教务部门的事,如果社会化,只要按市场经济运转,这个修理行业解决问题也会及时的,看来又碰到了机制问题。

   6.妥善解决好临街教室的噪音污染问题(见我的<<教四楼309教室不宜用作专用教室--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五>>,1999年6月18日)这个问题并不限于报告所提的教四楼309室,整个教四楼和教二楼的临街教室,都有类似的问题。50年代后期,我校文史楼和教育搂落成时,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当时楼外临街还有一排树林作屏障,临街的汽车也只有现在的10%左右,超音贝的问题并不存在。现在跨世纪面临着发展中的新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好这个干扰教学的新问题,建议从争取改善外部环境和积极创造良好的内部教学环境两个方面来着手。附带提到,鉴于学校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密切联系,校内外机动车辆大幅度增加,加上工程施工的客观影响,在校园区进一步加强车辆交通的管理已经刻不容缓地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不能把教室楼周边“马路”都视若校外大街而“畅行无阻”。学校主管部门对于车辆行驶的路线、时间、停车场重新要加以规范。在市内违反交通规则有依章罚款的规定,而校内违章有没有罚款措施,如果建立罚款制度,又是否“合法“呢。这里既有政策问题,又有学校秩序的有效维护问题。

   7.严格执行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表和考勤月报表制度。(见我的<<切莫让学期课程教学计划表形同虚设--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二>>,1999年3月10日;<<再谈切莫让课程教学计划表形同虚设--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六>>,1999年3月31日)迄今教师们对教学计划表和考勤月报表制度的必要性看法不一,不妨更多地听取意见,总结经验,统一认识。但是有一点是谁也没有否定,它对于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保障并没有坏处。我们教学和学习不能有约束而无自由,也不能有自由而无约束,即使在被认为自由化的美国的一些高等学校,不少教师的课程教学计划表也是在上课前就印好了的(至于不按计划自由讲学,那时另外一个问题),而教师在上课点名的情况也是司空见惯的。点名无损于教师的权威,倒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亲和力,时间长了花费组织教学的时间也是费不了多少的。我以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管理显然过松。至于100人左右的大班教学组织管理是需要专门研究,并采取措施的。

  8.切实采取措施,经常保持教室清洁卫生。这个问题,总的说来,时好时坏;专用教室和有专人管理的教室较好,而公用教室及不确定专人负责的教室就较差。5月份上中旬,我专门注意了教室卫生问题,感到问题不小。(请见我的听课记录的第22、24、26、27、28、29、34号)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上可否拓宽一些。例如学校有不少特困生,也有不少打工搞业余家教或营销的,学校每年都有相当一批助学金。能不能将部分助学金用于打扫卫生等公益劳动之类的勤工俭学的“打工”费用呢。这样对于学生自力更生精神的培养和学校卫生管理费用的减轻是两利而无害的。

  9.减少安排教师大班上课的现象。目前教师大班上课的情况,普遍遇到如何因材施教,组织课堂讨论和学生广泛参与,指导学生读书、撰写读书报告,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这在教育、哲学、经济和历史系、公共理论课和专业课尤为突出。当然也有将一门课由四位老师在不同专业开课的情况(如<<外国教育史>>在教育学专业开设一年一人讲,在另外三个专业开设半年,由三位教师分别讲)。这种安排显然受到学生欢迎,不过这样安排的出发点主要还是考虑到“教师工作量”不足,而不是基于引进“竞争机制”“打擂台”,因为并学生没有选择听课老师的自由。在教育系还有<<德育原理>>、<<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安排两位老师在不同专业讲授的情况。但是一个人为上百人上大课的情况,何时才能够改变呢?

 10.适当延长图书馆阅览以至借阅的开放时间。在第一、二节课期间或第三节上课开始时,有些学生迟到的原因是到图书馆借书而耽误了时间。现在的教学期间,图书馆开馆、闭馆时间在除双休日外,基本上是与上下课时间同步的。这种情况能否在图书馆固定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将阅览以至借阅时间适当延长呢?从保障教学和研究的角度来说,这是众口一词的,问题在于经费和人员。有了经费,可以有较高的加班费、可以临时招聘退休教职员以及具备条件的“下岗人员”、更可以为“打工”学生专门建立相应的招聘服务机构,而后者是可以和奖学金相联系的。这种做法在西方国家相当普遍,我以为其方法可以根据我校的实际加以借鉴。

