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
学术自信心的建立:慢长的道路
2011-9-6 10:53
阅读:4486

二十世纪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艰辛历程.pdf

       在郝柏林的文章“二十世纪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艰辛历程”(科学,554):21-262003)中,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现代意义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而且,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还没有完全摆脱半殖民地的心理状态,因此,我国工业界没有立足在在自己的坚实的创新成果上。

       文章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的是技术;“科技”一词在实践中主要(甚至于全部)指技术。

       文章还指出:早在1956年,周恩来就提出要改变对于科学基础的理论研究的忽视。文章认为,到目前为止,这一局面没有该变。

       作者认为,“把竞争机制引入基础研究”其实表明没有做真正的基础研究。真正的基础研究无“国内首创”之说。如果按照基金委的申请书中的“立论依据”、“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就注定不可能有原始创新。

       该文的确是没有多少人喜欢看的。火药味很浓。

       但是,我认为,该文的确是论说有力的。

       我认为,目前,“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还没有完全摆脱半殖民地的心理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研论证的方式。不是以科学自身内在的思想和逻辑性来论证,而主要是通过引用国外的“牛”的论文中的话来论证。目前的论文数数法及配套的所谓指标只不过是登峰造极而已。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并没有认识到:“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还没有完全摆脱半殖民地的心理状态”这一概念,对论文没能发表在我国“公认”的国际“名刊”上而感到“羞涩”。我长期的不清楚这是什么心理在作怪,在看了郝的文章后,算是有了一个本质的认识。

       只不过是在近几年,当我把阅读和研究的视角放在全球性背景上以后,才认识到什么是独立自主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它的特征可概括为:以科学自身内在的思想和逻辑性来论证;以实践证明为判决准绳),也才在心理上摆脱了对西方学界的仆从心理,而把自身的研究结果看成是同等重要的研究。这一步很难,难在以理性上的洞察为基础,难在以理性的思考来重新审视基础科学的学术体系。

       最近半年来的中东事变给人感触很深,西方对我国也一直使用双重标准。在科学领域,我很早(1980-1990S年代)就领教了。

       我认为,在今后的几十年里,我们必须在基础科学研究中走独立自主的路线,而不是以“半殖民地的心理状态”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去寻求所谓的灵感,也拒绝在不平等基础上的(被视为:仆从者)所谓“评价”。

       “半殖民地的心理状态”是学术自信心不足的根本原因之一,要在理性深层上摆脱它有慢长的道路要走。而在感情上摆脱它,喊叫几句口号就可以了。

       感情上摆脱“半殖民地的心理状态”的办法是:把西方的基础科学理论全盘推翻或否定,但也就到此为止。

       而在理性上摆脱“半殖民地的心理状态”的办法是:对西方的基础科学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独立自主的进行开拓。从而,吸收和消化它,并发展它。

       这就需要有学术上的自信心。而这种学术上的自信心的获得决非是短期行为可以获取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肖建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9-48341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