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jin 同济大学数学系,风险管理研究所

博文

创新为什么这么难? 精选

已有 21079 次阅读 2015-10-4 08:50 |个人分类:问题讨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国家大力提倡创新,我双手赞成。然而我的感觉现在这个“创新”基本只停留在口号上,对于如何实现实或哪怕接近这个目标实际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读了张章博主“中国为什么没有原创新药”的博文,深以为然。我不熟悉制药行业,对于那些行业特殊的问题,我没有发言权。然而问题的深因却和我研究的行业同源。事实上,不仅是制药,我们一直在问:一个大国,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为什么诺贝尔奖离我们那么远?为什么我们没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大企业,甚至,连普通娱乐的电视节目都要去向别人买版权?

   这个问题太大,我就从我熟悉的科研分析。在今天的科研领域几乎已没有单打独斗就能取胜的领地,科研的任何成果也必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一个巨大的混淆困扰科研人员这就是创新和跟风的区别。几乎所有成果都可以声称是创新——只要别人没有做过。然而明眼人是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有没有“idea”,新的思想,这就是创新的灵魂。我曾对学生说过,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水平的差别在哪里?学士论文:应用大学学过的知识(不用这些知识一般无法完成),做一道大习题,这个习题不在乎别人做没做过,只要是你独立完成的,结果正确,并写出规范的论文就可以了。硕士论文:要求研究的问题有新点,这个新点或者是新的问题,或者是新的方法,或者是新的结果,并且完整地写出一篇规范的论文。在论文里,要清楚讲述问题的来龙去脉,概要介绍别人的工作,准确阐述你的贡献,详细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亲和呈现解决的结果。那么博士论文呢?博士论文:要求开拓一个领域,你应该是可以在这个领域打上你的烙印的。这个领域或者是你首先探索的处女地,或者是在一块已开发的领地里你发现了新的天地,或者是除去了一块成熟田地里一块很多人悍不动的顽石。这个领域可以是实际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也可以是方法。还要求你对这个领域形成一定的系统。然后你要将这些成果系统地写成规范的论文。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学士基本上还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对创新基本没有要求。硕士要求有新点,但还不是我们所说的“创新”。博士则是要求有真正的但初级意义上的创新,尽管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

        真正的创新是什么?这就是被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前面说到的博士论文的要求再进一大步: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并且在这个新领域找到了开垦的路径,而且这个领域被大家,被实际,被时间认定是新富矿区。

        创新难,难在诞生新想法。

        也许在孩童时代,我们天天奇思幻想。但自从接受了规范有序的教育后,我们的思维也慢慢规格程序化。想象越来越少,思想也越来越僵化。应试教育和过早的文理分科更强化这个倾向。据说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个圆,问幼儿园小朋友,会得到大量的答案,什么苹果呀,乒乓球呀,太阳呀,锅盖呀,小猫眼睛呀等等,而问中学生,却没有人回答,半天才有一个同学说:就不一个圆吗?随着学位越来越高,似乎新想法越来越难觅。事实上,一个适于创新的素质既要保持童贞又要深博的积淀。真正创新的源泉就是那可遇不可求的“灵感”。

        创新难,难在实践新想法。

        即便我们每个人每天脑子里都会闪过各种稀奇古怪的念头,然而绝大多数这些念头只是一闪而过,起就夭折,无疾而终。吃螃蟹很多人想过,但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是创新的人。他实践了他的新想法,但却冒着被螃蟹毒死的风险!更多的人更多的时候,更热衷于处理每天追在鼻子尖的日常琐事,至于乱七八糟的念头想归想,做却是没回事。

        创新难,难在成就新想法。

        新想法被实践还只是创新人自己的事。只有这个想法及其实践被社会接受,被历史肯定才真正有了生命力。然而,一个新想法很少有机会被进行到底。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成就这些新想法的路实在太过艰难了。

        第一,新想法可能价值不清楚,发现其价值有没有和大不大需要慧眼;

        第二,新想法可能有悖俗成的传统,不能为别人认可;

        第三,新想法可能太超前,目前没有实现的土壤;