 

二.关于加快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元化

    1.加快文科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程。(见我的<<文科系课程教学手段现代化急需加强--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九>>,1999年6月7日)现在文科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元化的滞后情况,已经越来越突出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方法的结合方面提供的试验和经验还相当的少,尤其是硬件配置方面刚刚起步。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信息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信息量、教学时数的相应缩减和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大幅度增加和内容的极大拓宽,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元化更加突显在我们的面前。没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就谈不上三个面向。没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也谈不上,发挥综合教育优势,扩大办学思路,满足各类人员的学习的需求。这里涉及:第一,创造条件,尽早运用多媒体教学。第二,提倡在师生中普及电脑知识和利用“网络信息”。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鼓励,例如,对教师用电脑写讲稿的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对于教师建立教学网页给予必要赞助;对于制作教学软件的经鉴定通过,视作科研成果并给予奖励,帮助解决“产权保护”问题;鼓励教师将个人公开发表的成果和教学参考资料上网,并提供必要赞助和保护;要求学生的学年作业和毕业论文输入电脑,并采取防抄袭的保护性措施等。具体操作,需要专门研究。第三,尽快创造条件解决家庭电脑和学校图书馆联网问题。第四,加快专业教学和研究需求的CD-ROM专业信息软件研制,并争取将研究成果和进入市场结合起来。这是个专门问题,尤其是专业CD-ROM采取中英对照模式,将为打入世界市场,走向世界创造条件。我在1995年以来多次提到这个设想,这个问题与本科教学“擦边”,不再赘述。

    2.尽快在大教室配置无绳扩音设备。这是一个关系课堂教学效果的现实问题。目前上大课的教室普遍没有配置无绳扩音设备。只要有相应的经费投入,将很快显示其对于教学效果的推动作用,会使师生在新学期有新举措、新气象的活力感。

    3.编制相关教学软件资料目录,互通信息,资源共享。这项工作需要有人牵头组织,既然在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学校间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那么学校内部更得如此了。在上述文科四系中,教育系已经走在前面,他们的经验应该对其他文科系起到推动作用。

 

三.关于教学计划体系,教材和课程体系,教学结构、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科学配置教学计划培养体系和结构。学校主管部门并未要求本科教学巡视员就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提供任何咨询意见,但是我在随机听课以及与各类教师的交往中,深感目前的课堂教学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是与教学计划的切合实际的制定密切相关的。为此我曾向学校教务部门,就计划制定中的某些问题进言。(详见1998年11月17日我写给教务处并请转谢维和副校长的信)。我在信中集中谈及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时有关部门公共必修课结构比例和课程设置、全校公共选修课、关于编制全校课程表等三个问题。今年1月12日,我向历史系行政和总支领导就历史系本科的教改进言,对于系的本科教学改革基本估计直言:“无视这些年来历史系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成绩,低估我系教学改革的成就,显然是错误的。但是高估了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成绩,看不到确实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面临跨世纪的严重挑战则不是实事求是的,而且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还是多一份忧患意识为好。我以为对于我系改革状况的准确定位是首先要把握好的。”并且提出了九点具体建议。其中第一条说的就是课程改革,建议:“充实有关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全球史方面的课程(以上均含各个领域的专门史),以使我们的历史学课程能够逐步做到基本体现整体史学、综合史学的趋势又保持并突出我系传统学科的优势。这就使原有专门组课有可能出现新突破从而跨上历史系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在这方面有着充分的有利条件,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卓有建树,只是没有为他们提供开设课程的更多机遇。近些年来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教学失衡现象日趋突出,这种情况要说世界史领域的教师不努力没水平,恐怕不符合事实,失衡现象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现在再不注意这个问题,不仅影响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而且反过来也影响中国史的学科建设。这个问题首先要引起领导从深层次上加以研究解决。现在开设世界史方面的课程越来越少,力量相对削弱,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问题更难解决。”尽管有些人对于我的这些见解不屑一顾,但迄今,我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更加坚定了这个看法。

