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
理论专著:在限定性约束下的思维
2019-1-30 11:30
阅读:3765

 

在科技领域,我们面对很现实的问题:一方面希望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水平以更好的解决手头的科研论题;一方面又面对在抽象理论专著阅读上的极低效率,几乎是难以持续。

读抽象理论书的困难是:读者要按照理论专著的有关设定条件来阅读。

这类设定条件最为常见的是:假定读者已经掌握专著所使用的数学语言(在某个层次上)。这样,面对本科生的专著假定的是读者把握了大学应该学过的数学课程。而面对研究生或专业学者的专著则假设书中所使用的数学语言是学科内读者会的。
如果读者的实际数学能力不满足假设,则阅读是困难的(乏味的)。

第二类设定条件是:读者接受作者关于学科的基本思想和相应的逻辑推演体系(至少是在读的期间)。一个学科的共性部分,也就是经典性部分,是假设读者已经把握的。专著的显著特色就是要外推这个经典部分,这种外推的逻辑必要性是书中要论述的。它可能是表现为:对于经典的另类解释;对经典的某种不满;对经典的某种批判;或是其它。核心是基于外推而得到新的理论表述,或是新的结论。
如果读者反对此类外推的立论基础,则这本专著基本上是不会认真读下去了。

假如读者勉强接受此类外推的立论基础,但是还是以经典的逻辑来拒绝使用专著所论述的逻辑,则会感到读起来在思想上格格不入,也就无法认真的读下来。此类现象一般称为:诘难作者。

以上两类是作者设定的条件,要求读者在这种设定下来思考。可以称为是:在作者设定约束下的思维。由于思维的惯性,读者主观上是倾向于对抗的。

第三类在限定性约束下的思维则表现为有读者设定的,要求理论专著能够系统性的回答读者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具有说服力。也就是,读者对于理论专著的要求是:能够直接的使用。

由于专著面向的读者是广泛的,因此读者的这类要求基本上得不到满足。由于专著不满足读者所设定的约束性条件,从而也读不下去。

由于以上的原因,要么是出于作者对于读者的假设条件,要么是出于读者对于理论专著的预期性假设条件,理论专著的阅读是效率低下的。

表现在图书市场上,就是专著的销量很小。

在大学教育普及后,由于从众心理的约束,人们更不愿意接受专著所设定的在限定性约束下的思维,从而大学的普及并不会表现为理论专著的流行。逻辑的结论就是:大学的普及不会“自动”的推动在科学理论上的新进展,或是新的科学理论的应用研究。
这样,就科技创新而言,一般性科技人才总量的巨大,并不一定会导致出现大量的科技创新。

另一方面,如果普遍拒绝在理论专著的在限定性约束下进行思维,或是热衷于得到在读者设想下的理论专著,那么,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过大,科研就几乎总是围绕关于经典理论的“惯性思维”而展开的,从而实质性进展不大。
 
还有就是,读理论专著要求读者有很好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培养的。在网络化后,本科生对于抽象理论基础课程的自学能力越来越弱,而对于拿来就能直接用的理论越来越热衷,因此,读理论专著的群体所占比例是越来越小。这个趋势如果不能逆转,则科技创新队伍就难于做强做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肖建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9-115987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