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催化剂载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xiangyun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博文

彭少逸院士------诲人不倦的长者 精选

已有 10885 次阅读 2017-5-8 08:52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说明:惊悉彭先生仙逝,不胜悲痛,谨将9年前在《科学网》开博的第一篇文章重贴于此,以怀念恩师。


  彭先生是我的博士导师,早就想把他的一些教诲写出来,每每提笔又苦于不知从何说起。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似乎应从“传道”写起。可是“道”是什么,又该怎样传,我自己的心里也十分模糊。“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庄子的“道”和韩愈的“道”尽管不同,但对我这样恬为人师的人,也足以释去心中的不安了。适逢彭先生九十华诞,就把我第一次听彭先生讲课的情形写出来,一为先生贺寿,二也是为了时时鞭策自己。

   第一次听彭先生讲课是在1990年,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分配到煤化所工作。学校里虽然也有不少学部委员,也就是现在的院士,但那都是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小小本科生连远远地望上一面的机会也很少,更别说亲耳聆听人家的金玉良言了。大家私下里谈到那些鼎鼎大名时,经常互相调侃:人家说的话都是字字千金,你也配听!大学四年一晃而过,最后在毕业照中发现几张没见过的面孔,一问才知道那就是我们系的几个学部委员。这时,大家才后悔自己当初照相时怎么没往前站,心里好不遗憾。没想到毕业一个多月后,这种遗憾就得到了补偿。记得大约在九月初,所里对新来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入所教育,每天由一、两个相关领域的老师给大家讲课。有的老师讲自己工作重要,说得天花乱坠,最后大家也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些什么;有的老师讲自己工作高深,写了满黑板的公式,最后大家觉得太高深无法理解。听这样的课程虽然没有多大收获,可是每天只有一、两个小时,对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说,比每天在实验室坐八个小时可幸福多了。最后一天是星期六,人事处说由彭先生讲,大家都很兴奋。可能大家都跟我一样,没听过学部委员讲课。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觉得彭先生那么忙,又七十多岁了,可能半小时不到今天的任务就能结束。

   八点钟,彭先生准时来到教室,站在讲台上用眼神和大家一一打招呼。我不记得他当时穿着什么衣服,反正很普通,比较整洁。这是我第一次和学部委员级别的人物近距离接触,隐隐约约觉得有些地方不大对劲。他怎么不戴眼镜呢?听说我们学校的那些学部委员,个个脖子上都挂着好几个半寸厚的眼镜,头一抬一低都得换不同的眼镜。这时,彭先生已经讲开了。“今天,人事处的同志让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也不知道该讲些什么,就随便聊聊吧。”开场白很普通,我低头看了看表,八点过三分。“你们都才二十多岁吧。”说完这句话,他停顿了三秒钟。“你们知道,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在干什么吗?”他又停下来了,一本正经地看着我们,似乎在等我们回答。可是谁知道答案呢,即使知道了又有谁敢站起来说呢?教室里静悄悄的,我低头看着桌面上弯弯曲曲的木纹,听见自己的心脏跳动了三次。突然,他朗声笑起来了。我们虽然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干笑了两声。接着,他就从他上学时代开始讲起来了。

   彭先生开始讲他们那时候大学毕业的事。他讲得时快时慢,有时候说一句话停顿几秒钟,有时候一口气能说出七、八个四个字的成语,中间还不时加杂着他的朗朗笑声。我们开始时还比较拘谨,大气也不敢喘一下。但彭先生的朗朗笑声,就像酵母一样,一而再,再而三,教室里的空气很快就发酵得冒泡了。开始是翁翁声,接着是窃窃私语,后来彭先生笑的时候,大家也自然而然地跟着哄堂大笑了。当他讲到在去美国的轮船上,晕船如何如何难受,满船的人都躺倒了的时候,一连用了五六个成语,让我这个从来没见过大海也没坐过船的人也跟着晕了不下五次。这时就听见他说,只要吃一口甜蛋糕,他就能坚持一小时不晕船。我偷偷看了一下表,差三分九点。

