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l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lin

博文

[转载]为什么不愿碰触科研的“疑难杂症”

已有 1254 次阅读 2020-7-30 20:15 |个人分类:问题讨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科研中的“疑难杂症”是指科研中尚无法解决的重大难题、是科研中难啃的硬骨头。而这些难题一旦解决,将产生重大战略意义和重大应用价值。

科研人员都知道“疑难杂症”的重大意义所在,但一般都不会去碰触

因为一旦投入,有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都解决不了,这就意味没有科研成果,相应的职称、经费、地位,甚至工作都没有了。

那么,谁会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呢?

众所周知,科研属于“无限风光在险峰”“高风险,高回报”。

通常能设计出清晰研究路线图的研究、能清晰预见成果的研究、可行性很高的研究、失败概率很低的研究,一般都不会取得重大成果。

我们口头上总是说,科研容许失败。这里只是“容许”,而不是鼓励。

失败一次,可以容许,不追究;失败第二次,就说不过去了,更不可能出现第三次、第四次。

坦白地说,与国外相比,我国科研人员普遍缺乏冒险精神。凡事都要追求保险,这也严重束缚了我们的手脚。

学生的选题,必须保证能取得成果,否则写不出论文,不能按时毕业,师生都不好交代。申请基金,可行性必须要保证,否则通过不了。

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让众多科研人员愿意对“疑难杂症”跃跃欲试,敢于冒险,就必须改变考核评价标准。

我们不能唯论文、唯奖、唯科研经费、唯“帽子”,而是要唯价值,即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我们不但要唯研究成果的价值,更要唯研究过程的价值。

是的,研究过程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过程相当于研究的中间产物,没有中间产物,哪有最终产物?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可以作为经典实例。

1878年9月,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但由于经济问题不得不寻找经济资助。第一个出面支持的人是西方联合公司的总律师格罗斯维诺·洛雷。洛雷建议先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以便为试验提供经济援助和申请专利。

随后,洛雷找到了几个股东,他们愿意出钱资助爱迪生研究电灯。但爱迪生屡屡失败,很快用完了5万美元,一部分股东的信念开始摇动,爱迪生苦苦劝诱,股东们决定再拿5万美元资助爱迪生。 

1879年10月21日,电灯研制成功,他为此试用了接近1600种材料进行试验,最后终于用碳化棉丝试验成功,连续用了45个小时之后这盏电灯的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

在找到第1600根成功的灯丝之前,1599根都是失败的。难道说这些失败不是成功吗?不是成果吗?

没有人否认,这些失败都是成功,都是成果,因为这些失败证明了它们都不能用来做灯丝。

每个失败的试验也都是成果,因为试验思路是正确的,并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心血。这个故事真实地诠释了“失败是成功之母”。

其实,科研如同在黑暗中摸宝。虽然有时靠运气,没几次就摸到了,但更多时候是要摸很多次的。

如果摸了999次没有摸到,到第1000次时摸到了,那么前面999次的摸索都是有效的,都是成果,都是成功。但如果第999次没摸到后就放弃了,那么这999次就真的是失败了。

当然,如果要最终成功,首先要确认黑暗中有宝。这样坚持尝试下去,才会摸到。

也就是说,要选对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要确认存在成功的可能。

例如,人类研制飞机的时候,相信一定能成功,因为鸟可以在天上飞,人就也有这种可能;要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我国一定能造出先进的飞机发动机,因为美国已经造出来了,这种可能是存在的,黑暗中是有宝的。

因此,科研也要有“风险投资”,对于这些投资,不要求回报。

要养一批“闲人”,当然这些“闲人”要经过精心挑选,他们要有能力、有追求、有事业心,对从事的科研有兴趣。

对他们,只考核研究过程,只看他们是否在认真做事,让他们无忧无虑地进行研究。至于是否取得了成果,不必强求。

只要大方向正确,只要确信黑暗中有宝,就让他们边研究、边摸索、边思考、边找路。在摸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越是这样,越容易取得成果。

人在精神完全放松状态下,更容易冒出奇思异想。就像考试时,如果精神紧张,反而会思维短路,一片空白。很多理论都是在完全放松的散步中想到的。

总之,如果我们的考核评价标准也重视研究过程,赋予甚至比最终成果还高的价值,谁不愿去尝试呢?谁不愿向“疑难杂症”发起进攻呢?

如果前赴后继,持之以恒,在一波波进攻下,有什么难题不会被攻克呢?有什么“黑暗中的宝”不会被摸到呢?

那么,我国的科研必将取得一个个辉煌成就,必将领先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中国科学报》 (2019-01-21 第8版 博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228-1244304.html

上一篇:物理理论统一之路(五)
下一篇:[转载]牛顿引力理论的困难
收藏 IP: 223.104.190.*| 热度|

3 杨正瓴 范振英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