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平
地球科学术语混淆与精确表达— 以“岩心” 和 “岩芯”为例(附易混淆的专业术语列表)
2024-5-7 11:56
阅读:843

编者注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即便是专业人士,也时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这些看似微妙的差别实则蕴含着地质过程本质的不同。本文旨在为地球学爱好者及从业者拨开迷雾,深入浅出地解析那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关键术语,促进对地球历史、结构与动态过程的精准理解。

地质学中的 “岩心” or “岩芯”?在地质学与石油工程领域,"岩心"与"岩芯"这两个术语的使用频繁且密切,以至于即便是专业人士也会对它们的界定感到困惑,然而,一个“心”字之差,不仅折射出语言演化与专业规范的微妙碰撞,还引发了对术语标准化与专业习惯的深刻反思。长久以来,“岩心”与“岩芯”并行于各类文献与实践操作中。尽管两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互换使用,但从严格意义上探讨,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但重要的区别。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通过起源、应用背景及科学定义的视角,为读者厘清"岩心"与"岩芯"之间的界限,以促进更精确的学术交流与研究。

“芯”与“心”的语义辨析:从词汇本身来看,“芯”常用于描述那些中心部分与外围在构成或性质上有所区别的事物,例如“灯芯”与“芯片”,它们的核心部分在材质或功能上与外部显著不同。而“心”则更多地指代物体的中央区域,强调的是位置而非材质上的异质性,如人的心脏,或本文讨论的焦点——岩心,均体现了内部与外部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地质学视角下的术语选择:地质学家在钻探过程中取出的岩石样本,旨在反映地层的连续性和地质结构的完整性,这一过程获取的样本,其内外部岩石特性应是连贯的,因此,“岩心”一词更加贴切地表达了这一实物的本质特征。此外,广泛查阅地质学文献,可以发现“岩心”被普遍采用,这进一步证明了该术语在专业领域的根深蒂固与广泛认同。在正规出版物种,虽然“岩芯”的使用在某些情况下得到了推广和接受,凸显了语言在时间推移和不同语境下自然演化的现象。引用一出版界同行的评论岩心是地质行业的常用词语,但是在语言学和出版界,也会选择使用岩芯,甚至认为岩心是错别字。在实际工作中,与其他和其它的使用情况是类似的。现在岩心被越来越多的接受,地质出版社是接受岩心,但是像科学出版社还是会提出异议,我们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的时候遇到过质疑,但是在地质出版社没有。总之,这只是文字上的表达,实际都是钻探取出来的柱状岩石样品。一般情况下,直接使用岩心就可以”因此,在正式文件、学术论文及地质学教育中,遵循“岩心”这一表述,不仅维护了学术交流的清晰度与效率,也尊重了地质学研究的长期积累与传承。尽管语言和术语在不断进化,但在特定专业领域,保持术语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在岩心与岩芯的讨论中,“岩心”以其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广泛的接受度,成为了表达此类地质样品最恰当的术语。“岩心”与“岩芯”这种差异,表面上看是文字的选择问题,实质上反映了词汇标准化过程中的多维度考量,包括但不限于专业习惯、历史沿革、语言美感及实用价值。但从专业术语的精确性、传统习惯以及地质学界的普遍实践来看,“岩心”无疑是更为合理的选择。它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地质样品的特性,也符合专业术语标准化的原则,即优先考虑领域内的传统与共识。结语:正确使用地质学术语对于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交流性至关重要。在撰写地质学相关的论文、报告时,应参考最新的地质行业标准、专业词典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审定公布,以避免上述及其他潜在的术语误用。

附图:

image.png

image.png

附:地质学容易混淆的术语

标准术语不推荐术语

解释说明

黏土粘土两者经常被交替使用,但实际上“黏土”是地质学中更标准的术语,用来指那些非常细小、具有高塑性的沉积物。但地质学专业中推荐使用“黏土”,特指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细粒沉积物。
砂岩沙岩在地质学中,正确的术语应该是“砂岩”而非“沙岩”。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粒度在0.0625毫米到2毫米之间的颗粒(即砂粒)组成,这些颗粒大多来源于岩石的物理风化。
岩心岩芯"岩心"和"岩芯"在某些文献或口语中可能交替使用“。在地质学中,尽管二者在概念上一致,但从专业规范的角度,推荐使用"岩心"来指代这一地质勘探中获取的岩石样品。减少这一术语的混淆,有助于提高地质学研究与交流的准确性和效率。
碳酸盐岩碳酸盐碳酸盐岩”是正确的地质学术语,指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类型,如石灰岩和白云岩。另外“碳酸岩”是一类特殊的火成岩,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主要成分(超过50%体积)是由碳酸盐岩矿物组成。
叶蜡石叶腊石叶蜡石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实际上两者通常指的是同一矿物,叶蜡石的名称来源于其外观特点,某些样本具有类似树叶的光泽或质感,且质地柔软。
潟湖泻湖“潟”,音(xi),新华字典指“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指那些位于海边咸卤地带的湖泊。不过,习惯上对潟湖称谓的混淆由来已久,甚至有些专业背景的人也弄混了。
二叠纪二迭纪"二叠纪"是更为标准和国际通用的名称,遵循了地质年代命名的规范化原则。而"二迭纪"则是中文里对"Permian "的一种旧译或非标准译名,可能源自对英文原名直观的汉字转换,体现了中文里"重叠"的意象,但由于"二叠"更符合专业术语的标准化要求,故在现代地质文献和交流中,"二叠纪"是更推荐使用的表述。
粘聚力黏聚力

