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厚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there 计算语言学博士 希望在这里留下学术的足迹

博文

《汉语的意义》——一部白话与文言的抗争史

已有 3952 次阅读 2019-3-9 23:37 |个人分类:Linguistics|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29928356.jpg

    本想写一篇纪念白话文运动的帖子,不想查到了这本书《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凭着这书名,也要读一读。

    此书装帧美观典雅,拿着趁手。体例上还是文史哲的路子,旁征博引、气势恢宏,不是给普通读者看的,属于比较专业的学术著作。

    表面上,此书是写西方人怎么认识东方古国,怎么看待复杂的文言与白话。但我读起来,其内在的逻辑更是想阐述汉语从文言走向白话的历史必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学革命。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往往爱谈白话文运动,远比语言学界的兴趣大。胡适、鲁迅、徐志摩等名家的白话之作太令人陶醉,而语言文字本身的变迁,在语言学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它既不古老,没有上古音、古汉语那么好玩,也不如方言多样性,更谈不上国际上认知神经的语言学前沿动态。它只是一百年前伴随政治运动的一个产物。可是,于我来说,白话文运动,一直是个重要的节点,我们天天使用的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在这里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特别是革新的书面语怎么能解决承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文化,如何避免过于方言的口语,读音、文字、词汇、语法都要做出哪些改进,向何处发展,等等,都是重要而有趣的议题。当然,这些在我的小书里略有陈述。

    作者对于语言在文学文化方面的承载力与革命力方面认识颇深,做了许多重要的考述。作者证明,汉语的白话文运动不是空穴来风。近者,有日本的言文一致运动。日本人实在受不了汉字的牢笼,一直想发明出适合自己口语的文字和文学。假名的出现和假名文学的繁荣便是明证。远者,欧洲文艺复兴,意大利的但丁用接近口语而不是经典的拉丁语来写作,拉开了各地口语文学之门。于是乎,莎士比亚等各种语言的文学作品四处绽放,取代了拉丁语的核心地位。这些论述是成功的,有许多知识点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此书可以看成是国际版的、世界版的文言与白话之争始末介绍。

    书后的附录,令人觉得很意外。居然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经典论文,英国人威廉姆·琼斯把印度语和欧洲语言对应起来,提出印欧语同源的著作。这几篇论文我也只在国外图书馆看到,一直没见到中文翻译,此书却翻译出来,实在是一大贡献。我想,译者的用意是为了体现西方人对东方古国的语言再认识的变革过程。但是和汉语来说,还是隔了一层。

    此书倒是可以梳理出一些基本的语言和文学问题,比如,书面语的起源是不是口语,为何会产生文言相异,又会产生言文一致的需求?口语文学是否发展繁荣之后,就会形成一些模式和定势,让后代难以继承?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将来如何发展,才能承载起如此多的历史与科技?汉语文学能创造出世界级作品吗?这些问题恰巧在我的小书里都做了一些探讨。

    一点指瑕,书中写的时候几个问题混杂在一起,有时令人困顿。其次,对国外引述过多,大量的脚注,造成阅读障碍。不过,这仍不失一部严谨、充满思想、文笔细腻的学术著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14-1166663.html

上一篇:致小米华为和联想——新型健康笔记本设计方案
下一篇:悼念语义知识工程的开拓者董振东先生
收藏 IP: 223.65.12.*| 热度|

2 尤明庆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