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中国, 中国催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achina 化学家(www.chemj.cn)

博文

[转载]Water Research 期刊华人编辑、副编辑介绍

已有 10235 次阅读 2020-10-7 15:04 |个人分类:催化资源收藏|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编辑:Environmentor小编团队1.jpg

期刊影响力

Water Research作为国际水协会(IWA)的主力学术期刊,也是环境领域老牌期刊、水环境和水资源领域权威期刊,一直以来都具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近5年来WR的影响因子一直攀升,长期稳居水环境和水资源领域第一位。2019年WR的影响因子上升至9.130。虽然近年来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在逐步下降,但其仍是判断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JCR和中科院分区中,WR一直是环境领域的一区top期刊,同时也是纳入自然指数统计82份源期刊之一。考虑到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仅有5份期刊入选自然指数源刊(Nature Index Journals),其中环境工程领域更是仅有WR和ES&T,WR的学术认可度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在国内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中,WR也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TOP期刊。因此,无论在影响因子、学术界认可度和权威数据库索引等各方面,WR都是环境学科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

表1. Water Research近5年影响因子、发表论文数及来源国家数

2.png

近6年WR论文数量和来源国家的数量稳中有升,其中2019年论文数量达到941篇,比2018年增长11%;其中综述论文发表了61篇,比2018年增长了39%;研究性论文发表了880篇,比2018年增长10%。总体而言,2019年WR发表的论文数创出近6年来的新高。这941篇论文来自70个国家,也体现了WR的全球影响力。随着中国关于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中国境内的科研机构在Water Research上的发文量也越来越大。据统计,中国的科研机构(含香港澳门台湾)仅在2019年就在Water Research 发表了459篇水处理相关的论文。


3.png图1. 中国境内过去20年在Water Research杂志上的发文量变化。

4.png

2. 2019年各国学者在WR发表论文数占比*

*  web of science统计作者归属国并不区分通讯与非通讯作者,只要论文中有一名中国作者,该论文即可被视为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中国作者发表的450篇论文并非都是中国研究者作为通讯作者。

热点研究方向

根据Web of science对WR论文的关键词词频进行了统计,如图3。2019年,污水和饮用水仍是Water Research上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吸附、膜污染、活性污泥、厌氧消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膜、消毒副产物、脱氮除磷等传统热点仍是主要研究问题;而蓝藻、微污染物、抗性基因、生物炭、下水道、微塑料等新热点问题也各有至少7篇论文涉及,显示这些方向的热度在提升。
截止至2020年1月24日,2019年发表于WR的论文有11篇被引用20次以上。其中2篇涉及微塑料、2篇涉及污泥处理、3篇涉及电化学系统、最高引论文为膜污染研究,体现了当前水研究者的关注热点。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Water Research上有16篇研究病毒的迁移、消毒及环境效应,显示水研究与病毒也有密切关系。虽然病毒学并非水研究的主流方向,但2003年SARS肆虐时下水道传播是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而消毒更一直是水研究的重点。在冠状病毒Coronavirus爆发的今天,水研究者有可能也有责任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5.jpg

图3. 2019年度论文研究方向关键词词频云图

Water Research与绝大多数期刊相似,采用一位主编与领域覆盖面广、人数较多的编辑和副编辑以及遍布全球的审稿人共同协作管理期刊。随着中国水处理方面的科研,越来越多的华人科研工作者加入了Water Research的编辑工作。在这里,我们整理了当前担任Water Research编辑/副编辑的华人科研工作者,分享给大家。

华人编辑(Editors)

6.jpg 陈光浩

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主任,环境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特区政府污水处理工程技术顾问;2015年IWA杰出研究员。获得过以下奖项:2012年度 IWA Global PIA Honor Award、2017年度中国全国创新争先奖、2019年度香港Green Innovation Gold Award。在IWA战略委员会任职,与Mark van Loosdrecht、G.A. Ekama和D. Brdjanovic一起编辑了IWA畅销书: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Principle, Design and Modelling(第二版,2020年)。

7.png 郝晓地

现任北京建筑大学市政工程系主任、学科带头人,2007年起任《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编委,2010年起被选拔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资助对象;2009年9月被北京市教工委授予“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个人”称号。

研究方向: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污水处理数学模拟技术;可持续环境生物技术。

先后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5年累计总研究经费达500万元.


