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学习中的思考:“一日三省吾身”,会是肠道菌群对人体的扫描式饥饿体检吗?

已有 1261 次阅读 2020-12-28 12:4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学习张其成教授文章过程中的思考( 原文:中医最核心的范畴是什么?其实就是“气”。“气”是什么?气是无形的,但是可以感知的。如果不可以感知,就不会有经络。所以“气”是一种最典型的象,一种无形的象。再举一个例子:风,如果说它不吹在树上,也是看不见的,但可以用触觉感受到,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无形的象。中医讲形体,但它又高于形体),同时也在思考:


类似地:如果肠道菌群不向人体传递饥饿感,那么,人体是感受不到肠道菌群的存在的。


然而,如果菌群破坏人体,并形成了感染、传染病以及炎症反应,那么,人们就会很容易将菌群认为是“坏”的,进而使用抗生素杀菌,反而破坏了人体肠道菌群微生态。


然而,如果使用“和合思想”把肠道菌群视为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肠道菌群通过从肠道向人体发送饥饿信号,以另外的“一日三省吾身”的方式,提醒人们因为饥饿而摄食,或许这就是自然界最为奇妙的人体设计方式之一了,即每天的一日三餐或一日两餐,其实是因为 肠道菌群每天在对人体进行着 饥饿信号的扫描式体检 。


张成岗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20.12.28 12:41:18


————————————————————————————


《周易》中的“大人”指什么呢


https://www.toutiao.com/i6744480566634086926/?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imestamp=1609129909&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012281231480100200470190984B160&share_token=49de5a0b-5090-43a1-a142-23a95ca3bc7b&group_id=6744480566634086926



《周易》中的“大人”指什么呢

原创张其成2019-10-06 08:29:11


如果说儒家崇拜的人是圣人,道家崇拜的人是仙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那么《周易》崇拜的偶像是大人,《周易》讲的这个大人,集中了圣人、仙人乃至于佛家讲的觉者、佛(佛是什么意思?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佛就是觉者)。


《周易》中的“大人”指什么呢

图片来源丨网络


大人是这三者的集中,孔子是这么说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周易》中的“大人”指什么呢

图片来源丨网络

这些是对“大人”这一类人进行论述的,说得极为精彩,什么是大人?大人的道德像天地一样覆载万物,他的圣明像日月一样普照着大地,他的治理像四时一样井然有序,他显示人的吉凶像鬼神一样奥妙莫测。他能够先于天象而及早行动,老天不违背他;后于天象而处事,也能够遵循天的变化规律。天尚且不违背他,更何况人呢?更何况鬼神呢?这里的“先天”,先于天象,指自然界还没有出现变化时,就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后天”,后于天象,即在自然界出现变化之后,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这种“大人”大概是以后儒家所谓的圣人境界。达到四个“合”,才能成为大人,这种境界是太难达到了。“与天地合其德”,这就是儒家层面上讲的,从伦理道德层面上讲的天地精神;“与日月合其明”,有些道家的精神,把握阴阳,通晓天地;“与鬼神合其吉凶”,就是能像鬼神一样预知未来,达到这些才叫“大人”。

《周易》中的“大人”指什么呢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六条龙就是六位分别指:潜龙、见龙、惕龙、跃龙、飞龙、亢龙。“以御天”就是统领天道,常语有“五运六气”,六气把一年分为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60多天,在24个节气里面,六气里每一个“气”管四个节气,六气是从大寒节开始。对于六气没必要弄那么清楚,中医有自己的一套解释方法。经络有11条之说,《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十一”不符合上述六位系统,所以加上手厥阴心包经。而手厥阴心包经的走向就隐含在手少阴心经的走向里,后加的手厥阴心包经,才符合了“六位”

所以中医没必要弄那么清楚,弄清楚了就不是中医了,中医有自己的解释方法。

《周易》中的“大人”指什么呢

图片来源丨网络

“大象无形”这个怎么理解?有形的是象,无形的是象,什么不是“象”?万物不外乎就是有形和无形,中医是思维,西医是思维,所以叫“形象”是不准确的。西医是形思维这个好理解,因为其实有形的、解剖的;中医是象思维——什么不是“象”?这个要注意:不是所有无形的东西都是“象”。这里要加一个限定“无形而可感”,这一限定非常重要。“无形”但是可以感受、感知的,所谓感知就是用感觉来认知,而无形的东西用眼睛能不能感知?不行。用耳朵、鼻子都不行。