    这里,我要特别提出在课程教学计划修订时,加强现当代课程的开设问题。据说,历史系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已经决定将原定的<<世界现代史>>和<<世界当代史>>合并为一门<<世界现代史>>的课程,而课时则比原计划相应减少了一半,并且已经开始着手组织力量编写新教材。这里所谓的“新”,实际上是将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为适应跨世纪发展趋势而发展起来的<<当代世界史>>和原先的<<世界现代史>>(写到1945年8月),合编为80年代以前的一门<<世界现代史>>教材。如果情况属实的话,在我看来这样做无疑近乎不是“新”而是“倒退”的“旧”了。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中,突出强调了“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已经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更加迫切的要求”。决定中强调“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请问,大幅度削减当代史课程符合这一基本思路吗?既然,现行修订的教学计划中的公共理论课程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并且其课时的份量增加了不少,我们的历史课程为什么反而将反映时代特色的当代史部分削弱了呢。难道政治课程能够取代当代史课程吗?例如全校公共政治课规定开设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这不等于历史系必须开设这门课程,因为历史系的当代世界史内容本身就包括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历史系课程计划中,不开设当代世界史而非要开设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呢?究竟怎样安排课程才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呢,看来按指示办易,而按实际情况办不易。

    本学期在历史系的听课中,我更加感到历史系需要注意中国史和世界史选修课安排的失衡倾向,我在专门报告中借用了“偏瘫”症一词(见我的<<历史系本科选修课出现“偏瘫”症--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四>>,1999年3月20日),这一报告也会引起了某些人的不同看法,似乎大有“否定成绩”之嫌。其实,只要冷静地研究我在报告中提出的事实和观点,是应该到了正视现实的时候了。在听教育系的课程时,我感到该系两门传统学科中外教育史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宜削弱的。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学科体系和课程必须拓宽,应当加强和充实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技术的新型课程门类,另一方面在确保传统学科质量的前提下,必须改革两门教育史的教学体系。(见我的<<两门教育史课程课时压缩需要科学论证--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一>>,1999年6月16日),例如让外国教育史真正成为反映全球规律性发展的世界教育史,而不是国别史(地区史)+阶段发展史的框架,并且特别要注重1945年以来当代世界教育的最新发展。作为专门史的讲授或教材,这方面的相对薄弱是很明显的,而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似乎还没有很好注意到加强或者专门开设<<当代世界教育>>或<<新中国教育史>>的课程。而有关包括当代专门史的课程在内的史的课程,在哲学系的中外哲学史、经济系的中外经济史方面,同样也有类似的问题。这涉及到重视历史文化和面向世界两个重大问题。在现行的教育史教学中的当代比重却显得是不够的。

    2.哲学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和教师队伍令人担忧。在我听到的历史、教育、哲学、经济四系各个专业的课程中,相对薄弱的毋庸讳言要数年轻的法学专业了。尽管教师队伍年轻而卖力(只有八人),但是学生意见仍旧不少,不过该专业的社会需求量是不小的,而且作为综合性大学培养法学人才相对于专门性的政法学院来说,也有它的相对优势。师大要不倒“牌子”,要继续发展,就需要加强领导和监管,就课程设置的体制、研究水平、师资队伍的实力、教学内容、图书资料等方面加大力度,才能把这个新生的专业越办越好。

    3.完善现有课程表的制定和规范临时性课程调整的程序(见我的<<课程表的变动带来的困惑--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五>>,1999年3月30日;<<现行<课程表>的制订需要改进--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六>>,1999年6月23日)这两份报告,尤其是后一份报告已经将建议说得很具体了,这里不再赘述。

    4.改进和严格毕业班教学的管理。(见我的<<文科毕业班教学安排引发的思考--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三>>,1999年3月10日)毕业班教学管理松散的深层次问题,涉及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的灵活衔接等问题。毕业班课程安排相对较少是正常现象,但是学生在毕业班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寻找毕业后的工作上,则不是很正常的。毕业班学生对于在毕业班发奋学习的劲头大大松懈却也不能说是正常的。学生学分已经修满后或快要修完还干什么,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第二学期已经不存在考研问题了)不能连读研究生课程,毕业论文的成绩实际上和保送、推荐、谋职又没有直接“挂钩”,这些都大大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既然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学业计划又不能随时走上分配工作岗位(双向选择实际上使得走上民营企业或自谋职业的毕业生不一定必须到7月1日后才能离校工作)。所有这些情况说明,除了考研、实习、谋职外,必须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在校最后一学年或学期新的激励目标和活力,提供新的机动灵活而又丰富多彩的安排,否则教学方面的松跨现象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十分遗憾的。因为,本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最后的在校阶段继续“充电”,再登一个小台阶。(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如果有一个学期时间来学习,那是一件多么富有吸引力的事)如果我们能为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提供“一条龙”服务、或者提供“双学士”课程学习机会、或则为优秀毕业生提供参与助教和助研及科学研究项目的机遇,那么在大学中的最后一学期,同样是会充满活力的。