8.jpg 袁志国

现任昆士兰大学高级水资源管理中心(AWMC)主任。研究重点是通过基础科学和应用工程的有效结合,开发城市水资源管理的创新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了450篇的期刊论文;h指数为75/89,引用次数>19000/>26000次(Scopus/Google Scholar);是三家生物技术企业SeweX、Cloevis和Lodomat的创始人;袁教授的研究已经为澳大利亚水行业节省了超过4亿美元;研究成果和领导能力获得了广泛认可,获得了包括2015年的ATSE Clunies Ross Award 和2014年国际水协会(IWA)的Global Project Innovation Award (Applied Research Category)。袁教授是IWA的杰出研究员,2015年被评为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工程师之一。袁教授是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ATSE)的研究员。2017年,被授予享有盛誉的澳大利亚皇家学会桂冠奖学金,并于2019年1月被任命为澳大利亚勋章成员。


9.jpg 周琰

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南洋环境与水研究所高级环境生物技术中心副主任。2008年获得昆士兰大学高级水管理中心(AWMC)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南洋环境与水研究所高级环境生物技术中心,担任研究员。自2014年9月加入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以来,周老师的研究工作一直集中在节能水处理和回收,以及从污泥和废物中回收资源。
研究兴趣:
(1)城市和工业废水中的能量获取
(2)营养物去除过程中的节能控制
(3)污泥管理和能量回收
(4)营养物回收和再利用


华人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s)

10.jpg 曹彬

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曹老师也是台大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工程中心(SCELSE)的首席研究员。2008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博士学位。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的博士后培训期间,曹老师从事美国能源部资助的项目。自2011年12月加入台大以来,曹老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和工程环境中的生物膜。


11.png 陈银广

现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陈教授于1999年获得江南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3年先后在同济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做博士后,进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3年,陈教授获得了教授的职位。陈教授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环境微生物技术上。陈教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150多篇论文。

12.jpg 关小红
现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关教授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获得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关教授于2005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2011年起开始在同济大学工作。

关教授的研究重点是开发基于铁和锰的氧化还原化学的新型水污染技术,并研究相关机理。关教授开创了零价铁辅助弱磁场强化去除污染物和亚硫酸氢钠活化高锰酸盐强化有机污染物氧化的研究。关教授撰写了100多篇被SCI引用的论文,其中40篇发表在ES&T和WR上。关教授目前和最近的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关教授是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现任《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副主编、《Environmental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编委。

13.jpg 凌方穹

现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能源环境和化学工程部门助理教授。凌老师致力于研究建筑和自然环境边界上的细菌繁殖和传播,并尝试将微生物群落作为环境质量传感器和公共卫生的哨兵。在加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之前,凌老师曾在清华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麻省理工大学就读和工作。凌老师曾获得了Ralph E. Powe Junior Faculty Enhancement Award 和 Alfred Sloan Foundation Microbiology of Built Environment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14.jpg骆尚廉 (Shang-Lien Lo)
现任台湾大学工学院环境工程学研究所教授。致力于水、废水及重金属污泥处理。自64年起即在该校服务,曾任工学院环工所所长、环研中心主任等职,获得20项专利,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35篇。

 000.jpg吕慧

现任中山大学环境工程系副主任,广东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学习与工作;2012年被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要科研方向:
(1)污水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
(2)高碳高氮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餐厨垃圾消化液等);
(3)新兴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15.png 马军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城市水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创建了不同价态铁锰氧化剂的除污染理论体系,开发出高锰酸盐预氧化除污染技术和高铁酸盐预氧化除污染技术、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技术、基于新生态微界面特性的强化除重金属技术和纳米复合膜水处理技术、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等,成功地应用于受污染水源水净化处理工程、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并在多次重大污染应急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老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先后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英国皇家化学会“可持续发展水奖”、美国化学会“科学卓越荣誉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28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IF6.0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29篇,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获美国专利6项。SCI论文引用13524次。马老师是《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优秀评审奖获得者。马老师是《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tter》和RSC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Wate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的顾问委员会编辑。


16.jpg 魏宗苏

现任丹麦奥胡斯大学水技术中心和工程系的助理教授。魏博士于2015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魏博士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开发水处理和再利用的可持续技术上。魏博士将水化学的基础研究与水化学研究相结合。

目前的研究包括:

1)建立新的高级氧化方法来去除水中新出现的污染物(如农药和药品);

2)将高级氧化技术与膜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持续的新兴污染物控制;

3)开发各种生物和物理化学终点的预测模型;

4)设计新型材料,改善水处理和安全控制。

魏博士的研究成果被50多篇同行评议论文收录,其中11篇论文被评为ESI 1%的高被引论文,3篇被评为ESI 0.1%的热点论文。
小编注:以上内容来自于Water Research 官网和其他网络资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13-1253490.html

上一篇:[转载]诺奖大猜想:夏普莱斯二拿化学奖?
下一篇:【会议通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专委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收藏 IP: 49.52.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