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yy 理学博士,教授,从事生态学、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

博文

论军事三要素

已有 13500 次阅读 2016-2-28 11:12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能力, 胜利, 军事, 勇气, 三要素

   一支军队,要想在战争时期取得优势地位,最后达到全面胜利的目标,最关键的是取决于这支军队的军事三要素的组成状况。其他方面也有作用,如社会、民众的支持等,但就军队本身的作战能力和取得的效果和发展等方面来说,此三要素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把握、构建和运用好军事三要素是军队取胜的关键。

军事三要素为:1. 战略与战术;2. 精神与勇气;3. 数量与装备。以下对这三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1.  战略与战术

此部分其实为两个部分,有时两者虽连在一起写为战略战术,但实际是两个紧密关系的部分。相互呼应,战略为主,战术为辅,战术实现战略计划。

1)战略 即一个军队在某时期面对敌情和可能的军事威胁做作出的比较长远和大的战争防御与进攻的规划或计划。范围可以涉及到某几个省乃至全国范围,在国家之间的战争中,还涉及在国内及国家之间部署各阶段具体的军事力量分布,进攻、防御、策应、合围等部署,最终实现全盘胜利目标的大范围计划。当然,广义的战略还含军队为实现国家政府的意志和发展路线所制定的长远的军事部署。

2)战术 是对于战略的部署之后,各部队在各所在位置和机动的路线实现军队总部战略的具体的、小的部署和战斗的计划和方案;可以是机动、灵活的。比如,某个师或几个师,在实现总司令部各阶段战略时的战役或战斗的军事部署及细到各营的战斗布置和方案。

3)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战略是主导作用的,是一个军队或政府在防御和战争时期取得主动和全面胜利的主要支撑和构架,没了这个,则战术就没了主心骨,各部队就会在混乱中被动地打仗,失败是必然的。而有了好的战略规划,则战斗就打得舒畅,战术的应用才能很好地取得实质的效果,而各部分逐渐地取得胜利,汇集成整个大区域的战略胜利,最后实现全面的胜利。

而两者之中,战术也很重要,战术设计得怎样,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战术好,则战斗的效率高,损失少,克敌多,战果丰;反之亦然。因此,好的战术也是保障好的战略实施和其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战术有较多,如运动战、麻雀战、地道战、围城打援、声东击西;小的战术还有,当敌人炮击时,队伍机动地暂时撤出战壕以外,待敌人步兵据战壕较近时,敌炮火减弱或停止炮击时,立即进入战壕射击(此法需确保能监控得到敌方进攻的距离和动态),这样可以减少己方损失,而又较高效地折敌方力量。还有正面佯攻,实则侧翼围攻;派特工伪装入敌后扰敌和内外夹击;小分队打穿插直捣敌部队总部等等。可见战术是根据具体战役的自然地理条件、敌我双方的位置和力量等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具体的、灵活的战斗计划和方案。

2.  精神与勇气

一支军队必须要有好的精神状态,这含所有的军官和士兵。那么,这个精神从哪里来?主要是这支军队必须进行好的思想教育,不仅是纪律必须严格遵守,而且是必须有高尚或较为高尚的情操和为国、为民不怕流血和献身于沙场的斗志。这就是一支军队能不能打胜仗,有没有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那么,为谁打仗、为何要打仗的问题必须解决,全军都要统一思想,不统一,小部分队伍乱,就影响全局的战役;乃至合力不足,好的战斗计划、乃至战略都会被其影响,甚至直接受其牵连而导致战役的失败。因此,军队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这也就我党军队建设中为何强调要政治强军,要统一思想,党指挥枪,必须有严明纪律的原因。这方面,每个部队的指挥员、政治委员(指导员)、文工团员、宣传干事和军队记者等要同时发挥带头、引导和推动作用。同时,在有好的思想建设产生出好的精神面貌后,则战斗的勇气就能换发出来,打仗时,官兵就能按照已经制定出的战略和战术,很好地实施,英勇作战、勇猛向前。

这时,具备好的精神和勇气的军队比缺乏这些的军队,在对垒时,其对战术的实施效果更高,发挥的潜能更强,即便在兵力的数量上、装备上少于对方,在巧妙的战术指引下,同样能以少胜多,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军队常常就是在具有好的战略和战术的同时,军队的精神和勇气很好,因此,才能从只有几万人的红军队伍,在经过10多年的战斗,而越战越勇,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取得全国性全面胜利的军队。

   3. 数量与装备

此处的数量主要指的是军队的数量,即人数;装备指武器和各类设备的优劣、配置的多少等,这里也有数量的问题。很多人看重军队的数量和装备,认为一个军队,其官兵的数量很重要,在同样官兵数量情况下,而装备好的队伍更有战斗力,打赢的可能性更强。甚至有的直接说:“打仗就是打装备”;在以前军需保障部分只设置后勤部时,也有说:“打仗就是打后勤”的。然而,这是不恰当的认识,也可以说是错误的。

