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
学术会议规范化和快节奏随感
2018-6-20 15:09
阅读:10037

 

学术会议规范化和快节奏随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620发布第19593篇博文)

新时代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学术活动节奏也走向规范化和相应加快。从6月8-10日在上海师大举行的中国美国史学术会议暨年会的会议手册可以看出,安排学术会议的每个环节几乎精准到几时几分。现在一般全国性学术会议往往安排在星期五报到,星期六、日开会,星期日下午闭幕,这样不至于影响星期一照常上课、上班。我们看到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有些学者会议开幕了还没有抵达,甚至只赶上闭幕,有些学者则在总共两天会议的第二天上午就离开了,还有些学者简直是在“赶会”,报个到画个卯,人很少露面,反正到会了,报销有据,至少在“量化”报告中可以记上一笔。

一般的年会,如果恰逢理事会选举,安排在最后一天下午,那么人能到齐多少甚至能否过半数,都是个问题,最后一段会议人数过半数就不错了,如果过不了半数,那选举的合法性也就成问题了。辛亏9日下午第一时间段安排我主持理事会补选事宜,上午开幕式上的合影有130多人,而下午的补选收回的有效选票70张,如果放到10日下午来补选,是否符合法定人数还真是个问题。看来会务组将选举事宜安排在会议中间进行,也是无奈之举。

由于学术活动安排的紧凑,原本会议地点附近一些人文和自然景点很值得一看,这与借会“游山玩水”一点不搭界,现在可好,为避嫌疑,会议连安排这样的时间也没有,不得已有些学者只能割爱放弃无需自己发言或主持的小组会议“自由”一下。在我看来是相当的可惜。

想起奠基时期的学术会议安排得很宽松,在宽松环境中,大会、小组会、会下交流,必要的人文自然景点参观,还有相当充分的时间交流,而现在这种时间很少、很少,茶歇时间算是找机会交流的机会了。按照国际化、规范化标准运转,在这类会议上有些学者善于推销自己、做点学术广告也在情理之中。表面上基本上做到了学术会议和国际接轨,实际上,多数学者事前并不知晓学者的论文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既要让每个学者都有发言时间哪怕七八分钟,又要由评议人评议,而且一个小组安排七八个人发言,一段时间往往不超过90分钟,有时更短,也够难为评议人,至于是否真正解决了什么问题,真是天晓得人是否努力了。我觉得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妨将专题分得更加细一些、更加对口一些,一个组四五人最多不超过六人足矣,会务组在会议召开十天前将文章发给与会学者WORD版,如果论文提交者不愿意会外引用可以提前说明(如果是向学校和研究机构申明是提交论文,不让引用就没什么道理),评议人有充分准备时间,论文发言人只需说为何写这篇论文、论文的主要亮点、问题主要的难点即可,因为文章事前已经传发了。小组会也有较充分时间沟通,兴许收获会更大些。

会议安排主旨发言的做法很必要,然而需要有相应时间就主旨发言进行评议和讨论,这种评议与其在大会进行,不如安排在小组让大家讲可能效果更好,关键是要通过与会学者的思考和回应加深主题的印象,当然这个主题一定是见仁见智的。在会议最后阶段,最好各个小组有个综合汇报的阶段,以便了解全貌。

奠基时期,无论老学者资格多老,权威多大,在我印象中他们大会、小会全都参加,和大家一视同仁,即使高龄学者,一般不会只坐大会主席台报告、小会不参加或者提前离开的,因为你不是嘉宾身份,当年的会风在这点上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也许现在有些学术带头人实在太忙,我们不能苛求。我是个已经退休20年的无压力无需量化的闲人,说这些并不针对具体人,只是说些现象,是参加几个不同学术会议后感受的现象,当然说了也白说。对我来说,从头到尾参加学术会议全过程确实是学习的极好机会。