    5.创造条件尽快编制全校教学“一条龙”的统一课程表。我在1998年10月14日<<报告>>中提出建议:“尽快编制全校统一的大课表,分别不同课程类型(含公共、基础、专修、必修、选修、硕士研究生课、博士研究生课等)排出统一课表,规定学生选课条件,使得学生便于在全校的课程中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促进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才和课程资源。”在1998年11月17日的信中,我进一步阐述这一意见说: 为了加强全校性课程的监管,与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相适应,和全校本科课程、硕士生研究生课程、博士研究生、其他专业学生课程相衔接,建议学校采取切实措施,编制全校课程代号系统和全校校历和课程表,将各类所有课程编入代号和全校中,一旦全校所有课程代号化和编制完成全校统一课程表,这样有利于真正实施学分制,做到充分发挥综合性师范大学优势,实行各系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放,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打通将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本科生、研究生‘一条龙’教学,从而使全校教师和学生相得益彰。”现在尽快编制全校教学“一条龙”的统一课程表日显紧迫。全校教学“一条龙”的统一课程表的编制可以完整而透明地显示我校师资力量的综合优势、极大调动全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他们向全校和全社会展示其教学水平、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将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自由选择所学课程。使得学校教学资源可以“共享”,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它将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盘棋”,组成一个教学课程立体交叉式群体,使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上新台阶,并且加快和国际一流学校接轨的步伐。

    6.提倡教师要认真负责地讲好每一门课上好每一堂课。我以为一个教师要讲好一门课不易,要讲好每一堂课则更一易。对于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在这方面,现在的问题还不少。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认真负责精神。有的教师在课前显然准备不充分。有的在课堂上择其所好,离题发挥。有的则满堂灌,不注意启发创新思维的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效果。有的教师讲稿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新材料和新见解。凡此等等,我门不可能仅仅从听到的一两节课来说明对于某一门课的总体评价,但是它却反映了是不是认真讲好每一堂课这个问题。

    7.加强课堂讨论、课外图书指导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从我听课的情况看,这方面的教学环节有的教师已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例如何璋教授的<<国际金融实务>>),但是总的来说仍然需要改进和加强,有的课程基本上没有讨论;有的虽然组织了课堂讨论,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采取大班(年级)的规模来组织课堂讨论(60人以上),一次讨论只有几位学生在上台“自由”发言(实际上是在几次讨论中同学们分别轮流上台),再有几人进行自由“评论”,这种讨论受到参与讨论人数上的制约。如果将讨论班次划小,同学们当然欢迎,但势必会加重教师负担。如果有助教主持课堂讨论,问题也好办些;或者在经济上对主持讨论的教师有某些补偿,也许情况好些。现在的情况是教师组织三次同样内容但不同对象的讨论,只计算为一次讨论,甚至不计入教学时数,也就是不与实际教学工作量挂钩,既然如此,教师何必“多此一举”呢。显然出在鼓励提高教学质量的运行机制需要研究。至于课外图书指导等问题同样如此,设想,为学生提供详细书目当然是件好事,但是首先要你自己动手来编制书目(这并没有计算在教学工作量内)。其次,书目印出来,这笔经费要教师自己掏腰包。在这方面,我有切身的体会。我上学期为历史系1996和1995年级学生讲授的<<当代世界史>>和<<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两门课,先后随堂编制了两本书目,免费印发给学生(前者只给两份,后者给一份),所花的费用,远远超过系里给我的“每节三元”和“每节两元五角”的课时费(一个学期总共讲了131课时工作量得到讲课费合计370.5元,平均每课时工作量为2.83元)。设想,象这样的单向奉献,怎能持之以恒和“推而广之”呢。教师们不否认加强书目指导尤其是编制与课程相应的书目的重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真正付之实践的却不多见,个中原因需要从“初级阶段”社会中的激励机制中寻找。优劳无优酬怎么行呢。

