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wan

博文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早期电子商务(9) 精选

已有 5548 次阅读 2011-11-2 00:06 |个人分类:电子商务|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电子商务, 通用电气, UNIVAC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是是以标准化大规模生产为基础的。美国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出现。其代表人物,泰勒,第一次把工人在企业生产线的操作理性化和标准化。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拧螺丝的那一段就是对这一时代企业管理的诙谐描述。泰勒的主要理论可以概括为将工人的所有技术操作进行解析,优化,然后用优化后的标准操作来要求工人,使得工人成为整个生产系统中与机器一样稳定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理性地管理整个生产过程。泰勒的想法是好的,实际效果却有差异。因为最效率的操作其实因人而异。另外,当时无法给流水线上的每个工人单独准确计件,所有还有个大锅饭的问题。尽管如此,其思想影响延续至今(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全面质量管理发轫于此)。泰勒的理论主要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到了四五十年代,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开始出现于泰勒模式相反的“参与管理模式”,其观点是鼓励所有生产参与者(包括工人)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决策。这样可以将存在于不同层次的信息和问题反映到决策中来,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泰勒模式和参与管理模式的先后出现是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分不开的。


美国的铁路在十九世纪中期发展起来后给美国市场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铁路的出现使得一件产品可以在一个地方生产,然后被迅速运到另一个距离很远的地方销售。这就意味着企业家只需要在一个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建造一个大工厂,大规模生产,然后通过铁路把生产出来的商品运输到美国任何一个城市来销售,其售价反而比当地小规模生产出来的同样产品要便宜(其实跟现在的中国生产,美国销售模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规模上的不同)。首先意识到这个机会的企业家们纷纷行动,不久由于地缘限制而被分割的美国市场被联合在一起,生产日趋集中。有了大规模生产的需求,泰勒模式也就出现,因为生产不再是一门手艺,而需要成为一项可以解构的生产技术。企业需要的不再是有一手绝活儿的工匠,而是配合流水线作业的工人。


相对于统一不久的美国市场的新生消费需求,以强调生产效率为主的泰勒模式流行于二三十年代。到了四五十年代,随着大规模生产的技术趋于成熟,其弊端也显示出来,尤其是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的日益增大和消费市场的日趋成熟,生产效率已经不再是企业竞争的重点,如何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进行调节成为新的企业竞争重点,设立中层管理人员参与上下信息的收集与企业决策成为应付市场需求变化的手段,于是参与管理模式出现。


这两种管理思想在五六十年代的发展趋势是,泰勒模式最终被付诸实施于绝大多数蓝领工人阶层。而参与管理模式则造就了一批所谓的中层管理人员,或者说白领。与此对应,60年代的理论家们把企业的组织形式分成三层:执行层,管理层,和决策层。其中执行层主要负责计划实施(比如产品制造),所以以提高效率为主,适用泰勒模式。决策层主要负责组织的领导和目标设定。而管理层,主要是由中层经理组成,负责处理市场变化所产生的问题(比如供需矛盾),适用参与管理模式。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日本产品开始占领美国市场,美国的企业家和理论家们才通过丰田生产模式发现,参与管理模式其实是可以应用到执行层,比如蓝领工人的,并且可以很好的提高产品质量。


上述发展趋势与计算机在企业中的普及是相辅相成的。从五十年代开始,大型计算机出现为企业竞争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但因为大型计算机系统价格昂贵,安装复杂,在上个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最先只有大企业去尝试将计算机引入商业领域。而对这些公司而言,往往是财务和生产管理首先实现计算机化。 通用电气是最早将计算机应用在企业中的公司之一。该公司于1954年以75万美元的价格从雷明顿兰德公司租赁了UNIVAC大型机的两年使用权,然后在其肯塔基州的一个有一万两千多员工的产品生产基地使用该大型机并安装了会计系统。该系统能够结算每个员工的工资,根据库存估算生产原料的采购计划,估算和搭配产品运输,以及生成各种会计财务报表。由于当时的计算机还是电子管,所以长时间运行的性能可能不很稳定。不过根据通用电气的使用结果显示,上述这些应用只需要让计算机每周工作10个小时就可以了,而所带来的效率是惊人的。比如,过去准备一个年度预算报表以及三个季度预测表需要两万两千个工作小时,而现在只要十几分钟。在做预算的同时,计算机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生产计划,分析所需要的劳动力以及原材料情况等等。另外,过去估算如何平衡一条洗衣机自动装配线的生产负荷需要50个工作小时,而用计算机只需要2秒钟


UNIVAC I,1951年制造,是美国第一台商用大型机



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企业对执行层(也就是蓝领工人)的理性预期更加严格。泰勒模式得到加强,后来衍生出的全面质量管理,及时制造等生产管理模式都可以追根溯源于此。而对管理层而言,由于计算机最初成功取代了一部分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尤其是数值计算和报表这类,很多专家当时预测企业管理将趋于集中化,中层经理将逐渐消失。但现在来看,中层经理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需要,因为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更多的人员来分析和应对


从通用电气的例子不难看出,企业电子商务最初是从企业的数据运算最繁重同时也是最标准化的那部分开始的。所以会计和生产规划首当其冲,使用计算机可以取代不少中层管理人员的繁重计算工作,从而节省开支。六七十年代,绝大多数企业都把这两块作为首先计算机化的部分。但这些信息化的努力在提高效率之后,很多并没有再取得更多的效益。这是因为很多企业用计算机来加速现有的业务流程,而不是更新业务流程,而只有更新业务流程,让其与计算机的特性相结合,才能充分利用这一新的技术。这一点要一直到90年代初,通过“企业流程再造”运动才得到改善。还有就是,分割式的引进计算机技术到不同生产部门给大企业后来的信息系统集成造成了很多困难。


当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没有更新业务流程。如前所述,美洲航空公司,还有美洲银行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在这一历史时期,遇到了服务危机。因为危机,所以原有的业务流程不得不被更新,而更新的前提就是利用计算机这一新技术。结果他们发现,建立于计算机基础之上的新业务流程给他们的企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新的发展空间。于是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里很快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电子商务模式,成为其竞争对手的仿效对象,可谓因祸得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023-503634.html

上一篇: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IBM 和 DEC(8)
下一篇: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SABRE (10)
收藏 IP: 216.80.129.*| 热度|

4 陈小润 郭超 俞立 guoyanghuaw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