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大学自主招生“三国杀”当休矣 精选

已有 5436 次阅读 2012-2-13 09:20 |个人分类:大学问题|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自主招生, 三国杀

      因家有考生的缘由,今年正式体验了一把大学自主招生的味道,较之原来对此的思考有了更多的实践意味。总的感觉是大学自主招生“三国杀”的局面应该休矣!大学自主招生还是应该还原到自主招生制度设置的主旨上来。
      自2001年教育部在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江苏省3所大学试行“自主招生”改革算起,大学自主招生已经走过10多个年头。2012年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大学已经达到80所。自主招生制度设计初衷是给大学一定的招生自主权,由大学按自己的方式选拔那些通过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同时,这项制度设计,也给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以选择权,使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应自己的专业和大学。这项制度背后的主旨是通过给大学与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形成大学与特殊人才互相选择的机制。但近几年的发展却使这项制度越来越走出其制度设计的边界:一是大学和学生没有选择的自主权;二是“小高考”的性质越来越突出;三是综合学科导向的高考性质没有变化。
      影响这项制度效力的最为有影响的事件是“华约”、“北约”和“卓越”集团的成立。2012年,“华约”联盟共7所大学,包括清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人大、浙大、中科大和西安交大。“北约”联盟院校包括北大、北航、北师大、厦大、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大、中山大学、川大、兰州大学、港大等11所大学。“卓越”联盟包括北理工、重庆大学、大连理工、东南大学、哈工大、天津大学、华南理工、西北工大、同济大学9所大学。参与三大联盟的大学占据了拥有自主招生资格大学总数的33.8%。也正是因为这三个联盟的影响力,三个联盟被戏称为中国大学自主招生的“三国杀”。由于三个联盟的考试具有综合学科导向,也被称为“小高考”。同时,由于参加三大联盟自主招生的学生大都是各中学的尖子生,因此“自主招生”也被称为“掐尖战”。
“    三国杀”当休矣,原因在于三大联盟的成立,使各大学自主招生的特色削减,各大学招生“自主权”基本消亡殆尽。同时,联盟也使自主招生“高考”的属性越来越重。为了各联盟成员共享成绩,自主招生考试也没有了特色,基本演化为高考的代名词。第三,由于通过自主招生的学生可以享受在高考中5-60分的降分录取优惠政策,各中学不得不为此进行“阳光选拔”。由于各大学给各中学的“中学推荐名额”只有1-5人,各中学的选拔标准和方式无疑必须是综合学科导向的,即按学生平时成绩和最后的自主招生资格考试成绩为据进行推荐。获得中学推荐参加这些联盟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当然是各中学各科成绩均衡发展的优秀学生。如此一来,大学和学生都没有了选择自主权,自主招生考试变成了赢得“5-60加分”的准高考。大学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初衷被现实残酷的“三国杀”所消灭。
      各大联盟成立的初衷是节约考试成本,避免学生疲于应战的现实。事实上,学生广泛撒网,到处考试的状况可以通过各中学加以限制。只要各中学规定,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报名的学校不超过两所,这一情况立时就会得以改观。事实上,各中学和家长比较认同中学出台“对自主招生报名学校数予以限制”的政策。因为,中学和家长都知道,自主招生5%的通过率,实在不是一个合适的竞技舞台,各考生真正的考试还是高考。2012年,南开、复旦退出“北约”自主招生考试联盟,寻求更适合本校的自主招生方式,即是“三国杀”消亡的前兆。相信“三国杀”最终消失,应是大学自主招生制度恢复其本来面目的机会。“三国杀”消亡后,各大学可以设计自己的自主招生制度。同时各大学可以放低参加自主招生的门槛,取消所谓的“中学推荐名额”,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只有每位学生有机会参与自主招生考试,那些综合成绩排名不好,但有特长的学生才有可能参与到自主招生中来,学生的选择权才能得以实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436-536843.html

上一篇:中国大学章程为何无效力?
下一篇:大学章程应该由谁制定?
收藏 IP: 219.150.142.*| 热度|

12 金小伟 吕喆 罗汉江 周少祥 刘洋 王涛 谢鑫 曹聪 李学宽 zzjtcm nickbobo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