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肠道菌群的亚健康状态是影响人体亚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已有 1101 次阅读 2021-6-24 15:3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肠道菌群的亚健康状态是影响人体亚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张成岗,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1.06.24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极大便利并提高了生活水平,然而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们带来了疾病的困扰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尤其是随着平均寿命的显著增加,社会快速进入到老龄化阶段,使得老年人群所遇到的慢性病不断凸显。在从健康发展到慢病的过程中,亚健康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此,不论是慢病防控还是健康管理,都需要重视对于亚健康的科学防控。在此方面,国内外多以针对人体的亚健康防控为主,然而,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领域逐渐发现“人是由人体和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组成的‘超级复合体’”之后,就需要同时考虑将人体共生微生物的亚健康状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进行考虑,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对于“人的亚健康”的理解。

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基于“互利互惠、共生共赢”的“人体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简称为‘人微关系’)”具有“彼此有利”的科学理解,如肠道菌群能够帮助宿主消化食物、促进营养吸收、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有害菌感染等。此前基于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发现,人体的饥饿感是由肠道菌群赋予的,而并非是人体与生俱来的原生动力,即人体每天都需要进行的摄食行为(不论是“一日三餐”还是“一日两餐”等),实际上是源于肠道菌群在人体胃肠道黏膜的自发性、群体性繁殖其自身后代所导致的饥饿信号,这种行为与肠道菌群对人体胃肠道黏膜进行“感染”的方式和机理类似,其生物学动机和生物学基础在于肠道菌群通过分解其所在的局部环境(niche)的化学物质来获取碳源和氮源等营养成分以繁殖期自身的后代所致,即“饥饿与感染的产生信号具有同源性”(可简称为“饥饿与感染同源”),人体通过胃肠道神经系统和免疫内分泌系统等过程将此信号经“肠脑轴”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被大脑解读为“饥饿”信号,并驱动人体摄食,用以满足肠道菌群的饥饿冲动,避免人体胃肠道黏膜被肠道菌群所“感染”而导致病理性损伤如低血糖等。一旦食物进入胃肠道,则在满足肠道菌群饥饿信号的同时,也能够被小肠将营养物质吸收,从而实现通过一个摄食行为即可满足两套生命系统(即人体生命系统和肠道菌群生命系统)的营养需求,从而确保“人微共生体”生命发展的自然逻辑。

基于以上发现,我们实验室于2013年12月19日提出“菌心说”科学假说,认为肠道菌群是人体饥饿与摄食的中心、重心与核心。结合学术界认为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肠道菌群可视为这个“第二大脑”的“神经元”,由此形成“菌脑”的概念。肠道菌群健康状态的正常与否,关系到人体饥饿信号源的正常与否。相应地,一旦肠道菌群由于各种原因如暴饮暴食、饮食不当甚至使用抗生素等导致失调紊乱,将会出现肠道微生态的亚健康状态,从而导致人体难以得到正确的饥饿与摄食信号,久而久之,就很容易诱发人体从亚健康状态逐渐演变为慢病状态。因此,肠道微生态或称“菌脑”的亚健康与慢病状态,是影响人体亚健康与慢病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关内容已在“医学遗传学2.0:导致人类慢病的主因可能首先是人体共生微生物基因异常,其次才是人类基因异常”一文中进行过详细讨论。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每天一日三餐使用能够靶向调控肠道菌群、可将肠道菌群“喂饱、喂好”的天然植物多糖和膳食纤维等人体不吸收的“菌群食物(即‘菌粮’)”,可显著减少甚至消除人体饥饿感,人体可在连续7-14天的情况下只饮水、不摄食,肠道菌群即可逐渐从异常(亚健康)状态获得显著改善。恢复饮食后,人体将变得更健康,且从肥胖以及肥胖所导致的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等状态获得显著改善,从而形成了“柔性辟谷”技术,已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可作为能够调理改善肠道菌群的重要健康管理方案,为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综上所述,在改善人体亚健康方面,需要同时、甚至优先改善肠道菌群的亚健康,让我们体内终生与人体共生的、“无微不至”的肠道菌群成为“人菌同康”的健康守护者。

 

参考文献:

1.  张成岗. 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6.12, 146万字

2.  Wang X#, Li Z#, Zhao Y, Yu Y, Xue Y, Niu C, Wei Q, Zhao Z, Cai S, Xu H, Zhang C, Zhang C* and Lee GD* (2020) A Novel 7-Days Prolonged Dietary Deprivation Regimen Improves ALT and UA After 3–6 Months Refeeding, Indicating Therapeutic Potential. Front. Nutr. 7:50. doi: 10.3389/fnut.2020.00050

3.  Ren QH#, Gong WJ#, Huang RJ, Liang LF, Chen KX, Gao DW, Li ZH, Gao Y, Liu HL, Chen CS*, Huang JN*, Zhang CG*. The flexible fasting technology can improve hypertension: A pilot study in self-controlled designs [J]. Trends in Medicine. 2019, 19(5):1-8

4.  Zhang CG*, Gong WJ, Li ZH, Gao DW, Gao Y. A biological hypothesis: is it possible that human symbiotic microbiota coding hunger genes for human beings? [J] Journals of Advances in Health. 2019, 1(2):145-148

5.  Zhang CG*, Gong WJ, Li ZH, Gao DW, Gao Y. Research Progress of Gut Flora in Improving Human Wellness [J].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2019, 8(2):102-105

6.  Zhang C*. The Gut Flora-Centric Theory Based on the New Medical Hypothesis of “Hunger Sensation Comes from Gut Flora”: A New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the Etiology of Chronic Diseases in Human Beings [J]. Austin Intern Med. 2018; 3(3):id1030(1-7)

7.  Gong W, Sun C, Teng S, Gao D, Li Z, Wang G*, Zhang C*. Evaluation of a novel fasting approach using plant polysaccharides per meal in human symbionts [J]. Int Clin Med, 2018, 2(1):1-12

8.  张成岗. 动机进化论:关于自然界从生命起源进化到人类的学术思考[J]. 医学争鸣,2021,12(6):26-34

9.  张成岗. 从“菌脑主吃、人脑主思”分析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J].医学争鸣,2020,11(4):21-25

10. 张成岗. 从人菌共生的角度探讨生物安全与传染病防控的新思路[J]. 科技导报, 2020, 38(15): 59-66.

11. 张成岗. 医学遗传学2.0:导致人类慢病的主因可能首先是人体共生微生物基因异常,其次才是人类基因异常[J]. 生物信息学, 2020, 18(2):65-75.

12. 刘赫男, 邓颖芳*, 卢宁, 巩文静, 孙长青, 张成岗*. 柔性辟谷对中心性肥胖改善效果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8):923-928

13. 张成岗*, 巩文静, 李志慧, 高大文, 高艳. 采用“柔性辟谷技术”提高生存能力和作业效率的学术思考[J]. 人民军医. 2019, 62(5):418-420

14. 张成岗*, 巩文静, 李志慧, 高大文, 高艳. 双脑模型假说——由肠道菌群微生态构建的“菌脑”可能是人体对物质记忆的“第二大脑”[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6):1-6

15. 张一铭, 袁丽伟, 巩文静, 郭亚芳*, 刘威, 李玉杰, 张成岗*. 柔性辟谷技术对肥胖人群代谢指标的改善作用[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9. 25(5):62-66

16. 闵霞, 赵炎葱, 巩文静, 李志慧, 于亚英, 李东航, 张成岗*. 柔性辟谷技术对人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6):2749-2753

17. 苏玉顺, 闵霞, 卢一鸣, 巩文静, 薛烨, 高大文, 李志慧, 刘威, 李向阳*, 张成岗*. 柔性辟谷技术改善强戒所戒毒人员心理成瘾性的探索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9, 36(3):254-259

 


个人简介:张成岗,陕西白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20余年。长期从事肠道菌群与慢病防控和健康管理、中医生命科学、心理认知及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工作。近年来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和证明“饥饿源于菌群”并形成“菌心说”学说和“双脑论(菌脑主吃、人脑主思、人体主动)”等观点,为理解“慢病源于肠道”并推动中西医融合与健康现代化的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理解“人微共生(人体与微生物共生)”自然现象的合理性、必然性与科学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共发表学术论文32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95篇,出版专著《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和《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各一部;获国际PCT发明专利2项,获中国发明专利17项;获中国计算机软件版权1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7项科研成果奖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学第25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现代医疗保健分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职业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292555.html

上一篇:[转载]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张小学教授:关注肠道菌群健康,健康科学减重
下一篇:“饥饿源于菌群”为“和合思想”提供了生命科学依据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