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菌心学》原理(四千字):人的一生的历程,是理解人生的过程

已有 4668 次阅读 2017-1-7 14:1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菌心学》原理:剧本草稿——人的一生的历程,就在于理解人生、掌握健康的过程


张成岗·菌心学·柔性辟谷,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2017.1.7


人的一生,是对于自己以及人生乃至社会进行深度理解的过程。

人的一生,所遇到的所有挫折,磨难,疾病,痛苦,都是还没有理解好人生的表现。


生命,从受精卵开始。

生命,最终结束于棺材之中。

因此,我们的故事,将要讲述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的种种历程。

这不是《荷马史诗》,也不是《清明上河图》,只是来自于“菌心学”的体系,对于生命的理解过程。


第一季 从肉体的形成到婴儿的出生

在自然力量的推动下,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形成了二倍体的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成人的形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开始了新生命的历程。

生命的开始,从精卵结合开始。伦理上的计算,稍微复杂一些,出生后的婴儿肯定是具有了独立的生命,也就因而有了自己的人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出生之前,胎儿已经是一个生命体,如果强行流产,则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剥夺了一个新的独立的生命。相反,如果是由于疾病等因素而自然流产,则是医学问题,而不是伦理学问题。

生日,是一个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时间记忆,因为这一点对应于人的出生,第一次睁开眼睛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开始了呼吸,开始了啼哭。这一切,都是伟大的开始。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另一面,则是环境微生物菌群向婴儿体内的富集、选择和浓缩,是人被创造的第二个过程,虽然是无声的。


第二季 从菌群的集成到心理的形成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但是自然界中的生命体,除了人类和动物、植物之外,还有大量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地球上微生物存在已经超过27亿年了,可以说是长寿得不能再长寿了。

微生物的动机和目的很简单,活下来,找吃的,克隆自己,然后继续这个过程。

当孩子出生之后,最为高兴的除过父母之外,其实还有环境中的微生物系统。对于微生物来说,一个新鲜的肉体,无疑是最好的“粮食”。

因此,当胎儿离开母体出生的过程中,以及在其一辈子的生命过程中,几乎可以被认为是“掉进了”地球“微生物菌群网络”的圈套之中,于是,菌群做好了“攻击人体”的准备。

这是一个极其自然的过程,千百年来被人们所忽略。然而,恰恰是这个过程,开启了人类的情感和欲望之旅,幻生出偌大的心理世界。


第三季 菌群进入人体,为人体提供饥饿感,迫使人吃饭

胎儿在母体子宫里安逸地发育的时候,是没有饥饿感的,孕妇通过脐带为小宝宝的发育提供了营养和温暖湿润的环境。

胎儿顺产的时候,母亲产道里的菌群就开始包裹着胎儿的出生,为孩子穿上了一层“菌衣”。这些活体的菌种,很快就会铺满并占据着孩子的身体表面,并与孩子终生相伴。

吃奶的时候,第一口奶中含有的几十种良好菌群就会随着孩子的吮吸,进入到孩子体内,形成第一批“居民”,终生共生于孩子的胃肠道之中。

出生在什么地方,体内就富集了那个地方的菌群。这些菌群记录了孩子对于老家的水土的记忆,被比喻成乡愁而存在。

当小宝宝胃肠道的菌群开始繁殖的时候,就会消化分解和破坏胃肠道黏膜,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难以克制的饥饿感,疼得大哭大叫。妈妈听见孩子的哭闹,赶紧给小宝宝喂奶,孩子就不哭了,这是因为乳汁为孩子提供营养的同时,小宝宝胃肠道的菌群也得到了营养,不再破坏消化道。

因此,饥饿源于菌群,人体吃饭是假象,菌群吃饭是真相。这个过程伴随了人的终生。


第四季 菌群开始点化人体的情感和欲望

自然界的菌群种类有成千上万,人体胃肠道里边的种类通常一两千。不同的细菌喜欢不同的碳源和氮源,集中在人体胃肠道之后,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就是他的菌群的集中意志的表现。