    8.全校行动,为突破“外语关”排忧解难。说学生不努力学外语,无疑是冤枉了北师大的学子们。说外语教师教学不努力,也是于事实不符。但是“外语关”难过,北师大学生受“外语关”的严重困扰,却是事实。上课时“兼学别样”的重头戏,主要是外语;考研的主要障碍,也是外语;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外文资料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好低年级的外语“过关”问题、高年级的“专业外语”提高问题、一些课程采用或部分采用“直接外语教学法”,聘请外教讲授等,不仅是外语系要全力研究解决的,而且文科系领导也应当重视的问题,更是学校领导需要根据我校实,情切实解决这个“拦路虎”的严重课题,需要上下左右齐努力,作为攻关项目加以突破。这里还要提到的是外语“四级”、“六级”、“考研”、“考TOLFE”、“考GRE”等考试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过四级”、“过六级”的考试“指挥棒”,甚至对公共外语的正常教学到来影响。这是同样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

    9.严把毕业论文关。目前从整体情况来说,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大有滑坡趋势。造成这种情况,除了考研时间和撰写论文发生冲突,以及毕业求职对于论文的撰写带来某些干扰的客观因素外,学生用于论文的精力投入不够、导师指导和论文评审把关不严、学生考研、毕业分配、谋职和奖励评优与毕业论文没有密切挂钩等因素,都是有不同程度影响的。往往一位毕业论文优秀的学生可能考不上研究生或分配不到一个和他业务水平相称的工作,这些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不能不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对于反映综合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毕业论文的认识要更加重视才行。

 

四. 关于本科教学教师队伍优化、资源共享、活力增强

   1.改进本科教学特聘岗位聘任工作。(见我的<<莫让本科教学特聘效益“打水漂”--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七>>,1999年4月27日)我们的现行本科教学特聘岗位聘任,如果成了部分在职的教师的“轮聘”“专利”,而不是所有从事基础课教学人员的“优劳优酬”“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那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也就难以调动广大从事基础课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如果在激烈的人材竞争中不是真正的“公平竞争”,而是实际上带有“保护性”聘任,则有可能“事倍功半”,花费了一笔可观的经费,而难以做到“教星辈出”,推动本科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2.在部分教师中试行任期聘任制,打破“铁饭碗”。目前教师年龄结构和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然而改变这种局面,造就高质量的合理梯队的教师队伍,不是靠行政指令性规划和从年龄结构形式上“一刀切”切出来或拔出来的。它是在教学和科研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逐步成熟的。可以想象,随着中央倡导的“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势必使现有师资力量的配置受到新的冲击,甚至可能出现被“稳定”在政府办学中的优秀教师流向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情况。通过招聘“定终身”和一次“规划定编”“减员增效”的传统办法,看来会被逐步打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年轻教师或者特殊需要岗位的聘任,采取任期聘任制将对聘方和受聘方的双方都是有利的。只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的检验,并经过相应评审机构的确认,才能转为“终身聘任”(既铁饭碗)。这将有利于保持学校教师队伍稳步而整体的高水准。也就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应当是在竞争中不断流动和优化的队伍。采取以定编的在职岗位聘任为主体、大量年轻教师的任期岗位聘任、少量有特别需要的退休教师任期岗位聘任、以及校外外专家教授兼职任期聘任为辅,共同发展的聘任模式。其结果,将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有利于教师的不断进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的教师资源和有效配置、并随时淘汰在业务上不大称职的师资队伍和少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跳槽”者。

   3.力争教师资源“全校共享”,改变各系“小而全”的状况。从课程表的课程安排及任课教师所在单位,可以看出各系的教师队伍并没有全校共享,仍有相当程度的“小而全”现象。例如教育系的教师(心理系毕业)为教育系开设<<普通心理学>>,而教育系并没有心理学教研室。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来考虑,在教育系从事心理学教学的老师可以为心理系的心理学和全校公共课开课,而心理系的老师也可以为教育系开课。同样的情况经济系教师开设<<经济法>>和<<税收概论>>(该课程实际内容偏重税法而非概论),而哲学系法学专业教师开设<<税法>>和<<经济法>>,两系之间怎样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呢。有些课程从课程表上的名称看似乎雷同,如<<比较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专业)、<<学校管理学>>(教育学专业)、<<管理哲学>>(哲学专业)、<<管理学>>(经济学专业)、<<劳动人事管理>>(经济学专业),这些课程都和管理学基本原理有着密切关系的,如果“资源共享”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竞相发展,岂不对于管理科学的教学大有裨益,也使学生受益匪浅。我们还要提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系和专业之间、各个教研室之间的跨学科协作和交流,这方面,象教育系开设的<<现代教育的数学基础>>课程,已经提供了较好的经验(见听课记录54)。我以为,“资源共享”已经再次提出了根据教学和研究需要的新变化,重新组合教师力量的问题,而原有的传统的教研室模式远不能适应新的需要的,需要摸索多元化模式。(我在以往的多次建议中,已经提出改变单一教研组建制的建议)

