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artist——事业起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lzll ZJU-ECUST-NTU-CU-FDU

博文

兴趣造就习惯,习惯带来收获——我的读博经验报告 精选

已有 10638 次阅读 2010-2-7 10:43 |个人分类:科学与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读博, 兴趣

现在这篇我在华理bbs上发过:http://mirror.mlkz.cn/viewthread.php?tid=258823&extra=page%3D1&page=1

我还是直接再贴一遍:

兴趣造就习惯,习惯带来收获——我的读博经验报告
刚刚讲完优博资助的学术经验报告会,有些博士生可能已经听了一遍。
现在我把我的报告的主要内容放上来,我想我的经验如果对大家读研读博有一点点帮助我就很欣慰了。

这几年以来我在科研上的心路历程。这几年博士读下来也并非顺风顺水。凭心而论,搞科研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因为它的核心要求是创新。面对这么一种艰难的任务,要想坚持做下来而且还想做好一点,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得靠兴趣来支撑。我认为兴趣是养成习惯的前提。只有习惯着坚持做一些事才能有所收获。我还是结合着自己的一些具体的经历,展开着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情况,即科研兴趣如何培养起来并且怎样变成习惯保持到现在的。

我是05年9月入学的,刚入学的时候我还是硕士生的身份,那时候对科研的兴趣还不浓,也没有觉得非得读个博士。那么我为什么要读研究生呢?按照那时的想法是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因为本科四年也经历了一些酸甜苦辣,这里就不展开去了。所以是觉得学校的生活还没呆够,还有很多事情值得体验,那么就读研了。刚入学的时候,我的导师没有直接安排我的研究方向,这个时候是处于观望阶段的。但恰好是在这个阶段,我对科研的认识和价值观正在转化着。

这里我先讲一讲我是怎么确定现在这个关于分子机器的研究方向的。因为我的这个研究方向确立是和我的兴趣直接挂钩的。我们组的研究方向很多。我曾经写过一个帖子,挂在梅陇客栈化学院版块的精华区里,是关于精细所先进材料实验室研究方向简介的。相信在座的一些同学也看过。那么我从事分子器件这个方向最初要追溯到研一第一学期的研究生论文年会上。当时我听了我们组曲大辉博士的报告。就是这篇关于分子机器的文章,发表在05年的德国应用化学上面。当时就被雷到了。因为我在本科就听说Angew Chem这个杂志很牛。一个学生能发那么高的论文真是厉害。当时在崇拜之余不禁也开始幻想,既然曲大辉是我的师兄,那么我只要在田老师的门下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努力工作,有朝一日会不会也能够那个啥?……不过当时听这个报告,关于这个分子半加法器的文章,完全没听懂。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我们要交一些课程论文,任课老师都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来写。这时候我赶紧把我们组那个年代关于分子机器的文章全部都看了一遍,而且是很仔细得在理解,终于明白这个半加法器的玩意儿是怎么回事了。看明白之后我还顿悟了其中的一个奥妙,就是分子机器这个方向有一个特殊性在于:虽然它是以合成化学为基础,但是它的性能和应用更吸引人。而且这是个相对前沿的研究领域,它的应用目的绝对不是单一的,这给了研究者很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以当时看完这几篇文献之后,我一时心血来潮的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在曲大辉博士这篇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联苯单元并和双键官能团对调。这样它的态就很多了,有八个态,足够模拟一个7位的AscII码的分子存储器。我把这个想法跟导师交流了一下,田老师当然肯定我那么早能够提出想法是很好的,但是这个想法结构创新度还不够,而且态太多了不容易表征清楚。就不建议我做这个想法,但鼓励我将来想一个更好的招。与此同时,田老师也默认了我将从事了这个分子机器研究方向的事实。所以那次事件使得我的科研兴趣初步培养起来了。也开始沿着曲大辉师兄的脚步,走在这条道上了。只不过比较惭愧的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能够发表像Angew Chem那么高的论文,所以还需要继续修行。

然后研究方向确定了,兴趣也有了,那么读博就顺理成章了。而且搞科研读博是必须的,那么我就准备转博了。另一方面,进入田禾教授课题组之后,组内博士生较硕士生要多。在这种氛围下耳濡目染,也逐渐会有博士生的思维。记得还有一次,差不多都已经是第二学期了。那次我跟田老师讨论完课题后,忽然不知为什么跟他提了一句说我目前还是硕士生的身份。这时候一般来说导师都会这么问,你愿不愿意接着读博?但是田老师没有这么问,他先是吃了一惊,然后直接问:那你什么时候转?可见,我的导师似乎一开始就把我当做博士生看待了。所以这一点都既成事实了,于是我就在第三学期转博,也就是提前攻博。学制和硕博连读一样,加起来也是4年半。