这次参加“穿越全球变局:不确定性年代与变化中的美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看到有130多篇文章,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微观的居多,似乎和个人的项目联系的居多,紧密相关和内容相近的不是很多,进行专业对口交流不是很容易,问题在于既然确定主题,那么怎样围绕主题集思广益在情理之中,不能只是冠名而已。既然是年会,总得有围绕研究和教学心得交换看法,还有需要考虑我们的研究课题有没有“去产能”、“补短板”(借用)的问题。因为相当部分的论文是博士生或硕士生的课题内容,而这些课题往往和导师承担或者指导的课题项目有关。一些会议的文章题目往往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术领域的热点或短板。

过往会议发个论文汇集电子版,印个与会学者名录和联系方式,这次没有电子版,也无学者名录而会议手册上的名录是那个单位没有注明,与会的多数学者和博士生硕士生,我并不认识,查起来很费劲的。

 ***************************

*********************8

通知公告 | 穿越全球变局:“不确定性年代”与变化中的美国史研究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会议议程)

秘书处 美国史研究

美国史研究

Americanhistory

Copyright © 本条公告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与上海师范大学共同发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官方公众号美国史研究

 

穿越全球变局:不确定性年代与变化中的美国史研究

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

 

会议议程

2018.6.8

报到/住宿地点:漕宝路124号上海徐汇和颐至尊酒店

晚餐:上海师范大学徐汇西部校区学思园餐厅(学术文化交流中心)

和颐至尊酒店至上海师范大学西部会议中心

上海师范大学西部会议中心至学思园餐厅

(学术文化交流中心)

开幕式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西部校区会议中心一楼1号报告厅)

2018.6.9   

08:30-09:30  主持人:王立新(北京大学教授、研究会副理事长)

校领导致辞 (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席、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承办方致辞 (裔昭印      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带头人)

理事长致辞 (梁茂信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会理事长)

理事会报告 (张勇安      上海大学教授、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会务  说明 (李文硕  副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09:30-10:00  合影、茶歇

 

10:00-12:00  主持人:原祖杰(四川大学教授、研究会副理事长)

主题演讲(一):Donald Worster(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Rim and Chasm: Enlarging Our Sense of History

(谷缘与深谷:拓宽我们的历史感)

 

主题演讲(二):李剑鸣    授(复旦大学教授,研究会顾问、前理事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美国史研究

 

12:00-13:00  午餐(学思园)

 

理事会选举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西部校区会议中心一楼1号报告厅)

 

13:00-15:00  主持人: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研究会顾问、前副理事长)

研究会新版网站上线

会费改革说明

理事会选举

15:00-15:30  茶歇

 

分组讨论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西部校区会议中心一楼)

 

2018.6.9   15:30-17:30

居大不易:城市空间与城市社会   

主持人:林广  评议人:韩宇

会议中心1号会议室

孙群郎:城市空间周期论驳论——兼议聚集扩散论

 莉:从“建设”到“治理”:二战后美国公共住房政策转型探析

石光宇:二战后纽约“隔都”现象研究

张津瑞:西方学术界对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城市警务改革的研究

张守慧:房地产商与美国北部城市住房中的种族隔离

王志永:化危为机:1906年旧金山灾难与华人社会的变化

吴小凡:介入城市:美国联邦政府的住房新政(1932-1940

方瑞华:20世纪末美国纽约警察渎职问题研究

 

冷战不:中国周边的较量   

主持人:金卫星  评议人:张杨

会议中心2号会议室

孟庆龙:中印边界战争前后美国对印态度的变化

赵学功:英国、美国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程早霞:1949年劳威尔·托马斯父子西藏旅行广播报道探析

张勇安:“以装备换合作”:美国与缅甸的禁毒装备援助谈判(19691976

高艳杰:美国、东帝汶危机与东南亚区域秩序的变动

邱显存:从20世纪60-70年代初美菲关系恶化的历史考察看中菲合作前景

朱美娣:以“丧葬文化”为武器:美国对越心理战探析(1961-1972

吴林章:美国对老挝政治的干预与老挝危机的缘起(1960-1961

 