   4.提倡党政干部“双肩挑”。这种现象在公共课、历史、经济等系都有,值得倡导和总结。建议学校领导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这一工作,能够对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积极推动某些“缺口”的退休教师再上教学第一线。前面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在跨世纪之交,文化大革命前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已经或行将退休。年轻教师不断充实教学岗位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新兴力量,但是在某些教学领域出现了“缺口”,不是很快能够全部填补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改变“一刀切”政策,“扬长补短”,依据实际需要采取特殊政策,以免出现“断线”的状况。

   6.助教制度能否落实。文革后,助教制度实际上被取消,但奇怪的是助教奖学金却照发不误,“助教不助”的状况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该做的事,没有人做;恕我直言,现在个别年轻教授甚至博士生导师,并没有经过助教阶段的严格磨练,这并非完全是件好事。

 

五. 关于教学评估、督导、检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1.完善本课教学巡视工作。现行本科教学巡视员工作对于教学工作的评估,显然是起着一定作用的,尤其是它的“随机性”,不能不使有些教师有所顾忌。(也有一些教师并不清楚有这么一个巡视员制度,有教师以为我是进修教师来听课的)然而,巡视员的主要作用并非针对教师个人,而是通过基础课教学第一线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教学培养体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迄今,巡视员基本上是为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和教务部门,进行本科课堂教学评估的“咨询性”并带有“弹性”要求的服务工作。所以,它的实际作用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领导及其部门的重视程度,否则它很可能流于形式,甚至造成负面效果,给人以“摆摆样子,走走过场”的感觉。如果,巡视员反映的实际情况得到及时回应,其结果将会造成一定的效果,因为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随机”和某些事前通知,做了精心准备和对策的“验收”、“检查”是不一样的。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我建议:第一,主管校长和教务部门对于巡视员反映的情况要及时有所回应,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或提出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对策。第二,主管校长和教务处部门与巡视员间除每学期召开一次会议,听取汇总性意见外,平时应加强相互间的沟通。第三,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于我校包括教学巡视在内的“教育督导机构”和“教育督导制度”进行认真研究和重新定位。

    2.改进教学质量评估的量化工作。教学质量的评估实际上包括量的客观评估和主观的质的评估两个方面。即使是量化评估,也有量化标准的合理度以及评分者能否客观把握量化标准两个问题。例如在总共20项量化指标体系中,每项满分为5分,其中具有突出创新和改革精神的课程和板书清楚整洁的满分都各占总量的5%。而它们在课程总体评价中的各自含金量却很不相同。将含金量不同的%,按同一含金量成色来相加,其总和的实际价值不可能是准确的。以这样的量化评估作为统一标准,是不能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的,尤其是对于文科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我以为,我们除了对采取面面俱到的量化法指标体系的内容作必要的修正,更加突出强调一个时期里教学质量的重点外,还不妨借鉴民意调查测验通常采用的专题调查方法,也许更能反映较为客观实际的情况。例如为了考查课程的改革创新精神,列出若干量化测试指标,这样一来可以看出各门课程在这个专门问题上的不同状况。

    3.将教学巡视工作推广到研究生教学、继续教育领域中去。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23条,规定要“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抓紧建立健全教育评估、督导、检查体系和制度”这使我们认识到评估、督导机制已经不是临时性的、咨询性的,也不仅仅局限于本科教学中,而是应该贯穿于各类教学领域之中。我校的本科教学巡视员严格说来,并非督导制度,1998年3月,学校成立<<本科教学巡视组>>时,还专门说明“这不叫督导”,并规定其任务为“深入教学课堂听课,了解和检查本科教学情况,研究和提出改进教学工作意见。”目前,不仅本科教学需要实施督导制度和检查机制,而且研究生和继续教育同样需要事实督导制度和检查机制。这对于了解和反映实际情况,改进工作作风,防止弄虚作假是很利的。本科教学的巡视工作施行一年来,已经提供了运行中的一些初步经验和教训,期望学校领导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4.严格执行学校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上学期的本科教学巡视听课总结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中,我提到: 巡视员听课代替不了校系领导的听课,如果有了巡视员而减少了校系领导的听课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听课远比巡视员重要。建议重新规定校系领导听课的次数和要求及考核方法,以确保听课质量和效果。”不知道这学期情况进展如何。我以为要确保听课制度的完满实施,必须有点硬性“量化指标”,例如规定领导干部每学期不少于听课数,定期向有关部门交听课记录;规定在所听课程中包括自己所选择“蹲点联系”的系和课程不少於一定的学时数;规定领导干部每学期必须有一次专门研讨会诊会议,研究各自在听课中所发现的经验和问题,进行“现场办公”;提倡职能部门负责人(如教务、后勤、宣传部门)经常深入课堂第一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巡视员   黄安年

