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长芦盐业与天津》提要

已有 4418 次阅读 2018-1-15 07:27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长芦盐业与天津》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8115发布


书名:       长芦盐业与天津

编者:       鲍国之(主编)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责任编辑:    舰、刘艳艳

装帧设计:    

内文版式:    

印刷:     今晚报社印刷厂

编行:    新华书店

开本:    787X960毫米 1/16

印张:     17.75

字数:     224千字

版次:     20151月第一版

印次:     20151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     58

页码:     271

ISBN    978-7-5528-0295-5

************************

《长芦盐业与天津》内容简介

《今晚丛书:长芦盐业与天津》是今晚报副刊的征文集结,从历史、文化、经济、民俗以及天津城市史发展进程等不同角度,多层次的展现了长芦盐业的发展历程,以及长芦盐业对天津城市发展的影响,对天津文化教育普及所做出的贡献,对天津慈善事业发展的积极推动等。在很多方面填补了天津盐业史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长芦盐业与天津》目录

序(鲍国之)
**

天津的盐文化(陈克)
天津长芦盐区的历史(郭凤岐)
玉屑长芦盐(井新)
芦台玉砂话芦盐(吉朋辉)
长芦盐运使署何年移驻天津(王勇则)
长芦巡盐使司的两专家(王惜伟)
乾隆皇帝巡阅丰财盐场(靳云璋)
《长芦盐法志》中的天津史料(缪志明)
长芦盐运使周学熙(陈凯)
严复长子严璩曾任长芦盐运使(严孝潜)
王襄供职长芦盐业(章用秀)
长芦盐务专家曾仰丰(王勇则)
*
后一任长芦盐运使(王勇则)
明清长芦盐官的形象(王勇则)
河北盐坨村明代皇盐厂(章用秀)
河东数里尽盐坨(吉朋辉)
长芦盐业与台湾保卫战(曲振明)
善后大借款对盐业的影响(马俊波)
长芦盐业与盐业银行(于学蕴)
金编钟传奇(郭凤岐)
第二辑
传统诗词里的天津盐业(王振良)
煮海为业的灶户(刘景周)
煎盐晒盐及其他(王慧仁)
盐工与拉碡歌(宁顺利)
盐丁苦(张金桥)
贫富悬殊的盐业工人(甄光俊)
昙花一现的盐工福利委员会(刘轶男)
盐滩的风车(王乐庆)
芦台盐姥庙(吴裕成)
阅尽沧海桑田的灶立庙(靳云璋)
葛沽灶离庙(吴裕成)
关于盐坨小圣庙(赵耀双)
铁神的传说(刘翠波)
第三辑
长芦盐业历史名词举凡(方兆麟)
长芦总商严克宽(张绍祖)
益照临张家(杨文林)
盐官盐商云集天津意租界(王勇则)
轰动一时的五纲总羁押案(周利成)
不是盐商的芦纲纲总王辅臣(王述功)
长芦缉私机构的变迁(周利成)
滩民买盐的感念碑(刘景周)
北塘不食官盐碑(李学韩)
长芦专商引岸制的终结(吉朋辉)
第四辑
长芦盐业与天津城市发展(艾群)
长芦盐商专为乾隆修建的柳墅行宫(缪志明)
长芦盐与水西庄(郭凤岐)
南北查轶事及阔查趣闻(章用秀)
长芦盐商查为义(章用秀)
盐商园林与津沽文化(章用秀)
长芦运学(张绍祖)
长芦情系问津书院(张绍祖)
长芦盐业与科举(靳云璋)
长芦官立中学堂轶事(张绍祖)
盐商收藏家安麓村(罗文华)
天津盐商与慈善事业(任云兰)
当年孟公桥(缪志明)
盐商与天津**家孤儿院(胡荣华)
长芦育婴堂与水阁医院(王之健)
长芦盐业与天津赈灾(曲振明)
盐商与慈善事业(章用秀)
盐商票房雅韵国风社(甄光俊)
长芦盐业与天津地名(谭汝为)
第五辑
长芦盐业与天津的政治地位提升和经济
发展(张利民)
燕云在望,以志不忘(刘景周)
久大精盐公司的股份制(米学如)
长芦盐业与久大精盐公司(米学如)
红三角是这样炼成的(米学如)
长芦盐业与板桥盐场(韩湛)
长芦塘沽盐场的小铁路(李秀池)
我在长芦盐场居住(于江云)
第六辑
芦盐与津人的讲吃知味(高成鸢)
清代《开门七事诗》说盐(刘景周)
天津人说盐也俏皮(温暖)
从一页故纸说到再制盐(由国庆)
那一方咸土(赵大民)
《天子门户》道不尽的盐滋味(郁子立民)