实际上,“粘聚力”和“黏聚力”这两个词虽然在中文里有细微的字形差别,但在专业领域内它们所表示的概念是相同的,都是指同种物质内部相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这种力量使得物质能够聚集成稳定的形态,不论是液体还是固体。这种相互吸引力源自分子间的作用力,例如氢键、范德华力等。在科学文献、工程技术、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有时,为了避免混淆或基于特定标准、教材的采用,可能会倾向于使用其中一个作为标准术语。如前所述,根据一些资料的建议,倾向于统一使用“粘聚力”作为标准表述。总之,在讨论物质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粘附力时,不论使用“粘聚力”还是“黏聚力”,所指的都是相同的物理现象,无需在含义上做区分。

碳质泥岩炭质泥岩

碳指的是化学元素本身,而炭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特别是在经过热处理后的残留物。在科学文献和正式场合,尤其是在描述元素或化合物时,应使用“碳”;而在谈及燃料、吸附材料等具体物质时,则使用“炭”。

夕卡岩矽卡岩矽"字目前在中国大陆基本不再使用,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场合和专业领域中。由于“硅”(gui)是官方推荐的用法,但“矽”(xi)这个字依然保留了一定的使用频率,特别是在以下情况:历史文献与传统命名:在一些历史文献、老的科学资料或传统命名中,如“矽谷”(硅谷)、“矽肺病”等,继续沿用了“矽”字。地区习惯:在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部分受港台文化影响的地方,"矽"字作为“硅”的旧称仍然较为常见。“夕卡岩”和“矽卡岩”实际上是同一个地质学术语,用来描述一类特定类型的岩石。这个术语源于瑞典语,英文通用名称为“skarn”。由于翻译差异,它既可被称为“夕卡岩”,也可被称为“矽卡岩”,两者指的是相同类型的岩石,目前“矽卡岩”在地质学中仍被广泛应用。

容易混淆的地质术语区分

术语定义及应用场景
熔融物质因加热达到其熔点而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常见于岩浆形成。地质学中特指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条件下变为岩浆的状态。
溶融在地质学领域不常用,易与“熔融”混淆。若使用,可能误解为物质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但这不是地质学术语的标准用法。
坳陷地形或地壳大范围的下沉区域,由地质构造运动造成,如盆地形成。地质学专用术语,强调面积较大、成因与构造活动相关的下陷。
凹陷泛指任何表面或地形上的局部凹入或下陷,不局限于地质学,应用范围更广,可以是小规模的地形变化或物体表面特征。
拗陷拗陷强调动作。比如说xx坳陷,拗陷期,目前还没有看到权威的说法或严格的定义。
上覆地质体或岩层垂直方向上位于另一个地质体或岩层之上,强调直接的上下叠置关系。
上伏专业术语,用于描述地质层序中,某一地质层(或岩层)位于另一地质层之上,但不一定直接接触,强调的是相对位置而非直接接触的覆盖。

综合建议:为提升科学交流的精确度与效率,针对易混淆专业术语的问题,科学界需采取综合策略。首先,推动术语标准化,借助专业机构制定清晰定义,建立权威术语库。教育体系内应加强对这些术语的教学与区分,特别是在跨学科课程中。其次,加强期刊审核,确保发表内容术语准确无误,编辑和审稿人扮演关键角色。此外,促进跨学科交流,通过研讨会等形式辨析术语,增进理解。科普工作亦不可忽视,利用多渠道向公众普及正确术语,提升社会整体科学素养。建立反馈机制,鼓励学术社群及公众参与讨论,及时修正术语使用偏差。最后,探索技术辅助方案,如智能校对工具,辅助科研人员精准选用术语。综上所述,多维度努力共同促进科学语言的清晰性与一致性,是当前科学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中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9522-143301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