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我是如何在研究兴趣的支撑下发掘到第一桶金的,也就是发第一篇文章。正式开始做工作的第一个想法是导师给的,所以有个想法就赶紧做吧。就是合成这个分子,做到倒数第二步还比较顺利。但是最后一步卡了将近半年。这主要是合成经验问题。因为醋酸钯催化的suzuki反应产率佷低。然后先要套环组装好再反应。超分子组装就存在效率问题,再反应就收率更低。点板看不清楚过柱拖尾,就束手无策了。期间我也请教过我们组的王巧纯老师,也给远在荷兰的曲大辉博士发邮件。但人家的经验终究还是得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行。然后那段时间就在痛苦中煎熬。每做一次打个核磁不对,心灰意冷。那个时候跟我同在一个实验室的师兄,也做的非常不顺。我们俩经常抱头痛哭。我要“跳楼”被他救下,他要“跳楼”被我救下。当然我说的这个“跳楼”是开玩笑的,不过倒是反应了在极其郁闷的时候人来解嘲,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但是有兴趣能够让人养成习惯,习惯就能使人神奇般地坚持住做一些事。后来在那个飘雪的严冬,我的第8次投料终于把东西拿到了。那是我经过元旦3天的冷静总结,最后采用保守过柱法,拿到的目标产物。因为收率低副产物多,直接反应后点板看不到东西。我就是先上柱,过一段柱子点个板。慢慢的才在板上爬起我要的东西来。一打核磁对了,很高兴。此时此刻,才是一种经验上的突破。后来下学期一来就用相似的方法很快做出了第二个结构。接下去的表征测试还算顺利,很快就完成了。然后花了两个礼拜写了文章的初稿。写完后我们学校正好开分子机器与分子探针国际会议。我在会议席间主动向几个与会的教授兜售我的这个工作,目的是给这些潜在审稿人先留个印象。那么会后这个文章就投了出去,投了欧洲化学,也就是Angew Chem的姊妹刊,三个月后接受。那么按照田老师的说法就是研究生要尽早经历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完整得完成一篇文章,就能形成一个质的飞跃。而且这么一个飞跃就能更好地提升人的兴趣、增强人的信心。

最后讲讲我是如何在兴趣的支撑下跟我的拒稿门事件做斗争的。应该说,凡是投稿就有拒稿的风险。但是对于一个科研起步阶段的年轻人来说,拒稿,尤其是连续拒稿是很打击人的。在发了第一篇文章后,我就开始陷入拒稿门的怪圈。我现在这五六篇文章,投稿次数加起来有十几次之多了。平均命中率百分之三十多。因此我现在保持着课题组的一些尴尬纪录:1.投稿次数最多;2.拒稿次数最多;3.投稿期刊种类最多。那么多次拒稿也没少让我郁闷过。

但是在这种打击下没有因此沉沦下去,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是跟我的导师不断鼓励有很大关系。文章拒稿自己心情糟糕不用说,导师的心情肯定也好不了。但田老师从来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责骂我,每次都是耐心地和我一起分析审稿意见,商量如何修改和改投。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是很快继续义无反顾地满怀热情的改稿改投,屡败屡战。那也是基于我写文章的兴趣,不仅仅是做实验的兴趣。因为我觉得写一篇科技论文,就要像创造一个艺术作品一样如何尽可能地引起大众读者的广泛兴趣。当然拒稿拒多了也就会习惯性得看开了,就能进行冷静的分析。看这个图可以发现我的拒稿主要集中在其中两个工作上。那么拒稿的原因是多种多样,最主要的一点还是新意不够。当然一开始投得高也是原因,像投JACS、Angew什么的。虽然我认为这也是追求进步的表现,也反映了对自己的工作的判断还有待提高。总之遇到这种事情要戒骄戒躁,有些文章越投越低也就那样了,不断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才是王道。

但是无论经历什么情况,只要养成习惯坚持了总是会有收获的。我想告诉跟各位同学一个事实,就是在一个博士阶段的3、4年内,做实验和发文章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在前期必须做大量的铺垫工作,一般也要经历很多的失败,到了后期才能有资本写出文章来。文章总是越到后期才能出得快,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但是前提是你得一如既往地坚持到底。

好了,我要讲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些。虽然今天我主要讲的是自身对科研的兴趣和习惯使得我坚持到了现在,但是我目前这些成果的取得也要感谢我们组里所有给与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因为搞科研从来需要协作。只是就个人的角度来讲,我想送给在座的博士生两句话:1.读博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和能力;2. 习惯吃苦才能让读博变成收获。谢谢大家!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9604-293293.html

上一篇:简历与成果
下一篇:看《紧急迫降》有感
收藏 IP: .*| 热度|

16 赵星 薛长国 朱伯靖 孟津 王伟 朱志敏 罗帆 杨远帆 梁智鹏 杨洪强 刘颖彪 盖鑫磊 陈敬波 柳东阳 李泳 宋铁成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