文章选登:

天津的盐文化

2012年05月17日 00:00
来源:今晚报

盐是人类生理上的必需品,盐产地与消费人群的分离使盐成为流通领域的大宗商品。盐是除粮食之外人类最早和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史记》记载,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尤于涿鹿,实际都是为争夺盐产地而战。中国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着对粮食和盐的控制,这就是漕运制度和盐的专卖制度。管仲颁布法令把齐国的高山和大海统统纳入政府的管辖之中。政府组织专门的工匠砍伐山林、煎煮海水,生产海盐,还提高海盐的价格,齐国很快就从垄断经营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一跃成为春秋霸主。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食盐专营”,管仲因此被后人尊为“盐业宗师”。

中国的盐生产历史悠久,关于宿沙氏制盐的传说早于3000年至5000年前。山东寿光的考古发现证实了商周时期的煮盐史。中国的内陆盐产地很多,如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四川自贡市的自流井,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新疆、青海等地的岩盐,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池盐等。大规模的盐生产还是海盐的晒制。近年学术界认同的海盐晒法的创始时间上溯到宋金时期。《元史·郝彬传》记述,国家财资,盐利居十之八,海盐收入又占整个盐利的80%以上。明清时期形成了辽宁、山东、两淮、长芦等盛产海盐的盐场。清代盐业税成为财政收入的四大支柱之一,各产盐区及各盐场都有“额定产额”,食盐生产有严格的计划性。据推算清代食盐产量最高可能突破20亿公斤。

天津地区有记载的盐业生产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后唐的“芦台场”。《宁河县志》中的《重修芦台兴宝圣母庙记》记载了金元时期芦台地区盐业生产的盛况。天津的城市是伴随着盐的生产出现的。天津城市的起源应当从元代海津镇算起。据《三叉沽创立盐场碑》记载,在甲午(1234)年间,三叉沽地区出现煮盐户,这一年政府特许高松、谢实等18户在此设灶煮盐,“是年办课五百锭,比之他场几倍之”。两年后,又专门设立了“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盐场。这说明煮盐户是天津最早的居民之一。大约1277年左右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过元大都。他在游记里记载在汗八里(元大都)附近“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应当就是指海津镇地区。

明代共有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广东、河北7个盐区,盐场达140多个,产量也创历史最高水平。明代晒盐技术传入天津后,盐业生产由设在沧州长芦镇的都转运使司管理,天津附近海滩所产的海盐就叫做“长芦盐”。长芦盐区风多雨少,日照充足,海水蒸发快、含盐量高,是优良的盐场。清代康熙年间,长芦巡盐御史衙门由北京迁至天津,长芦盐运使司衙门也由沧州移驻天津。康熙年间长芦盐产量达到600万担,月60000万斤,以后各朝产量基本保持此数。长芦盐区在元代设盐场22个,清代以后逐步裁废仅留有8个,民国以后继续裁并,到了1914年,只剩下丰财、芦台两场,也就是现在的天津塘沽盐场和汉沽盐场。