                                       1999年6月30日

 

附一:1998-1999学年第二学期所听课程如下(带*者为特聘岗位教师)

1.赵世瑜 教  授  专业英语(选修)       历史系1996年级  1999.3.4.上午一二节

2. 孙燕京 副教授  中国近代文化史(选修) 历史系1996年级  1999.3.4下午三节

3.宁  欣 副教授  中国古代经济史(选修) 历史系1996年级  1999.3.5上午一二节

4.李志英 副教授  中国近代经济史(选修) 历史系1995年级  1999.3.9上午一二节

5.张  皓 博士    中国现代史(基础必修) 历史系1997年级  1999.3.9上午三四节

*6.金相春 教  授  世界现代史(基础必修) 历史系1995年级  1999.3.9上午一二节

7.史革新 教  授  中国近代学术史(选修) 历史系1995年级  1999.3.15下午三节

*8.郭晓凌 教  授  西方史学史(基础必修) 历史系1995年级  1999.3.16上午一二节

9.冯文荣 副教授 税收概论(必修和限定选修)经济学院1996年级1999.3.16上午三四节

10.马卫东 副教授 历史教学法(基础必修) 历史系1996年级  1999.3.17下午三节

11.王开玺 副教授 晚清政治史(选修)     历史系1996年级  1999.3.18上午三四节

12.施菊英 教  授 世界经济史(限定选修) 经济学院1998年级1999.3.19上午一二节

13.赖德胜 副教授 经济体制改革(限定选修) 经济学院1996年级1999.3.22上午一二节

14.汝企和 副教授 中国历史文献学(选修) 历史系1996,1995年级1999.3.23下午一二节

*15.张  升 副教授 中国历史文选(必修)历史系1998年级1999.3.25上午三四节

16.晁福林 教  授 先秦史(必修)        历史系1996年级1999.3.29上午三四节

*17.马卫东 副教授 史学概论(必修)      历史系1998年级1999.3.30下午一二节

18.刘淑英 副教授 汉书延读(选修)      历史系1996年级1999.4.27上午 一二节

19.侯树栋 副教授  世界古代史(下)(必修) 历史系1998年级  1999.4.28.上午一二节

20.杨共乐 副教授  希腊罗马史   (选修) 历史系1995年级  1999.4.29 下午一二节

*21.曹大为 副教授  中国古代史(下)(必修) 历史系1998年级  1999.4.30.上午一二节

22.邢爱芬 讲师  国际法(必选)      哲学系国际法专业1996级99.05.04上午一二节

*23.周桂钿的研究生任国平、田旭中国哲学史 哲学专业1997年级99.05.05上午一二节

24.俞启定 教授   职业教育概论(选修)  教育系三专业1995年级99.05.06下午一二节

25.耿向东 副教授  文化大革命史(选修)  历史系1995年级   1999.05.07上午第一节

26.刘  璐 助教 行政诉讼法 (必修)  哲学系法学专业1996年级99.05.07上午第二节

*27.刘松柏 副教授 管理学原理(必修 经济系1997年级三个专业99.05.10下午1.5节

28.梁家峰 博士  宪法学(必修)     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1997级99.05.11上午第一节

29.高洪源 副教授学校管理学(选修) 教育管理、特教专业1997级99.05.11上午第二节

30.杨春明 副教授 经营战略(选修) 经济系经济学专业96年级1班99.05.13上午一二节

*31.狄承锋 副教授 宏观经济学(必修)经济系三个专业97年级1班99.05.13上午第三节

*32.李晓峰 副教授 货币银行学(必修) 经济系三个专业97年级1999.05.14上午第二节

33.初少华 副教授 西方哲学史(必修) 哲学系哲学专业97年级1999.05.14上午第三节

34.宣兆凯 副教授 社会学(必修)    哲学系法学专业97年级1999.05.17上午第一二节

35.郭法奇才讲师外国教育史(必修)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96年级1999.06.03上午一二节

