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源
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简介的典型不同之处 精选
2020-7-22 13:50
阅读:10467

       这方面我是在20年前至今就很注意关注的,我由于需要与外国学者联系与合作,以及参加国际权威的机构如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主办的国际学术大会,兼负责一些大会论文集的编辑等工作,还曾主办和主持过多次的国际学术会议主会场及分会场会议,为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各国学者的概况而进入各国(尤其是欧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大学、研究所等学术单位的网站及阅读相关资料,看各国学者的简历等。我很早就了解到中国学者的简介与外国学者的简介有着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学者,介绍自己的学历、单位,职称,担任的学术兼职,然后就是主持和参加的项目的数量和发表的论文数,其中很多学者写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还写影响因子是多少的。有些拿到过奖和荣誉的写一下。就没有内容了。而国外的专家学者,在前面的那些必须介绍的内容介绍后,没有一个写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的,更没有关于什么影响因子的期刊的内容。而是主要开展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其主要的过程和成果,其重要的意义。奖励也写一些,基本都是学会奖,或者国际的官方学术机构如IUCN的分支机构等授予的奖励或荣誉(国外对学术成果基本不设政府奖,对部分专家由当地政府给予荣誉勋章或荣誉证书,少部分给予一个综合的奖励。中国的政府专项成果奖对于促进科技的进步也是有作用的,可以保持一些主要的;但要以学会、协会及其他社会力量设立的奖励为主要形式可能更好些,现在我国也在这么做)。中国的学者简介中那些现象是一个被人认为古怪的、搞形式上的那一套的做法。

       中国的学者也有一部分不是像上面那样做的,这符合遵循学术工作的客观规则,接近于国外学者的做法。因为,当一个学者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时,只介绍主持和参加的项目,还介绍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还比较专门地介绍那些只是英文期刊才能进作为刊源参考的某个数据库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后,就什么都不讲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呢?SCI 的期刊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有好的论文,也有很多很一般或差的论文。一个学者是看他(她)在那种语言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吗?不是的。是看他(她)实际做了什么工作,有何进展,或有何重要进展,有否提出过新的或重要的理论观点,其创新的技术或人文科学或在管理学和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方面提出的策略(这些许多是自然科学研究者提出的)的先进性和能够给某行业乃至国家,甚至世界范围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等方面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科学研究方面有否重要的理论突破,或者重大突破。否则,书的数量、论文数及在什么语言期刊的数据库收录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等都没有多少用的,都基本是形式的东西,或者表面的虚华;只有学历、学位和职称有些用。有的学者可以几年内发表几百篇SCI 论文,或者IEEE 协会主办的各类期刊的论文,大部分被SCI 收录,平均几天或一周发表1篇。都写了什么?做了什么?连校对、制图、排版,审稿都是顾不过来的。如果仅仅看这样论文的数量的话是不是能误导人们对学者水平和贡献的认识呢。当然会。而且非常的混乱,误导还不轻吧。

      因此,也希望我国学者这方面可以学习国外好的做法。如果你有上述的某些方面的进展、建树和贡献的话,请写出来就可以了。这对于我国纠正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形式主义表现明显等学术风气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玉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632-124309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