盐业和漕运是古代天津城市的两大经济支柱,政府的盐税是通过“引岸专商”制度收取的。盐商遵照政府规定的税率缴纳税款后,便可到盐场砣地按照“引额”支盐,然后运往“引地”批发和零售。这是一种专卖制度。长芦盐的引地为北直隶,河南彰德、卫辉二府,输边地区为宣化、大同和蓟州。由于盐是大宗物资,九河下梢的天津成为长芦盐外运的枢纽。因此海河东岸药王庙至季家楼一带就形成了长芦盐暂时储存的盐坨地。盐业的生产和销售推动了天津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培育出一批富甲一方的盐商,天津就是长芦盐商的聚居地。清末天津的八大家,一半以上是盐商。如振德黄、长源杨、益德王、益照临张(海张五)、李善人等都是盐商。和两淮盐商一样,天津盐商为了提高身价,扬名社会,做了很多赈灾施舍、兴建园林、倡办学校等公益事业,客观上推动了天津文化事业的发展。查为仁氏的水西庄、张霖的问津园、安麓村的沽水草堂,就是这类文化园林。“三取书院”,早期经费由长芦盐商支会,“问津书院”由盐商查为义献产而设。盐商们为了保持他们的特殊利益,在清康熙年间成立了芦纲公所,曾多次在天津迎送皇帝,捐纳进贡。由于盐商的经济实力和与官府间的天然联系,在天津社会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主流角色,是天津雅文化的代表阶层。

作为北方重要的盐产地,必然存在着庞大的盐民阶层。元明时期,盐业生产以煮盐为主,煮盐户叫灶户。灶户劳动艰苦,生活悲惨、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清代以后,晒盐的盐工也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长期的劳作和特殊的生活环境,在盐民中产生了特殊的盐民俗。丰富的生产民俗、生动的语言、大量的民间故事,刚劲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反映了盐民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长芦盐区的盐母又是全国各盐区中最独特的盐神信仰。现在这些传统已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的盐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天津城市文化之根的组成部分,是一份尚待开发的文化宝库,正等着我们去开发。

天津长芦盐区的历史

2012年06月04日 00:00
来源:今晚报

长芦盐的历史悠久,天津在长芦盐区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长芦盐也是天津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天津是长芦盐区的重要产地。

在西周,幽燕之地就开始产盐。据《周礼》记载:“幽州其利盐”;《史记》也载:“燕有鱼盐枣栗之饶”。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朝廷向全国产盐多的郡县派驻盐官,其中,天津地区有渔阳郡泉州(今武清城上村),“官给牢盆,募民煮盐”。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置芦台场,所产之盐,贮于新仓(今宝坻县城),设新仓榷盐院,主管盐税、运销。节度使兼榷盐事。后晋天福三年(938),置香河(含天津武清)榷盐院,设榷盐制置使,由芦台军使兼任。

宋景德元年(1004)以白沟河为界,长芦盐区之河北为辽属,河南为宋辖。宋辖地盐政为直隶盐铁司。

金大定十二年(1172),香河县析置宝坻县,新仓镇改隶宝坻县。次年,于中都路改置宝坻盐使司。金朝将海河以北至山海关的盐务,统归“宝坻盐使司”管辖;海河以南至山东盐务,交“沧州盐使司”管辖。与此相关,金朝开始实行盐的引销制度,划定各盐场销盐的地域范围,并在各盐场设置巡捕使,查禁私盐。当时的盐税收入,已跃居朝廷全部税收之首。直沽的漕运和盐业,成为金朝的经济命脉。