        第四,新想法还很稚嫩,需要成长。

        就拿我们科研这个最要求创新的行业来说,我们现在的科研评价基本上是看发表论文杂志的排名和数量。而基金和职称基本和这些文章挂钩。那些被认可的杂志,多半是国外杂志,发表门槛较高。而控制门槛的是一些编委,他们是某些专业的专家,解决过该专业很好的问题。他们对事不对人,从专业的角度评价投审的论文。当好的论文在他们的杂志发表后,如果结果有意义,会被引用,一般来讲,引用得越多,该论文的质量就越好,从而提升了杂志的地位。这样的评价体系一般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就出在创新上。

        创新的工作很可能不为评委或审稿人理解,或者不为评委或审稿人熟悉,或者编委和审稿人无法判断其价值,所以它们常常惨遭否定不能面世,除非你已经成名。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太多,一项伟大的工作开始时经常被碰得头破血流。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虽然不是什么大创新,只是一篇基于新模型的文章,也走过了曲曲折折的审稿路,常常一否再否,一拖好几年。对年轻人,对需要文章去申请基金职位的人,那是拖不起的。于是更容易被认可和快速发表的文章办法就是“跟风”和“检漏”。“跟风”就是进入那些已成气候的领域,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抢在别人前面解决问题。“检漏”就是解决那些别人解决过但还来不及顾及的边缘问题,即啃别人啃过的骨头,清理剩下的残肉。所以现行的科研制度实际上隐含着鼓励跟风和检漏。我在审稿中就碰到大量这样的论文,只将别人的工作修改一点点。这样的事还是作为习题让学生去练手吧。可惜的是,很多最具创造力的年轻学者就这样就在跟风和检漏中消耗掉了自己的创造热情和潜力。更有人把精力放在了如何走捷径发表文章,如何搞定评委审稿人的奇门左道上。即便是创新的工作被发表,要让这个创新工作被人们接受、肯定和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一个愿意创新的人来说,不畏困难,坚持创新,才能打破跟风捡漏的怪圈,才能真正走到科研的前沿。

        我们一直在抨击现行的科研评价制度,可是有位科研干部就说过这样的话:我也知道这个制度不好,可你能不能提一个更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就闭嘴吧,然后服从这个制度。其实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国外科研领域都有同样的问题,只不过人家发展了多年,形成了一些好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我们还很欠缺。所以明知不好,也只能服从。但服从不表示我们就要闭嘴,就不能作为。我们首先要明白问题出在哪里,然后用创新的思维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懒惰是创新的大敌,因为奢懒惰性消耗了创新诞生微薄的可能。模仿是创新的大敌,因为强模硬仿剥夺了创新发展所需求的天地。功利是创新的大敌,因为急功近利就扼杀了创新成长所必要的时间。偏见是创新的大敌,因为狭识偏见创新强大所期盼的养分。

        我们呼唤一个活跃、交融、宽松、包涵和自由的土壤和空气,在这个环境里创新之花才能灿烂。我们坚持开心、耐心、精心、用心和真心的挑战和工作,在这种努力下,创新之果才能丰硕。

(图片摘自网上,无商业用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46-925154.html

上一篇:抗战洋娃娃传奇——嘟嘟姑的故事
下一篇:未来的大学会怎样?——兼谈慕课(1)
收藏 IP: 180.170.7.*| 热度|

59 张海霞 吕乃基 陆泽橼 吕喆 林辉 王伟 武夷山 季丹 郭战胜 刘玉仙 田云川 文玉林 王金良 杨正瓴 董焱章 梁洪泽 范毅方 黄永义 朱延平 钱家骏 赵美娣 徐积刚 农绍庄 姚伯元 陈儒军 李南生 张军鹏 褚昭明 左小超 吴定心 李兆良 檀成龙 姚伟 姜咏江 毛秀光 陈小润 王善勇 蔡庆华 白图格吉扎布 汪育才 陈冬生 白桦 陈南晖 李东风 clp286 enet37 anran123 taoshl ypxin zjzhaokeqin shenlu aliala UNCblue loyalSciencefan yunwowo qzw yunmu xqhuang niul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