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Ivar Giaever在他的自传《I am the smartest man I know》一书中专门用一章写了他的1975年的中国之行,其中有这样的描述:
我们与那些在美国受过教育并讲英语的老一辈中国科学家进行过多次讨论,但这些讨论总是通过翻译来进行。每次讨论都很正式,讨论的场所也是那种非常老式的房间,地板上总是备好了几个痰桶。
当年的中国人很喜欢随地吐痰;当你听见身后骑自行车的人在清理喉咙时,你总会提心吊胆,担心遭遇浓痰的袭击。
2018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应邀在所里做了第一场“书香高能讲堂”讲座,与听众分享了我读过的、特别喜欢的三本书,其中就包括Giaever教授的自传。当我讲完,到了回答问题的环节,一位高能所的比我年轻的科研人员站起来,表示反对我把国人随地吐痰的习惯与人文素质联系起来,认为我言重了。另一位资深且在日本工作多年的教授则认为我说的有几分道理,代我回答了那位年轻同事的疑问。
跟大家说实话,这几年我只要人在所里,经常周六早上乘坐公共汽车去八大处公园爬山。等车的时候是最让我不舒服的时候,原因是车站的地面上到处是痰迹,你要小心翼翼才不会踩上。每当这时候我就特别愤怒:那些随地吐痰的人,太讨厌了!
即使在大家一致认为脏乱差的印度街头,我也没见过这么多人吐痰、这么多痰迹。随地吐痰,不是中国特色的话,也差不多了。
为随地吐痰这种坏习惯辩护的人往往拿空气质量太差说事,这是很勉强的。空气污染和雾霾确实会让人的呼吸道系统不舒服,甚至会有清理嗓子的冲动。但是,要不要把痰随口吐到地上,就是个人素质问题了。
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多平时不戴口罩的人都不得不戴上了口罩。如果你这时候上街,包括等公共汽车,你会发现地面上明显比以前干净多了。为什么?一是街道上的人比以前少多了,二是大家都带着口罩随地吐痰不方便了,三是大众的公共卫生意识突然提高了,四是其他原因。你可以多选,答案都对。
新冠疫情给中国和世界上了一课: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离不开健康、卫生的生活环境。这些最细微的地方,恰好精确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达程度。
但愿疫情早点过去,国人摘掉口罩之后,街道和公共汽车站干净依旧。正如Giaever教授在自传中所说的那样,是身上和身边无数细微的琐事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于细微处见精神,对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1-1-24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