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wan

博文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信用(5) 精选

已有 4698 次阅读 2011-10-14 22:12 |个人分类:电子商务|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tyle, class, 电子商务, 信用卡, 借记卡

除了信用卡之外,借记卡在90年代后期迅速升温,成为与信用卡的一个竞争对手。借记卡是银行发行的直接与顾客支票存款账户(相当于我们的活期存款账户)相连的一种银行卡。当顾客用借记卡付款时,钱直接从顾客支票存款账户上划走。这项业务的发展与银行的ATM的拓展有关系。


为了扩大业务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分行的设立,美国的众多银行在6070年代开始布设自动取款机(ATM),让顾客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个人金融业务,从而避免设立过多的银行分部。所后,银行将这些ATM机统一连接(IBM在这里提供了主要技术),从而形成了自己的ATM网络。不久,银行家们发现,其实没有必要在每一个角落都安放ATM机。如果银行之间通过互相授权和付费的合作方式,可以让自己的顾客从其他银行的ATM机操作业务,这样既可以方便顾客,又更加节省经费,还可以将业务扩大到别的区域。于是银行间纷纷联网,形成了几个大的区域性的ATM网。


到了80年代初,美国政府和联邦法院通过政策调整,允许银行跨州提供ATM服务业务(在此之前,出于反垄断考虑,美国法律不允许银行跨州经营),这样就为全国性的ATM网的出现提供了机会。这显然是对当时已经形成的全国信用卡网络构成挑战。于是维萨和万事达抓住机会分别在1988年收购了当时最大的两个区域性ATM网,PlusCirrus。通过这个网络,增加了信用卡的提现业务,给借记卡打上了信用卡的商标,形成了全国性的信用与借记统一支付网络和商标标识。应该讲,这一举措,从客观上方便了日后的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否则,支付网页上将不是现在的四种选择,而是十几种选择了。


维萨和万事达最终提供的解决方案跟我们搞的金卡工程的目标类似。可是美国是一个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所以没有一个政府机构或者类似的组织能从上往下做这件事情。竞争的压力使得银行首先需要形成自己的行内信贷处理网络。然后通过协商和相互授权的方式来利用对方的网络解决资金划拨的问题。其发展过程是自下而上。


跟美国的个人信用业务发展比较,我们国家最早的信用卡是在1985年出现的(美国1958年)。1993年金卡工程开始启动,2002年银联卡开始发行,(美国1988年基本实现信用卡全国联网)。所以在跨银行的支付硬件上我们实现了蛙跳式进展。但是我们的政策推动到硬件为止,网络有了,银行并不一定非通过银联发放信用卡(中国特色的半竞争半行政市场经济?抑或入世后的垄断压力?)。而在此之前的中国各银行和维萨以及万事达合作发行的信用卡还有很大的市场。我们能否形成自己的民族品牌(类似与JCB)还未可知。


银联是中国的民族品牌,不过政策的扶持是否到此为止?


另外,我国在个人信用量化方面似乎还没有形成几个比较系统的评估体系。如果没有几个比较有公信力的消费者个人信用评估组织提供信息, 银行在发放个人信贷时风险承受程度就低,有时就无法发行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只能根据自己用户的存款额度发行借记卡形式的信用卡。另一方面,尽管象阿里巴巴这样的网络营销商提供的第三方支付保护可以部分抵消这类风险,由于缺乏来自银行的信用保障,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就有避险考虑,从而避免高额支付,或者对某类商品的网络交易,这就限制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这可能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023-496876.html

上一篇: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信用(4)
下一篇: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SAGE(7)
收藏 IP: 216.80.129.*| 热度|

2 陈小润 齐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