中医最核心的范畴是什么?其实就是“气”。“气”是什么?气是无形的,但是可以感知的。如果不可以感知,就不会有经络。所以“气”是一种最典型的象,一种无形的象。再举一个例子:风,如果说它不吹在树上,也是看不见的,但可以用触觉感受到,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无形的象。中医讲形体,但它又高于形体。

《周易》中的“大人”指什么呢

图片来源丨网络

中医中那么最大的“象”就是“气”,同时气又演化出阴阳,阴阳也是象,五行也是象。《易经》、《彖传》和《象传》各有其不同的解释规则:《彖传》主要从义来解释,《象传》主要从象来解释。《易经》解释可分为两派,一派叫做义理学派,一派叫做象数学派。《象传》的解释,主要偏向于有形的象。《象传》又可分为《大象》和《小象》,《大象》是对的解释,《小象》是对的解释。

《周易》中的“大人”指什么呢

图片来源丨网络

曾国藩读宋版的《道德经》,正是人生非常失意的时候,因此看得特别有感觉。之后他又读《易经》,看到了坤卦的六二爻,突然醒悟,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这就是他的一个转机,从此以后他在战场上开始变得胜多败少。等他看了坤卦六二爻以后对“柔顺居下”很有感触,他认为要打败太平天国,一定要得到左宗棠的支持。那时左宗棠和他不和,两个人总是意见相左。

《周易》中的“大人”指什么呢

图片来源丨网络

于是他穿着布衣走路去拜见左宗棠。二人见面寒喧几句以后,左宗棠问,“你来有何公干?”曾国藩说,“我来求您给我写一幅对联,您的字特别好。”左宗堂一听非常高兴,他也觉得自己书法非常好,就说,“那行,什么对联?”曾国藩说了一幅对联:知其雄,守其雌,敬胜怠,义胜欲。“敬胜怠,义胜欲”出自《周易·文言传》“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左宗棠一看太消极了,于是重新给曾国藩写了一幅对联,曾国藩因此就求得了左宗棠的支持。左宗堂当时威望很高,而且很富有,他给曾国藩募捐了很多银子。

曾国藩后来打下了太平天国,他给朝廷写奏章的时候,非常谦虚,说自己没有功劳,报功自己退居第二,最后分爵位时,他被封侯爵,他的弟弟曾国荃在后面被封伯爵曾国荃非常生气,认为自己战功赫赫,被封为伯爵太不公平了。

《周易》中的“大人”指什么呢

图片来源丨网络

曾国藩认为不仅不要封官,而且要归隐,《道德经》《周易》都讲要归隐,如坤卦所说要“柔顺居下”,这时候曾国藩就对曾国荃说,“你现在不仅是‘含章可贞',而且是六四爻‘括囊无咎',什么意思?你不仅不能要这个爵位,而且要回家去,‘括囊无咎',彻底归隐,否则会有杀头之祸”。因为曾国藩打下太平天国以后,对慈禧太后谎称太平天国是一个空城,实际上是曾国荃功打太平天国以后抢了财物。经过劝说,曾国荃真的归隐了,他向皇上写了一幅奏折,说自己多年来为朝廷苦累,得了一身的病,想回家归隐。皇上一看立马就批了。因为当时湘军的势力非常大,比太平天国尤过之。走的时候曾国藩给了曾国荃两句话,“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时光远逝,与自己一起作战的兄弟,死的死,伤的伤,唯独留下了我,人要有感恩之心,你应该感到庆幸,回去好好读书。

《周易》中的“大人”指什么呢

图片来源丨网络

“邈”,逝去的意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唱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春月秋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周易》中的“大人”指什么呢

图片来源丨网络

苏东坡写了豪迈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曾国藩讲了这么许多典故给曾国荃听,弟弟听了他的话以后特别感慨,终于归隐去了,避开了杀头之祸。

文章来源:张其成讲读《周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264525.html

上一篇:[转载]集智俱乐部12-25 | 肠道微生物组与人体复杂系统 | 生命复杂性系列读书会第七期
下一篇:The Food for Gut Flora is the First Priority...
收藏 IP: 61.148.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