如果肠道里边富集了吃肉菌群,那么这个人就喜欢吃肉。

如果肠道里边是吃素菌群为主,那么这个人就喜欢素食。

孩子的偏食挑食,甚至异食癖,都有其物质基础,问题的根源取决于孩子里边的肠道菌群是否正常。

如果孩子肠道里边缺乏消化青菜的菌群,吃了青菜就难受。

异食癖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孩子体内缺乏某些元素,而是喜欢这种异食例如铁钉、泥土甚至手纸的肠道菌群过多。

这些道理,和动物是非常相似的。

老虎狮子狼,之所以喜欢吃肉,因为它们的肠道里边富集了嗜肉菌群。这些菌群每天都在给这些食肉动物传递要吃肉的信号,所以,肉食动物要吃肉,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嗜肉菌群消化肉。

相反,猪马牛羊这些草食动物之所以喜欢草,是因为它们的肠道菌群能够消化草,而不是消化肉。牛之所以不断反刍,是因为菌群需要较长时间来反复分解草。

显然,给老虎喂胡萝卜,和给牛喂肉肉,都会导致这些动物拉肚子,因为它们的肠道菌群不喜欢、不能够消化这些食物。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设计,都是有道理的。没有弄清楚这些道理之前,人们就会迷茫。弄清楚这些道理之后,就会明光。

回到人体这个主题来说,道理也是一样一样的。

首先,人们的饥饿感,源于肠道菌群繁殖、复制、克隆自己的后代的时候,分解人体胃肠道黏膜而向大脑传递的信号。大脑意识到“饿肚子”之后,就得赶紧找东西吃,用来“喂饱肚子”,其实却是在“喂饱肚子里的菌群”。

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菌群的话,人就没有饥饿感。

事实上,国际学术界已经证明,无菌小鼠,具有明显的自闭症症状,缺乏和其他动物互动、玩耍、交流的动机。

相反,当提供菌群例如脆弱拟杆菌之后,动物的自闭症症状明显改善了,这是国外学者2013年发表在《细胞》杂志的论文。


很显然,上述这些道理明白得越多,我们就会变得越发聪明,而不再像先前那样的糊里糊涂过日子。


我们继续聊这些有趣的话题。


不仅饥饿源于菌群,而且,不同的菌群会赋予人体不同的感受。

吃肉的细菌迫使你吃肉,吃素的菌群迫使你吃素。

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几乎可以说是这个人的肠道菌群的音乐会和奏鸣曲。

人是杂食动物,通常既能够吃肉,也能够吃素食,这是因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已经很完善了。

肉是分种类的,素食也是分种类的。菌群也是分为对应的类型的。

有的人喜欢吃烤鸭,有的喜欢红烧肉,有的喜欢猪肉炖白菜,有的喜欢泡菜,酸菜等。

只有是你喜欢吃的东西,都说明你的肠道菌群喜欢这些东西,能够分解和消化这些食物。

当肠道菌群得到它想得到的食物之后,就可以完成自身的克隆和复制,然后会给人体大脑传递信号,告诉人体“我(菌群)很满足”。

相反,当菌群得不到它想要的食物的时候,就无法繁殖,也无法克隆自己的后代,从而无法给人体传递满足的信号,表现为这个人“不满足”。

因此,我们正在逐渐认识到,人的欲望和情感,有可能是他的肠道菌群说了算。

其实,仔细想想看,没有菌群来到人体的话,人就只是一个机器,很聪明,当时缺乏欲望、动机和情感。

先有了人的出生,然后细菌接种到了肠道,通过破坏肠道迫使人饥饿而吃饭,不同种类的菌群像人体传递不同的食物需求,迫使人体选择多种多样的食物,不偏食不挑食,这是多么和谐的自然设计啊。

因此,我们的欲望,情绪,动机和情感的来源,不是别的,而是肠道菌群对人的点化。


第五季 慢性病的根源在于菌群紊乱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出生,是白纸一张,具备了各种可能。