蒙古太宗六年(1234),三汊沽一带盐卤涌出,特许高松、谢实等18户在此设灶煮盐。太宗八年(1236),又专门设盐使于“三汊沽”、“大直沽”,管理直沽盐场。至元十六年(1279),设大都路都转运盐使司。元至元十九年(1282),撤销大都路盐使司,分立大都、芦台、越支、三汊沽使司。至元二十二年(1285),复立大都路都转运盐使司。至元二十五年(1288),于三汊沽、芦台、越支,复设盐使司。大德七年(1303),大都路都转运盐使司,并于河间路都转运盐使司。泰定二年(1325),改称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长芦盐区始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下辖渤海西岸22处盐场,其中天津境内有6场:咸水沽的兴国、富民二场,葛沽的丰财、厚财二场,宁河的芦台场,市区的三汊沽场等。

明代长芦盐区正式定名。

明洪武元年(1368),于长芦镇(治所在今沧州市)置北平河间盐运司。长芦,原系古漳河一条支流之名,因两岸多芦苇而得名。转年,改称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隶属于户部。所辖渤海24场。永乐初年(1403),省“河间”二字,直称长芦都转运盐使司(简称长芦运司),长芦盐区正式定名。万历三十八年(1610),沧州分司由羊儿庄(今属黄骅)移驻唐官屯(明代属青县,今属天津静海县);青州分司由宋家营(今属丰南)移驻天津。

明代中期,天津境内部分盐场改煎盐为晒盐,产量、质量大增。嘉靖年间,芦台场有锅31面。隆庆年间,渤海盐场从24个,并为20个,属南司、北司管理。南司有9场,北司有11场。天津境内盐场,都属北司管理。明代盐业与漕运,是天津城市兴盛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

清代,天津成为长芦盐产销中心。

康熙七年(1668)和十六年(1677),长芦巡盐御史署、长芦盐运司,分别从北京、沧州移驻天津,初租赁民房,康熙二十七年(1688),驻于鼓楼东街。天津成为长芦盐产销中心。清代盐法沿用明制。盐区大规模改煎为晒,长芦盐的产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康熙十七年(1678),芦台境内有私营盐滩(田)222.5幅,盐田2034.19亩。雍、乾年间,长芦盐运使所辖盐场,在天津境内有4场,除了芦台之外,还有兴国、富国、丰财(厚财场并入兴国场)3场35滩,且为巡盐诸大僚驻节所。葛沽丰财场,只留3堡;时有额户148户、额丁947人;原额灶地643顷12亩余,新增灶地26亩;正耗额盐33975斤。

乾隆年间,为长芦盐丰收之年。以芦台场为例,平收之年,不过十数万包(每包300市斤)。这时达30余万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月五日、六日,乾隆巡津,两次驻跸葛沽杨惠庄行宫,并巡视丰财场,作《瀛裔》诗一首:“巡方至处廑黎黔,瀛裔民风策马觇。力穑仍艰登稷黍,资生惟是藉鱼盐。芦田概与均蠲负,沙户因之期引恬。斥卤安能变膏壤?汉时早说海波渐。”

清嘉庆二十年(1815),丰财、芦台两场如有“灶户无力勘晒者”,准许“租给商民伙晒”,盐业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清光绪年间,盐场萎缩。

庚子事变后,天津境内仅有丰财、芦台二场。民国时期,原盐供过于求。1915年,天津久大精盐厂生产出“海王星”精盐,结束了中国人食用粗盐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进而生产出了优质的“红三角”牌纯碱。

天津是长芦盐贡盐生产基地。

明、清两代长芦的御用盐砖,均由芦台场承造。贡盐砖制作时,精选白盐,淘净、磨碎、入模成型,再淋卤、风干、焙以木炭,刮去表层,便成盐砖。盐砖呈长方形,上窄下宽,晶莹洁白,每块重15市斤。明代额例,每年276块。清承明制,顺治五年(1648),增至667块,康熙五十一年(1712)减为267块。芦台盐色白、粒大、质坚、味厚,古有“芦台玉砂”之称。宋之盐以河北称,元之盐以河间著,明则银花玉液驰誉长芦。

照片18张拍自该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094880.html

上一篇:谭汝为著《天津方言与津沽文化》提要
下一篇:梦玉著《梦玉画集》提要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1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