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中国工人为美国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美国金钉节纪念太平洋铁路建成150周年

已有 2141 次阅读 2019-5-11 16:58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中国工人为美国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美国金钉节纪念太平洋铁路建成150周年

推荐人民网记者报道:黄安年的博客/2019511发布(第21607篇)

用户1915363339 今天14:01

人民网美国盐湖城510 当地时间10日,美国各界在犹他州普罗蒙特瑞举行金钉节庆祝活动,纪念太平洋跨洲铁路竣工150周年。此次纪念活动吸引数万名美国民众参加,对中国工人历史贡献的突出纪念成为整个活动的一大亮点。

代表当年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火车头。

1869510,在普罗蒙特瑞举行的首次金钉节庆祝活动,标志着太平洋跨洲铁路竣工。这是第一条横贯美国的铁路,其建成标志着美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段。据历史资料记载,铁路完工不到三年,从纽约抵达旧金山乘坐火车仅需一周。此前,旅客要耗用6个月时间,搭乘船只或篷车旅行,经常承受巨大危险,并且费用高昂。

中国工人为太平洋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该铁路西段建设,共雇佣了约15000名工人,其中约12000名为中国工人。在铁路修建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任务几乎都由中国工人完成。在极为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中国工人使用铁榔头、十字镐和炸药,在崎岖的内华达山脉挖出15条隧道。因为山上积雪很深,中国工人不得不在37英里的轨道上建造屋顶,以便列车通过。据记载,近千名中国工人在铁路修建过程中丧生。

今年金钉节庆祝活动,中国代表团首次受邀参加,中国4个省市代表团赴现场参加了庆典,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对活动发表了视频致辞。崔天凯指出,150多年前,成千上万的中国工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为太平洋铁路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崔天凯强调,太平洋铁路建设也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中美两国人民合作能办成大事,甚至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当天庆祝活动的第一位正式演讲者是华裔历史学家虞容仪芳,她的曾外祖父曾参与太平洋铁路修建。虞容仪芳感慨,1969金钉节”100周年庆典时,中国工人后代的参与度还很低,中国工人的贡献很大程度上被遗忘了。在她看来,今年的庆典活动是夺回(中国工人)在历史上地位的一个机会,人们需要更好地纪念中国铁路工人的勇气、坚韧和牺牲,以及他们在美国留下的遗产

美国交通部长赵小兰在当天的庆祝活动上发表致辞。她指出,在今天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对建造州际铁路12000多名华工承受的沉重代价表达姗姗来迟的敬意。中国工人的努力为几代美国人的经济活力奠定了基础,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鉴于这些华工并没有机会把他们的家人带到美国团聚或成为美国公民,他们的功勋就更令后人钦佩。

白宫专门就当天的庆祝活动发表声明,向中国工人等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的各个工人群体表达敬意。该声明特别指出,大约1.2万名中国工人在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路段进行施工,在暴风雪和其他恶劣天气中,他们在内华达山脉坚硬的花岗岩上爆破凿出了15条隧道

约翰·邦德是犹他当地一名政府司库,他的太祖父也曾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他告诉记者,中国工人对铁路修建的贡献十分巨大,他为今天这么多中国工人后代、这么多中国代表能够出席庆典而感到欣慰,因为今年活动的一大重点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工人的贡献。在邦德看来,太平洋铁路修建历史也为今天美中两国人民相处提供了启示。他说:“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需要相互交流沟通,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相互了解得更多,就能更好地携手合作。

美国内政部长伯恩哈特、犹他州州长加里·赫伯特、联邦参议员米特·罗姆尼和迈克·李、联邦众议员罗布·毕晓普等美国联邦政府和犹他州政府代表出席了当天的活动。许多代表中国工人后代的组织,例如中国铁路工人后裔协会、金钉华人文化委员会、犹他州华人金钉节庆祝委员会等,也参加了当天的活动。(人民网记者 章念生 胡泽曦)

http://sh.qihoo.com/pc/9fe7be0de5d155c08?cota=4&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5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178407.html

上一篇:就19世纪中期华工出洋美国答央视国家记忆栏目记者(二)
下一篇:就李天沛带乡亲建设太平洋铁路答央视国家记忆栏目记者
收藏 IP: 111.194.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