一个军队的人数和装备固然重要,但是,打仗最重要和关键的就是上述的战略和战术,其次是这支军队的精神和勇气,然后才是其数量与装备。现在的战争也同样是这个原理和法则。那么,兵的数量要多少呢?取决于一个国家对外防御的范围及必要的兵力配置,以及战争时期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敌兵力多于我1至数倍,而装备又优于我时,则需要发展、增加军队官兵数量,同时扩充装备。以求达到或接近敌方水平或大力减小与敌方的差距。但是,当上述过程有困难时,则人数依然较少,装备依然差较多时,则战略战术、精神与勇气就是克敌的法宝。中国共产党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及解放军的志愿军部队在各历史时期的战争中,都不是以兵的数量和装备优于地方而取胜的。也可以说,在全面战争的范围是这样的。但是我党我军运用了毛主席的伟大军事战略思想,在各老一辈领导人的共同协助和努力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同时,小区域的战略也根据敌情进行及时调整。因而能够取得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之后又取得了抗美援朝和历次保家卫国战役的伟大胜利。

在现代的军事装备方面,以卫星、电子战,立体攻防等技术的应用为特征的比较多。兵器方面运用导弹、火箭炮和远程火炮及各类型火炮,部分国家还具备了核武器;加上各类枪支的应用,枪的精准度和火力的提高等。同时部分部队配置防弹衣,装甲部队配置厚甲防击、提高机动速度、火力的提升等;飞机高速追击和躲避,发射干扰信号装置等;海军的舰艇类型增多,火力更强,具备海面、海下、空中、陆地全方位立体进攻的能力等。这些装备上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是必须要的。因为,在其他国家的军队装备建设中发展了这些,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军队,也必须进行这方面的建设,而且力争不与其他国家有较多的差距为好。当然,装备部分也含了军队传统意义上的粮食供给、军械、医疗、被服、运输、仓储和营地设施条件等后勤保障部分。在解放后的约40多年里,我军的武器及上述的其他军需保障为总后勤部管理。同时设置了国防科工委,负责国防科技工业计划、政策、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监督和一些武器及与国防相关的技术设施的研究、试验等工作;1998年我军成立总装备部,负责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划计划、研发试验与鉴定、采购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此后的国防科工委则归国务院管理,属于其一个部门,不再具有军队的背景,主要职能为负责国防科技工业计划、政策、标准及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监督;后来进行了撤并。为了高效和集中统一管理,现根据需要成立了多部制。但整体上看,军需保障和装备在稍宽泛些的划分上,两者是可以列为装备部分的

兵的数量和装备两者是互相呼应的,装备靠兵去使用,因而练兵、技能的训练和比武、考核等成了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练兵也含战术的对抗训练。所以,现在的官兵要懂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即有技术含量。那么,是不是在装备较好或很好,数量也多的情况下,官兵的数量就可以被轻视呢?不是的。首先,任何装备都必须人去操作,兵的数量少了,设备的运用多也顾不过来。而且,战争打起来,远程进攻只是一方面,地面的近距离进攻是必须的,因此,坦克、步兵或海军陆战队等官兵的数量是要保证的。而且,当某些卫星、通讯等设施出了问题或被击坏,事先设计的联络方式及攻击方式不能使用时,必须要人力去做其他方式的联络和采用机动的有足够兵的数量去克敌。这是装备所不能替代的。尤其是当敌我双方的装备有差距,敌方略优时,我方官兵的数量就是有效实施战略战术而克敌的关键。

4. 三要素的关系

三要素的关系也已经在各部分有所讨论,主要是战略战术为主线,也是军队发展的纲领和计划,其中战略为最主要的核心,战术为辅;精神和勇气是军队换发战斗力的法宝和关键,是高效实施战略和战术的保障;数量与装备是基本的内涵或条件,必须建设好,也才能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但是,它的地位从属与于前两者,因为,有再多数量的官兵和再好或足够的能与敌方抗衡的装备,如果没有较好的精神和勇气,打起仗来,一样会丢盔卸甲,不堪一击。当然,没有好的战略和战术,更谈不上这些兵力(含装备)的有效地运用,而很容易就被击溃。虽然三要素的关系和地位基本如此,但是三者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互补的。当某军队的战略略有失误,或者不周全时,但是其军人的精神和勇气很好,则可以适当弥补其战略的不足,取得较好的战果;但是这不是理想的、应该取得的战果;而且可能部队的付出会增多。因此,应避免采用;因此,制定战略要力求周全和巧妙。

当两军对垒,各自战略和战术相当,兵的数量和装备均相当时,此时,官兵的精神和勇气也就成了克敌制胜的关键;而当各自战略和战术相当,官兵的精神和勇气也相当时,此时,兵的数量和装备就发挥其取胜的关键作用了。而每当此时,数量和装备少的一方,必须及时调整战略和战术,变被动为主动,方能克敌致胜。


黄玉源

2016.2.28 于广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632-959216.html

上一篇: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下一篇:关于人到底需要什么的问题分析
收藏 IP: 119.32.50.*| 热度|

1 吕喆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