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博文

[转载]钱学森先生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已有 1698 次阅读 2023-12-4 11:24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钱学森先生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千里驽马 井蛙观天下 2023-11-16 00:37 发表于河南

2005329日下午,钱学森先生在301医院的病房里对秘书和学生作了他生前最后一次系统谈话。钱学森先生仙逝后,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由钱学森先生的秘书涂元季等人整理在2009115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时隔多年,重读这篇谈话内容,深为钱学森先生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所感动。钱学森先生暮年,特别关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这篇谈话集中记述了钱学森先生的远见卓识。特意转引到此处,以与众位有识之士共勉。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加州理工学院的创新精神

  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

  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 idea”。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加州理工学院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的民主氛围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

  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上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

  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要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我认为,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

  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也是冯•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涂元季、顾吉环、李明整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72-1412363.html

上一篇:关于力学学科的定义
下一篇:回忆王敏中教授
收藏 IP: 111.192.242.*| 热度|

6 葛及 张晓良 段含明 杨新铁 周忠浩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