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wan

博文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五)

已有 3341 次阅读 2011-4-19 11:12 |个人分类:互联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云计算, 亚马逊, 惠普, 效用计算

除了Linux的集群技术,“效用计算”可能是对“云计算”的后来“隆重”登场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如果说“集群技术”为“云计算”提供了硬件基础的话,那么“效用计算”则为“云计算”提供了一个服务定价的雏形。“效用计算”的概念很早就出现了。看过比尔盖茨自传的人大概都记得,盖茨上中学的时候和他的好友艾伦一起用自己积攒的钱购买大型机的机时,然后BASIC编程的那段历史。这种销售机时的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早期的“效用计算”,当然,这是建立在分时系统的大型机基础之上的。当初很多企业采取这种根据计算量和存储空间的使用多少来付费的方式,从而降低成本 –因为购买和维护大型机的费用非常昂贵。

 

到了80年代,由于微型机及个人电脑的出现,企业开始放弃原来的租赁方式,而逐渐采用服务器/客户端方式。显然,这会导致企业需要维护日益增多的服务器(台数)费用支出加大,同时每台服务器的利用率非常低,这种令企业并不满意又无可奈何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了90年代。

 

到了90年代末,随着虚拟机技术的出现,“效用计算”又被再次拾起、重视,这是因为前文所提到的,很多企业被日益增长的(所需的服务器数量)的维护成本搞得不堪重负,而企业对运算量的需求又与日俱增。所以,使用可调整的第三方服务成为一个比较诱人的理想选择。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把“效用计算”和传统的“外包服务区分开来。虽然“效用计算”和外包服务都是把企业的计算服务交给其他公司来处理,但外包服务大多是基于传统的服务/客户架构来提供的。也就是企业付费给服务商,而服务商提供专门的服务器和存储空间来满足客户企业的计算业务需求。这样,企业可以节省雇佣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和购置相应硬件的不菲费用。而以虚拟机技术为基础的“效用计算”则不同。服务商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随时提供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存储空间,以及计算能力的组合。尽管企业不再享有专门的“一对一”硬件服务器了,可是其实际需求反而更能得到满足,因为服务商可以动态的划拨、整合其所有资源给处于“峰值”需求的企业使用。

 

90年代末最早将“效用计算”付诸实践的主要是“升阳和“惠普”两个公司。两个公司一开始都是将硬件设施直接运到企业,然后根据其实际使用量收费。比如升阳公司的硬件设施就配备了上百个中央处理器,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处理器开启使用。而具体的用量通过网络传到升阳公司作为收费标准。稍晚一些的惠普在2000年前后亦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并且根据实际用量收取3万到7万的月费用。不过,这些最初的“效用计算”商业模型没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到了2005年前后都不得不改变策略 那就是: 尽可能降低硬件成本,进一步降低使用费用。同时,这些公司也发现,这种将硬件运到客户那边然后和客户现存系统并用的“效用计算”模式并不能真正提高客户现存系统的效率。这是因为自身系统与效用计算的租赁系统的系统整合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而“效用计算”最有效率的应用是:解决某一个具体的计算问题,或者是客户全面采用效用计算的模式,摒弃自己原来的系统。

 

到了2006年,亚马逊的“效用计算”模式开始崭露头脚。亚马逊一开始就将市场定位放在了小型用户层面上,尤其是网络创业公司,这就避开了和“升阳”以及“惠普”等公司的正面直接竞争。亚马逊给网络创业公司提供了一个非常低的门槛(每个虚拟服务器每小时10美分的租用费用),这使得这些小公司不必提前花费硬件设备购置费,也不必担心因为客户突然增多而导致的服务拥挤。除此以外,亚马逊还提供了批量处理服务。客户可以将需要批量处理的计算项目上传到亚马逊的服务器上,处理完后,再通过网络将结果下载。亚马逊还直接给自己的服务起了“云计算”这一比“效用计算”更加形象、动听的名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023-434888.html

上一篇: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四)
下一篇: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六)
收藏 IP: 129.7.115.*| 热度|

3 许培扬 田灿荣 邱嘉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