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博文

也谈独立思考 精选

已有 10761 次阅读 2010-1-10 09:25 |个人分类:科学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科学, 个性, 独立思考, 独立人格

 
 
也谈独立思考
 
武际可
 
近来在科学网上,颇有一些网友谈论“独立思考”。有位网友说“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会更好”。
并且说“我从来不鼓励我的学生独立思考”。
还有的网友提出“鼓励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我对于以上的看法有异议,于是在后一位网友的博文后面附上以下的跟帖:
“你们两位对独立思考的理解,都有点偏离。独立思考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追求与别人或已有的结论不同。独立思考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动脑筋,真正通过自己的思考才接受。对别人的结论经过认真思考接受了,也是独立思考。对别人的结论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不同的意见,还是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反对的是思想懒汉,捡拾现成结论,人云亦云。
   
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当提倡独立思考。而不可能去要求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比例。”
过后想想,觉得有的地方没有说透,需要补充点什么。为此做以下几点补充:
首先,为什么会把标新立异与独立思考混淆了呢。把标新立异误以为就是独立思考,追求与已有的看法不同,这和近年来,一些主管部门过分强调“创新”,把科学和教育的真谛解释为“创新”有关。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大学和研究单位的任务,不仅是要生产新的知识,完整地保存人类已有的知识,也是它们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单纯提倡“创新”而忽视保存知识的一面,就会使年轻人把创新和标新立异混淆。在现实中,我们尊敬季羡林、梁思成,并把他们称为大师,并不首先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大的创新,而首先是因为他们传承了大多数人都已经不了解的梵文和古建筑这样一些古老的领域。所谓科学,一定有继承和创新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片面强调创新,就会导致标新立异。我曾经说过,这许多年,我们并不缺少创新,人民公社、大跃进、都是创新,都是以前没有的,但是都不科学,所以站不住脚。科学比创新更根本。科学自然是包含创新作为一个方面,但创新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有人想以创新来取代科学,只不过是一种标新立异的看法而已。
其次,从教育的功能来说。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们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可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不是要培养人云亦云、为别人应用的驯服工具。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自始至终从小孩子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而不盲从的习惯。独立思考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之别,独立思考是作为一个近代有独立人格的人都应当具备的品格。而我们几千年的教育传统恰恰是要学生盲从而要打掉他们的独立思考精神。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悲剧所在。在人们都在研究和设计高楼大厦的西洋建筑的时候,梁思成不是跟随潮流,而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解的古建筑,并提出保护方案,这显然是一种独立人格和个性的表现,所以我们尊敬他。一个民族,提倡独立思考和发扬独立人格,只会使它的文化和科学更丰富多彩,反之,文化和科学就会衰落窒息,毫无生气。
第三,我常想,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是很不容易的。回想起,在大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教师的做法。在习题课上,我们经常提出一些怪想法,这时,他并不就像别的老师一样,立刻宣称这是错的,要学生跟着他的解题思路走。他的做法是,用严格的逻辑跟着你的前提做推论,跟着你的思路往下想,一直到推出荒谬的结果,这时我们自己也不得不认为这条思路是错的了。然后他再分析为什么是错的,使学生走过一段弯路后对正确的解题思路印象更深刻,一般就不会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了。这位老师是真正的老师,他的确是在引导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学习这位老师的做法,我退休前,每次与招来的新研究生谈话,总是先了解他对什么问题有兴趣,然后我们共同确定在这个方向前沿的一两本专著或一批文献,每星期一次由他作报告,我是听众。一年下来,又共同商定一个学位论文的题目,之后就主要由他独立发挥了,过一段交谈一次进展和困难。所以,我的所谓“指导”研究生,实际上大半是我跟着研究生的兴趣走,强迫我去阅读许多新文献,对他在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根据我的经验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久而久之,研究生就和我就会有共同的兴趣。所以在“指导”他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许多新东西。在最初的交谈中也遇到一些充满“花花点子”的学生,这时就要花更多的功夫摸清他的特长和兴趣所在,如果他的特长和自己熟悉的方向不一致,就要按照他的特长推荐一位更合适的导师,建议他转导师。例如有一位比较对实验更有特长的学生,建议他去跟实验特长的导师,就比跟我做计算力学更合适。
最后,在对年轻人的评价方面。当然现在大多是许多牛人说了算。而牛人们评价后人的标准又大多是从跟自己做出过什么什么为根据。“不鼓励自己的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就每一代做学问的,都从自己学生中挑选那些不会独立思考只会模仿自己,或在自己范围内耕耘的弟子接班。结果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黄鼠狼下耗子”。这,大概就是我国教育和人事制度的悲剧所在。
 
 
 
 
 
 


少一些“独立思考”更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72-285820.html

上一篇:重点——教育思想的堕落
下一篇:油瓶子带来的烦恼
收藏 IP: .*| 热度|

30 张玉秀 丁大勇 武夷山 刘洋 刘耀 朱林 印大中 陈儒军 刘进平 王德华 吴飞鹏 周春雷 胡健波 刘钢 杨正瓴 吕喆 王云平 王振东 柳东阳 郭桅 侯成亚 尤明庆 张少雄 蒋华平 姜咏江 高峡 lrx dreamworld liujiaxue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