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chang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changZhang

博文

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浮游动物--第七届国际浮游动物生产研讨会

已有 800 次阅读 2024-3-29 08:4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第七届国际浮游动物生产研讨会

张武昌 李开枝 张芳 关春江

  

浮游动物是海洋中游泳能力较弱、只能随波逐流生活的异养生物。浮游动物不仅种类繁多,包括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多细胞的水母和甲壳类等,而且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功能,既是海洋初级生产者与鱼类等高级捕食者之间的营养纽带,又能通过昼夜迁移、摄食、代谢和排遗等过程将海洋上层固定的有机碳不断向深海输送。在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浮游动物的群落和生态功能正在发生改变。

2024年3月17日-22日,在澳大利亚美丽的海滨城市霍巴特召开了第七届国际浮游动物生产研讨会(7th International Zooplankton Production Symposium, #ZPS7, 2024 International Zooplankton Production Symposium - Program - PICES, https://meetings.pices.int/meetings/international/2024/zps7/program#s7),报告内容包括胶质动物、磷虾、休眠桡足类、微型浮游动物、漂浮生物等功能类群的生态作用,也涉及浮游动物摄食、浮游动物在海洋碳泵中的作用等最新研究进展,热点海区如南大洋和北冰洋的浮游动物生态学,观测海洋浮游动物的新技术、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生态模型研究、浮游动物和污染物和人类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等。

 

image.png

 

大会共设立了17个专题:

1, 胶质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海洋浮游动物和污染的相互作用;

3, 浮游动物在生物泵中的作用;

4, 整合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和演化;

5, 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6, 时间序列监测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长期变化

7, 微型浮游动物在生地化循环和食物网研究中的作用;

8, 图像识别技术在浮游动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9(12), 浮游动物生产和营养传递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10, 极区海洋中的浮游动物

11, 浮游动物观测技术进展

13, 休眠浮游桡足类的动态和生态功能

14, 南大洋浮游动物的功能

15, 全球海洋磷虾生态学研究进展

16, 海洋生态模型中浮游动物参数的细化

17, 被遗忘的漂浮生物

18, 大会议---人类世浮游动物的变化

  

image.png

会议全体合影

 

来自世界各地38个国家的315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有80多岁的老科学家,有20多岁的研究生,年轻科学家有161位,这些年轻科学家被亲切的命名为ECOP,即新入行科学家Early Career Ocean Professional,他们在参会总人数的占比超过50%,是浮游动物研究的未来。绝大多数研究是海洋浮游动物研究,只有极少数研究者来自淡水领域。

 

来自中国内陆的20余位名浮游动物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闽江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等。中国学者在会上进行了报告演讲和墙报展示,中国的张武昌和杨光两位研究员分别召集并主持了第七和第十个专题。通过国际会议交流,世界最新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的海洋调查、监测、修复以及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世界也更加了解中国。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发展海洋科学与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浮游动物生产大会有着悠久的历史,第一次会议在1961年,各次会议的时间和地点如下:

第一次1961年在丹麦的夏洛滕隆Charlottenlund

第二次1994在英国的普利茅斯Plymouth

第三次2003年在西班牙的希洪 Gijón

第四次2007年在日本的广岛Hiroshima

第五次2011年在智利的普贡 Pucón

第六次 2016年在挪威的卑尔根 Bergen

第七次 2024年在澳大利亚的霍巴特 Hobart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359-1427363.html

上一篇:变化中的北极(48)冰站往事
下一篇:南极冰事(31)南极(磷虾)渔业
收藏 IP: 112.6.112.*| 热度|

2 杨卫东 何青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