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如确认美国结束重返亚太战略 将再次拷问某些时事评论员

已有 3406 次阅读 2017-3-16 14:21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如确认美国结束重返亚太战略 将再次拷问某些时事评论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3月16日发布


在对于特朗普的亚太政策上,某自称全球最大华文媒体以判断最准自诩的时事评论员,一再自造“黑天鹅”事件,先是认为特朗普不可能很快退出TTP,结果判断失误;随后有认定,即使美国退出TTP,美国也绝不可能改变重返亚太的战略。理由是美国不可能放弃亚太。而据美国防务新闻网”314报道,美国国务院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Thornton)称,虽然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政策尚未成型,但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已正式死亡。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又再次说明,时事评论的精英们的全球战略判断失误。

尽管特朗普究竟采取什么亚太政策看来尚待观察,但是不再延续“重返亚太战略”恐怕是可以肯定的。道理很简单,重返亚太战略是希拉里设计,奥巴马提出的,带有极其明显的希拉里、奥巴马烙印,即使特朗普事实上采纳了重返亚太战略的合理内核,按照特朗普的个性,也咽不下希拉里、特朗普首创“重返亚太战略”这口气,要原封不动地接受它。何况特朗普从纯商业角度页需要仔细盘算,和中国搞零和游戏是利是弊;重返亚太的结果对于美国合算还是不合算?美国要确保美国第一,美国优先,有没有能力同时进行国内国外、国际上西线和东线两线作战?有没有能力兼顾既要大炮又要黄油?这些才是重大的全球战略问题。摆在目前特朗普面前的罪紧要的稳定国内政策和局势、解决最大危机的ISSA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于怎样处理好由于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利比亚战争、阿富汗战争这四场战争留下的烂摊子,还有棘手的和俄罗斯关系问题,这既关系中东西亚北非又关系东欧、波罗的海和欧洲,美国至于那么紧迫地要开辟对华新战线吗?这对美国第一和美国优先真的有利吗?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还不够吗?在我看来,当前条件下,为确保美国第一、美国优先,就得确保美国欧洲第一、拉美后院第一,如果全面开花的全球战略就大了。既然希拉里和奥巴马的重返亚太主要帮了美国的忙,为何现在还要吃力不讨好呢?

**************

美国宣布重返亚太战略死亡 中国将在亚太占得主动

20170315 16:03:51

原标题:美国宣布重返亚太战略死亡中国将在亚太占得主动海外网315据美国防务新闻网”314报道,美国国务院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称,

原标题:美国宣布重返亚太战略死亡中国将在亚太占得主动

海外网315据美国防务新闻网”314报道,美国国务院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称,虽然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政策尚未成型,但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已正式死亡

董云裳表示,关于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等等,她认为那些都是上一任政府亚洲政策的措辞,她称你们可以期待现任政府将有一个自己的方案。美国还没有看到这个方案在细节上将有什么或是否会有一个方案出台。

董云裳还强调,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参与,尤其是经济贸易上的活动,必须有益于美国劳工、美国人民和美国公司的利益。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公平,不少美国公司遭受了不公正的商贸交易。

基于目前美国亚太政策的最新表述,即使政策框架还未成型,但大的方向和姿态已初见端倪。中国作为在亚太地区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董云裳表示将同中国发展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关系。

她同时进一步解释称,这样建设性的双边关系是建立在一个双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另据凤凰卫视消息,在谈及中国作用时,董云裳表示,美国希望可以与中国寻求一个建设性的讨论,以此能让我们着眼于有问题的领域并取得进展,她认为这在经贸关系之中显然是一个丰富且互惠的关系。

据了解,12TPP成员国14号在智利召开为期两天的成员国会议,中国和韩国也应邀参加。

特朗普早在上任之初就已宣布退出TPP,但董云裳当天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评论。

有专家指出,判断美国新政府与亚太国家的关系还为时尚早,特朗普当前的外交团队人手不足所产生政策真空还将导致诸多不确定性,迅速对奥巴马的亚太政策作出全盘否定的表述可能会产生直接的负面效果,中国将有机会在亚太事务中占得主动。

http://news.ifeng.com/a/20170315/50781734_0.s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1039796.html

上一篇:《北美华工与近代广东侨乡社会》提要
下一篇:何谓“三海一岛”?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3 樊采薇 张学文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