36.刘传德 副教授 外国教育史(必修)教育系教管专业96年级1999.06.03上午一二节

37.裴娣娜 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限选) 教育、教管、特教96级99.06.04上午一二节

38. 刘淑兰副教授比较教育管理(限选)教育系教育管理96级1999.06.07上午一二节

*39.史静寰教授 外国教育史(必修) 教育系教育专业96年级1999.06.07下午一二三节

40. 徐文明 博士  宗教学(必修)  哲学系政教专业1997年级1999.06.08上午第一二节

*41. 臧北燕 讲师 民法学原理(必修)哲学系法学专业97年级1999.06.08上午第三四节

42. 刘林海 讲师  世界中古史(必修) 历史系1998年级1999.06.09上午第一二节

*43. 沈  越 副教授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经济学98年级1999.06.10上午第一二节

44. 唐  伟 教授  管理哲学(限选)哲学系哲学、政教96年级99.06.11上午第一二节    

*45王工斌 讲师  普通心理学(必修) 教育系四个专业1998年级99.06.11上午第三四节

46 乔卫平副教授 中国教育史(必修) 教育系教育专业1996年级99.06.14上午第一二节

*47崔新建 副教授 文化学(必修)哲学系哲学、政教专业96年级99.06.15上午第一二节

*48.董春耕 副教授自然科学概论(必修)哲学系政教专业98年级99.06.16上午第一二节

49. 张 越 副教授 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必修)历史系1997年级99.06.16下午一二三节

50. 肖 松 教员  知识产权法(必修)  哲学系法学专业1996年级99.06.17上午一二节

*51.朱红文 副教授 哲学原理(必修)  哲学,政教专业98年级99.06.18上午三四节

52. 康健副教授外国教育史(必修) 教育系幼儿教育专业1996年级99.06.21上午一二节

*53何 璋 教  授  国际金融实务(限选)经济系1996年级1999.06.23.上午第一二节

*54安宝生教授现代教育的数学基础(必修)教育管理1998年级1999.06.24上午第一二节

 

附二:1998-1999学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目录

    (说明:根据听课中发现的共同性问题,写了16份专题性本科教学巡视报告,涉及教学环境、教学秩序、教学设施、教风和学风、课程表安排、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特聘岗位的实施等各个方面问题和改革中的需要研究问题。)

1.<<“提前下课”之风何时了?-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一>>(1999年3月10日)

2.<<切莫让学期课程教学计划表形同虚设--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二>>(1999年3月10日)

3.<<文科毕业班教学安排引发的思考--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三>>(1999年3月10日)

4.<<历史系本科选修课出现“偏瘫”症--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四>>(1999年3月20日)

5.<<课程表的变动带来的困惑--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五>>(1999年3月30日)

6.<<再谈切莫让课程教学计划表形同虚设--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六>>(1999年3月31日)

7.<<莫让本科教学特聘效益“打水漂”--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七>>(1999年4月27日)

8.<<教室桌椅坏了能否“承诺”“即时修复”--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八>>(1999年5月12日)

9.<<文科系课程教学手段现代化急需加强--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九>>(1999年6月7日)

10.<<上课铃声能否“一致”地“响”起来--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1999年6月15日)

11.<<两门教育史课程课时压缩需要科学论证--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一>>(1999年6月16日)

12.<<维护课间楼道宁静秩序需要“齐抓共管”--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二>>(1999年6月18日)

13.<<学生上课迟到缺课堪忧,“月报表”不实--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三>>(1999年6月18日)

14.<<课堂上学生“兼顾别样”状况有增无减--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四>>(1999年6月18日)

15.<<教四楼309教室不宜用作专用教室--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五>>(1999年6月18日)

16.<<现行<课程表>的制订需要改进--1998-1999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十六>>(1999年6月23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179951.html

上一篇:黄安年文存:《2000年中国美国问题文章目录》(文稿)介绍
下一篇:就1998-1999学年第二学期北师大每节课50分钟答刘庆生教授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3 王安良 王林平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