跨海相逢:多方向的美国移民史   

主持人:顾云深   评议人:梁茂信

会议中心3-4号会议室

黄安年:从美利坚民族共同体到移民国家命运共同体

 涛:大西洋视野与美国早期史领域的移民史研究:以伯纳德·贝林的史学为例

 玲:肯尼迪移民政策观及其改革实践

 静:新、旧文化间的挣扎:论东、南欧女性移民在美国的文化适应——以俄国犹太、意大利移民为中心(1880-1920

贺建涛:弱者的相遇:十九世纪后半期北美西部华人与印第安人关系及相互认知

 敏:爱尔兰裔美国人民族主义研究述评

 慈:归留之间:美国的政策与中国滞留学生和知识分子的选择(1948-1955

 

行成于思:美国政治理念及其实践  

主持人:刘文山  评议人:高春常

会议中心5号会议室

马万利:思想保守的人:反联邦党人的思想谱系

秦文华:詹姆斯麦迪逊的政治遗产——读理查德·布鲁克海瑟的《詹姆斯麦迪逊》

 萌:美国联邦立宪时期关于修宪问题的讨论

 华:美国早期反奴隶制活动的演变及其意义

 丽:美国联邦政府退伍军人行政管理模式改革探析

 斌:弗吉尼亚和肯塔基决议案——弗吉尼亚州视角下的共和国早期政治,1789-1800

王卿卿:探析美国革命时期英国对流亡效忠派的补偿

刘丁一:历史书写及其政治语境:霍华德·津恩的“人民历史”及其影响

李俊霖:华盛顿总统施政实践与治国理念探析——以平息“威士忌叛乱”为例

18:00  欢迎晚宴(桃李居)

分组讨论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西部校区会议中心一楼)

2018.6.10   8:00-9:45

踯躅的大国:中美关系的新思维   

主持人:黄安年   评议人:刘子奎

会议中心1号会议室

金卫星:中美经贸关系的历史演变(1979-2016

 涛:欧洲耶稣会与孔子及其思想向美国的最初传播

 雍:美军观察组在延安

 岳: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中国形象评析

 超:20世纪美国就业政策调整及其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借鉴意义

 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建立与其公共教育探析(1966-1970

张庆熠:读懂华盛顿:从“经济安全”角度审视不确定时代变化中的中美关系

张发青:哈里森·福曼青海甘南藏区之行及其影响

 

彩色的城市:城市史的新问题   

主持人:魏红霞  评议人:孙群郎

会议中心2号会议室

 宇:衰落还是复兴:对美国制造业城市发展走势的讨论

 深:城市的因陀罗网: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四个层面

 洋:20世纪30年代美国绿带城市建设与联邦政府城市政策的转向

王宇翔:二战前美国制造业郊区化

 晨: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勤铁路危机与联邦政府援助公交共识的形成

张凯成:波特兰与威拉米特河治理和开发

 涛:20世纪初美国城市改革浪潮下旧金山华埠的变迁

刘梦笛:美国进步主义时期城市公共卫生运动中的女性——以芝加哥“城市管家”为例

 

多面的社会:少数族裔与劳工的新视角   

主持人:焦兵   评议人:高国荣

会议中心3-4号会议室

原祖杰:“劳联”与19世纪后期美国熟练工人的阶级认同

付成双:种族主义与北美毛皮社会印白通婚习俗的兴衰

高春常:北美奴隶格劳尼扫的《生活叙事》浅议

 展:克莱伯恩·卡森与美国民权运动史学

周余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家战时劳工委员会的政策研究

 天:被忽视的“父爱主义”:尤金·吉诺维斯和当代美国奴隶制史研究的局限

 超:南北记忆冲突的根源:美国内战战俘问题的政治化及其后果

巩大松:社区济贫与“黑人权力”:试论美国黑豹党“生存计划”

 鹏:十九世纪初叶对美国扩张的抵制与特库姆塞联盟的形成

王磊珍:杰克逊政府时期印第安人迁移初探——以乔克托部落为例

 