当菌群入住肠道之后,不同的菌群赋予人体不同的感受,并汇总起来,形成了人的情感。

一旦菌群紊乱,例如由于使用了抗生素,菌群受到了严重伤害,那么,这个人就会逐渐远离健康。

首先是亚健康,其次是慢性病,最终是肿瘤等问题,直到菌群最后从肠道里边分解人体,还原为土壤元素成分,成为下一个动物植物微生物菌群的原料的来源。

肥胖的问题很普遍,关键不在于这个人,而是他的肥胖菌群太多,总是让他多吃饭、多吸收,最后就不断地胖起来。

管住嘴,迈开腿,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

肥胖菌群越多,越难以管住嘴,因为肥胖菌群例如阴沟肠杆菌在强烈地毁坏着胖人的胃肠道黏膜,迫使胖人因为强烈的饥饿感而不断地吃饭和吸收。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人体的脂肪,就是菌群为自己储存的食粮,以便于缺吃少穿的时候,为的是让肥胖菌群能够存活得时间更长。

把胖人的菌群(在便便中)接种给动物(无菌小鼠),动物很快胖起来。

把胖人的菌群传递给正常人,也会很快长胖的。

所以说,肥胖其实是一种肥胖菌群导致的传染病。

不是爹妈让你胖,而是看你的肚子里有没有肥胖菌群。

胖细菌越多,你就越容易胖。

肥胖不是你的错,肥胖细菌惹了祸。

肥胖是百病之源,根源在于肥胖菌群过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

就和细菌耐药一样,一个细菌偷了抗药菌的质粒DNA之后,自己就能够解药了,从而具有抗药性了,肥胖也是这样的。

杀掉肥胖菌群?只能是得不偿失啊,因为会投鼠忌器,导致大量好细菌也被杀灭,那样只会更糟糕。

怎么减肥?现在答案已经很简单了。

既然人体饥饿感来自于菌群,那么,使用柔性辟谷饮料喂饱菌群就行了,消除了菌群攻击人体的动力,人体不饥饿,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休息7-14天,体重自然下降10-20斤,已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这就是“柔性辟谷”技术,已经先后在《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军事医学》等学术期刊正式发表了。

每天一日三餐各喝一袋柔性辟谷饮料喂饱菌群止饿,只喝水不吃饭,连续一两周之后,人体的诸多慢病症状就会持续改善和好转,尤其是“三高”,便秘,肠胃炎等,进一步反证了“菌群健康,人就健康”的逻辑。

说一个人是“一肚子坏水”,是有道理的,提示他的肠道菌群紊乱很严重,导致他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都有严重问题。


第六季 身心灵三位一体:从慢病到健康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中医说过,心与小肠相表里,很有意思的说法。

进一步,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其发展为“人心即菌群、菌群即人心”的说法,第一次为心理活动找到了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人心虽然是肉长的,但是却是由细菌的肉长的,而不是人的肉长的。

这样的话,我倍感释然,因为,我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菌群的变幻,虽然有时捣乱,但是毕竟可以改善。

断舍离,是为了更好的修行,断的是世俗力量的约束,其中最关键的是食欲,是吃饭。

吃饭,的确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当明白了吃饭的真相是菌群而不是人体的时候,民以食为天,岂不要变成“菌以食为天、民以菌为先”了吗?

是的啊,在科学面前,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当掌握了这些道理之后,慢病的退潮,健康的回归,即将是2017年的主题曲了。


第七季 “菌心说”学说开启一个新视野

人是人体和菌群的集合体,算是“半人半菌”的动物。

但是,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有思想,有智慧,有语言,有文字,这些依赖于人类的大脑,形成了“灵”的世界。

“菌心说”学说对人体进行了新的注释:人体本身是一个生理架构,是载体和平台;人心即菌群,菌群即人心,人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源于菌群,归于菌群,是谓之“菌心”,主导人的情商;人脑则是智商的物质基础,负责学习记忆、思想精神、意志信仰,成为“灵”的主体。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他的“身心灵·三位一体”终生对话的过程。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人生,明白了欲望,情感,明白了活着的意义,原来并不是活着为了吃饭,而是为了理解人生的道理啊。


当掌握了“菌心说学说、柔性辟谷技术”之后,你已经能够很轻松地随时随地进入到连续一两周时间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柔性辟谷状态的时候,“三高”症状随风而去,肚子上的游泳圈逐渐消失,人体变得越来越健康的时候,岂不正是神仙般日子的开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026075.html

上一篇:“菌心说”学说为国家做贡献
下一篇:菌心学促进人类洞察生命起源与意义
收藏 IP: 218.241.20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