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WHO宣布草甘膦为很可能致癌物 精选

已有 7961 次阅读 2015-3-25 10:25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居于法国里昂WHO国际癌症研究局IARC上周宣布,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有机磷除草剂草甘膦,是造成人类癌症的重要元凶之一。但是这一声称立刻受到孟山都公司的质疑。323日,孟山都公司技术总监Robb Fraley认为WHO国际癌症研究局是对研究数据断章取义,夸大该农药的致癌效应。

WHO国际癌症研究局定期公布工业化学物质、食物等方面的致癌物类型。320日该机构的一个国际专家委员会对5种农业用有机磷化学物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摘要发表在《柳叶刀肿瘤》杂志上。文章认为,五种有机磷农药杀虫畏对硫磷马拉硫磷二嗪磷草甘膦属于可能致癌物,其中杀虫畏对硫磷是可能致癌物2B马拉硫磷二嗪磷草甘膦是很可能致癌物2A。草甘膦或嘉磷塞,其商品名称为年年春或农达、好过春、治草春、日产春、好伯春等,是一种广效型的有机磷除草剂。它是一种非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除草剂,1970年由孟山都公司的化学家约翰·E.弗朗茨在1970年发现,其专利于2000年到期。草甘膦的除草性能优异,极易被植物叶片吸收并传导至植物全身,对一年生及多年生杂草都有很高的活性。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除草剂的重要品种。

WHO国际癌症研究局指出,这些物质的对人类致癌作用的证据仍然有限,虽然许多研究显示,职业中接触这些农药的人患非霍奇金淋巴瘤数量似乎增加,但来自美国农业健康的另外一项大规模研究没有发现这种联系。

但是WHO国际癌症研究局的动物实验研究证明这些物质都属于可能致癌物。草甘膦与小鼠和大鼠肿瘤发生有关,这些动物存在DNA损伤。WHO国际癌症研究局资深毒理学家Kathryn Guyton说,根据动物实验有关的证据和缺少人类致癌的证据,将这一物质定义为可能致癌物2A

农业化学企业的草甘膦任务努力工业小组认为,WHO国际癌症研究局的评估在方法和结论上都存在严重缺陷,与大量针对草甘膦安全性的研究不一致。尤其是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来自工业领域提交的论文往往被拒绝发表,这也是导致这一偏差的原因之一。

一些科学家对WHO国际癌症研究局的评估表示认可,RMIT大学分析化学家Oliver Jones认为,WHO国际癌症研究局的评估非常好,不过确实证据比较薄弱,但就个人来说,虽然他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他对这个报道并不十分担心。

WHO国际癌症研究局IARC根据对人类和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资料,以及在实验系统和人类其他有关的资料(包括癌前病变、肿瘤病理学、遗传毒性、结构—活性关系,代谢和动力学,理化参数及同类的生物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将环境因子和类别、混合物及暴露环境与人类癌症的关系分为下列五类四组:

第一类致癌组1,对人类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如吸烟和二手烟。第二类很可能致癌组2,对人类是很可能或可能致癌物。又分为两组,即组2A和组2B。组2A,对人类很可能(probably)是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第三类:可能致癌组2B,对人类是可能(possible)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第四类:未知组3,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第五类:很可能不致癌组4,对人类可能是非致癌物。

http://www.nature.com/news/widely-used-herbicide-linked-to-cancer-1.1718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877093.html

上一篇:氢气对视网膜硝化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一篇:哈佛大学研制出纳米电荷水绿色消毒剂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33 吕喆 郑永军 刘洋 周洲 袁海涛 王荣林 赵斌 李建国 杨洪强 喻海良 刘毅 陈新 张以恒 王春艳 杨金波 关法春 樊春 李土荣 薛宇 肖传国 钱程 divingmed tuner ddsers zhangling shaoyunpeng loyalSciencefan wangdaoyongzai shenlu jxg912 nm rfm2007 JIANH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