复数的冷战:冷战史的新方法   

主持人:刘国柱   评议人:王立新

会议中心5号会议室

白建才:关于我国学界对美国非政府组织研究的几点思考

谢国荣:冷战政治与美国种族合校:国际史视野下的小石城事件

潘美瑜、汪庆华:冷战前期美国高校的麦卡锡主义

 韬:超越冷战政治:美国冷战宣传研究的新趋势

王娟娟:冷战初期美国守护儿童纯真与反漫画书运动的开展

朱雅莉:美国“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体制的确立(1953-1957

史博伟:战后美国广告委员会的影响力崛起探析(1945-1960

杜晓东:以色列向美国寻求安全保证的历史考察(1954-1963

 

9:45-10:00   茶歇

 

2018.6.10   10:00-12:00

身体与政治:性别、家庭与健康   

主持人:周祥森   评议人:谢国荣

会议中心1号会议室

黄卫峰:美国黑白混血儿的种族身份

 婷:美国进步主义时期反烟雾运动中的女性

吕洪艳:公共价值与20世纪末美国单亲家庭福利改革话语的构建

 鸿:应对“人口危机”——二战后美国的生育政治

 娟:“绝望”主妇的希望——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新城女性发展研究

梁立佳:“印第安女苦役”形象与19世纪美国白人的印第安人观

王林亚:从帝国叙事到社会生态史:欧美关于东南亚医疗卫生史研究述评

刘博然:20世纪60年代美国同性恋权利意识觉醒研究

刘黛军:自然疗养观念与美国肺结核疗养院的兴起发展

 

法律与社会:走出法律的法律史   

主持人:侯深  评议人:原祖杰

会议中心2号会议室

石庆环:道德与法律:美国1978年《政府道德法》解析

杨玉圣:中国的美国宪法研究:一个学术史考察报告

胡晓进:查尔斯·比尔德的美国宪法观及其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梁红光:州权观念与美国1789年司法法的制定

郭巧华:法律共识与人民主权的协调——约翰·马歇尔的宪法学理念及其司法修辞

史宏飞:“为人类生存而宣教”:科学家的核教育活动与美国1946年原子能立法

王生团:美国镀金时代的律师与“司法达尔文主义”

 丹:美国内战前南部限制废奴刊物流通的司法实践

 玥:浅析美国杜鲁门政府时期国防部的设立

 

政党与选举:进行中的美国政治  

主持人:高国荣  评议人:王希

会议中心3-4号会议室

王金虎:从政的起点:亚伯拉罕林肯1832年的州议员竞选

江振春:美国18岁公民投票权的设定

杨成良:美国《全国普选州际协定》简析

 钊:1812年战争与纽约州政党政治

代素娟:失败的妥协尝试——克里滕登妥协的本末与失败原因

 勃:党派候选人与意见领袖:意识形态视阈下的总统与政党关系研究

张陆昱文:19世纪40年代自由党政治话语研究

王肖红:美国第三党的政治影响研究——以1968年美国独立党为中心的考察

 

想象与现实:自我他者的构建

主持人:徐再荣   评议人:赵学功

会议中心5号会议室

王立新: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与“西方”的形成

 杨:毒品、中国学与“院外援华团”的反华宣传

 华:杰斐逊、约翰·昆西·亚当斯与美国太平洋意识的初步形成

胡腾蛟:美国“富足”和“变革”形象的塑造(1946-1956

 超: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荷兰对美国文化的吸取与抵制

柴晨清:“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下美国史研究的路径选择

姚念达:远离“旧世界”:美国精英对欧洲的“他者”想象与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起源

王一哲:“美国世纪”与亨利·卢斯的国家身份观念

 

12:00-13:00   午餐(学思园)

 

 

2018.6.10   13:00-15:00

无情的革命:复调的美国资本主义史

主持人:石庆环   评议人:金卫星

会议中心1号会议室

王书丽: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基石

 瑜:美国建国初期手工业者对商业公司的反应及其意义

 浩:农业资本主义的失败

马德义:19世纪晚期夏威夷蔗糖经济的发展与20世纪初朝鲜人移民夏威夷活动的开启

 涛:美国对拉美经济外交的变迁:从门罗到特朗普

王伟宏:英属新英格兰与英国经济关系的变迁初探

韩锡玲:西奥多·罗斯福扩大总统权与司法部权力的扩张——以北方证券公司案为例

韩玉莹:论北美土地资源与奴隶制引进的关系

 