   后来讲到五十年代煤化所刚从大连迁到太原时,上头不让搞催化,不让搞色谱时,彭先生说:“我就不相信,我又不多向你要钱,别人不做或者没有做出来,我做出来了,你还能不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仔细研究了当时国际上油品中烃组成分析这个难题,决定从这个题目入手,打开局面。由于油品中各种烃类只差一个或几个-CH2-基团,分子量和化学性质非常接近,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时保留时间也很接近。也就是说,从色谱柱前面打进去,流出来所需要的时间非常接近,在色谱图上是一个非常宽的鼓包。那时候,大家都研究氧化铝担体,但效果并不好。因为氧化铝颗粒孔道太丰富,气体从孔道中进进出出扩散时,阻力太大。怎么办呢?既然必须用氧化铝,又不要氧化铝中的孔道,那能不能把氧化铝涂在一个没有孔道或孔道很少的惰性载体上呢?经过多次实验,他们课题组终于找到了把氧化铝均匀涂在硅藻土表面的方法。采用这种担体一试,果然效果非常好。这种快速、有效的分析方法很快成为相关行业中的标准方法。从此,别人再不提煤化所不能搞色谱的事了。彭先生在台上边讲边写,还画了不少示意图。他讲的内容,好象就是我们在大学里刚学过的东西。听过之后,大家都觉得取得这么大的科研成果原来也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看来科学研究也并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事,学部委员也不需要非得像爱因斯坦那样留着乱蓬蓬的头发、穿着乱糟糟的衣服。

   这时,我又偷偷看了一下表,已经快十点半了,彭先生才开始讲到文化大革命。他本来的专业是有机合成。刚从美国回来时,国家急需发展石油工业,他就搞起了炼油。但时间不长,就被划成了右派,只好靠边站,搞一些不太重要的色谱。色谱刚搞出了些名堂,就碰上了文化大革命,这下什么科研都不能搞了。你不让我搞科研工作,总不能限制我脑子里想什么吧。所以,在参加体力劳动之余,他就经常思考一些以前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文革结束后,他带领课题组开展催化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由于有长期的思考积累,再加上多学科背景,他们很快就研究出了几种在工业上重要应用的新催化材料,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彭先生正讲得兴致勃勃,突然有人来叫,说有电话找他。他这才停下,说:“非常对不起,今天只能讲到这里了。”还没等我们回过味来,他就匆匆地走出了教室。

   彭先生走后,我才想起看表,已经快十二点了。他还没讲完,就被叫走了。可是仔细一想,从大学毕业找工作到出国,从新中国刚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后来评上学部委员,似乎该讲的他都讲过了。他说 “随便聊聊”,实际上是经过了非常认真的准备。那个叫他的电话,也像是一场演讲之后别出心裁的结束语,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我心里一直怀疑那个电话,是工作人员好心编造的,还是彭先生有意让别人提醒他时间的。多年以后我成了彭先生的学生,几次想问他那个电话的事,但话到嘴边又打住了,还是让疑问留在心底好。

   后来到1993年,我由硕士研究生直博,成了彭先生门下的弟子,有了更多的机会聆听彭先生的教诲。从平时彭先生漫不经心、零零散散的谈话中,我觉得以下几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1)在逆境中要有乐观的精神,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要看看在哪些方面可以提高自己,把不好的事情转变为好事;(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要只关心自己本学科的东西,要多学习其它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这样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思路开阔,方法多。(3)“学问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有努力学习、解决问题的动力。工作中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自己的水平也相应会有比较大的提高。(4)要敢于在适当时候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当你在一个领域埋头苦干了很长时间后,要停下来想一想在这个领域还有没有可能做出比较重要的工作,再看看其它相关领域有没有更有意义的工作。想清楚以后,要果断地改变自己的研究领域。上面几条,实际上就包含在彭先生给我们的第一次讲课中。仔细想时,彭先生的教诲还应该有很多,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觉得上面几条是最重要的,如今我也正用彭先生的这些思想开展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最后,我还是用庄子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彭先生已经把我们引入了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路上,我也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学生能像彭先生一样,在这“原美”、“达理”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232-1053577.html

上一篇:游窦大夫祠感怀
下一篇:读史偶记:新垣平望气求荣
收藏 IP: 159.226.156.*| 热度|

28 李颖业 李学宽 穆仕芳 梁庆华 吕喆 崔宗杰 武夷山 钟炳 李泳 姬扬 李哲林 杨建军 徐耀 梁洪泽 陈建刚 张海权 杨生茂 徐磊磊 相宏伟 魏焱明 王峰 李孔斋 xlsd wangqinling table sheshou123 haipengzhangdr shangruj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