春天不再寂静:人与自然互动的环境史  

主持人:孙群郎   评议人:侯深

会议中心2号会议室

高国荣:试论农业史和环境史的联系与区别——以中美两国的相关研究为例

 科:打造“国家游乐场”:史蒂芬马瑟主政时期美国国家公园的旅游开发(19151929

刘向阳:美国环境治理中成本-效益的运用及其政治化

 麟:20世纪美国环境思想:自由主义变迁的绿色画卷

赵万武:内战后美国的户外运动及其资源保护理念与实践初探

刘晓卉:早期华人移民在加州的农业生产及其生态文化印迹(1860-1920

 灿:观念与动机的映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家动物园的动物收集网络

刘鹏娇: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拉夫运河事件与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

 

超越美国世纪:多面的美国外交史   

主持人:白建才  评议人:孟庆龙

会议中心3-4号会议室

黄仁伟:民粹主义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影响

赵志辉:“博顿草案”大讨论与美国战后东亚战略重心的初步转移

刘子奎:美国出口控制研究:过去与现在

 勇:地区间同盟与美国外交战略的演进

刘长新:建国初期爱尔兰自由邦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探析(1921-1928

 敬:“孤立主义”是一则史学神话吗?

徐金娇:美英防务合作研究(1945-1956

张亚庆:从美国对坦、桑联合的反应论美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策

 

不确定性年代: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与世界

主持人:刘莉  评议人:赵志辉

会议中心5号会议室

刘国柱:基于战略惯性视角下的美国大战略发展论析

吕桂霞:美国与斐济关系研究

田宗会:论后冷战时代美军在亚太地区的“人道主义”援助活动

唐慧云:美国移民问题政治化研究

庞金友:不确定年代与当代美国保守主义的世纪变迁

 兵:反潮流:哈维·曼斯菲尔德对美国现实政治之强力批判

 音:论“大历史”史学的宏大叙事理念

陈雲鑫:2016年美国大选以来中国学术界的特朗普研究——以政治外交类期刊为例

 

15:00-15:30  茶歇

闭幕式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西部校区会议中心一楼1号报告厅)

15:30-17:00  主持人:孟庆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会副理事长)

总结致辞: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问)

白建才(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理事)

  希(美国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教授、顾问)

数据库宣讲

 

17:30  晚餐(学思园)

路线

1. 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上海徐汇和颐至尊酒店:

1)打车(不堵车约30分钟)

2)地铁:机场地下或火车站地下乘地铁10号线至陕西南路站,换乘地铁12号线,在桂林公园站4号口出站,对面即酒店(约50分钟)

3)公交:虹桥枢纽5路至沪松公路七莘路,下车步行10至沪松公路七莘路(招呼站)乘沪陈线,至漕宝路桂林路站下车,步行200(约70分钟)

2. 浦东机场上海徐汇和颐至尊酒店

1)打车(不堵车约50分钟)

2)地铁:机场地下乘地铁2号线至世纪大道站,换乘4号线至大木桥路站,换乘地铁12号线,至桂林公园站4号口出站,对面即酒店(约100分钟)

3)公交:浦东机场1号航站楼乘机场9线,至莘建东路宝城路站换乘公交763线,至桂林路漕宝路站下车,步行200(约170分钟)



3. 上海火车站上海徐汇和颐至尊酒店

1)打车(不堵车约30分钟)

2)地铁:火车站地下乘地铁1号线至漕宝路站,换乘地铁12号线,在桂林公园站4号口出站,对面即酒店(约30分钟)

3)公交:上海火车站南广场乘公交837线,至长寿路常德路站换乘公交830线,至桂林路漕宝路站下车,步行200(约90分钟)

 

敬请期待!

 

本期编辑:江西师范大学团队

 辑:杨洁     责任编辑:杨长云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 欢迎转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11993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