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obao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obaoxi

博文

从技术到文学

已有 1001 次阅读 2024-3-6 17:16 |个人分类:散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技术和文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是不同范畴的知识。我是从事技术工作的,和文学从未打过交道,在将近八旬之际,怎么会想起写小说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1993年是我的退休年份,虽然退了,但单位仍聘我任顾问,我们的主管部门“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也聘任担任“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专家委员会成员”, 在社会上还担任了十几个学术职务。

 从60岁退休到70岁,我的工作仍然没有脱离专业技术——工程地质遥感工作。但自己想,没当上院士,很难继续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因为院士可以申请项目,有了项目就可继续从事技术工作,没有项目的技术工作,意义不大,都是顾问性质的工作。随着技术工作负荷的减少,我的思想显得有些懒散,于是就想寻找新的工作,就这样,萌生了写小说的念头。

 其实,从小到大,我一直对文学没产生过兴趣,连业余兴趣都谈不上,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文学基本知识的训练,更没有名师的指导。我自己都觉得在耄耋之年想写小说,有些匪夷所思,自不量力。如果是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还可理解,可我已经是将近八旬的老年人了,只能自嘲是自量力。我不理睬文学游戏规则,我行我素……最后,决定试一试,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写不成也就罢了!

 决定写小说,首先的问题是写什么题材的小说。我曾想过几个题材,如退休后的老年生活、勘测队生活、自传体纪实文学等等,都可以写。但细想,写老年题材的小说,文章那么长,老年人没精力看,年轻人不想看,且写退休后老年人生活的大小文章已很多,我不想凑这个热闹;我在勘测队工作生活了约40年,至今仍有深厚的感情,写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些,但想想如今还有谁愿意看这样题材的小说呢?所以也放弃了写勘测生活题材的小说;以个人经历为题材写小说,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写,不过只有名人写的自传体小说,才是畅销书,而平头老百姓写自传性小说,写完后只放在抽屉里而已,出版社会不会给你出版很难说。

  思来想去,最后还是确定写家乡的人和事,毕竟是从小长大的地方,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都很了解,加上对家乡的一片深情,从小土生土长在福州,榕城丰厚的人文积淀、闽都特有的乡土气息、坊巷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融入我的血液,扎根在心髓,镂骨铭心。写作的欲望也更大些。

 写家乡的题材内容很多,还要确定到底写什么题材的小说。开始时,想写人物,福州近代史上人才辈出,以他们的事迹写成小说还是很有意义的,问题是许多名人的事迹都写成小说了,而没写成小说的,写起来难度太大,于是我就放弃了写名人事迹的小说。

后来又想写家乡的变化、写家乡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但离家乡太久了,不熟悉近况,也很难写……想了许久,最后还是确定写与“三坊七巷”有关的小说。三坊七巷是福州明清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闽都文化积淀,并有许多传奇故事,写成小说还是很有意义的。其实这个题材写起来的难度,比写人物、家乡变化都要大,那我为什么偏要写难度这么大的题材呢?我是考虑到三坊七巷有深厚的闽都文化底蕴,具有奇特的文化内涵,名人轶事比比皆是,它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州人的骄傲,是福州的名片。应该用小说形式加以宣传。

  有关介绍三坊七巷的文章,俯拾皆是,有关三坊七巷的著作也不乏其数,但遗憾的是以小说形式介绍三坊七巷的人和事几乎是看不到。我知道的只有一本小说是写三坊七巷的故事,而且还拍了电视剧。想到这情景,就下决心写以三坊七巷为背景的小说,尽管不是从事文学工作的,还是决定试一试。

虽然有写三坊七巷小说的念头,但也只是想想而已,未付诸行动。而真正投入到文学怀抱中并有了实际行动,是缘于2008年5月,我回到家乡福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海峡两岸经济论坛。会议期间,我多次参观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的深厚文化底蕴感动了我,坚定了我写三坊七巷故事的信心。

我终于决定写三坊七巷为背景的历史长篇小说——《三坊七巷风云》。

有一天,利用议间隙,我到了福州市东大路73号东湖大院3号楼,拜访了福建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先生。卢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问渊博,著作甚丰,文笔功底深厚,乃福建省史学翘楚。

  他的办公室非常狭小,一间斗室,也就是20平米左右吧!装修简陋,摆设简单,几个堆满书的书架,屋子里除了书还是书,这也许就是做学问的学者可敬之处卢先生中等个子,不胖不瘦,显得矜持,颇有学者风度。和卢先生见面后,做了自我介绍,开门见山谈了我想以“三坊七巷”为背景小说的想法。那时,什么资料都没收集。

他惊奇地盯着我说:“汝是搞技术工作的,写小说不行,好多非文学专业人员都想写小说,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如想写这种历史小说,不在图书馆里呆一两年是不行的。”卢先生还坦率地劝我别写了。临走前送我一本他的近作——福州名园史影》,还给我介绍了福州地方志专家黄启权和钱币方面的专家叶其伟诉我他们联系电话并说和他们联系上,对我写《三坊七巷风云》帮助

从卢馆长办公室出来后,我如五雷轰顶,垂头丧气,我想我自己真的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但我不甘心,无论如何我要下决心试一试。

《三坊七巷风云》这本书的构思是历史小说,是写清末民初的故事,既要讲故事,又要顾及历史事件,两者如何兼顾,又如何生动地结合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特别是对那时期福州社会的历史事件、社会情况、民情风俗等毫无了解,写起来,更是难上加难。更要命的是我根本豪无写作经验。

 从那天起我开始收集写书的资料。当天我就到福州津泰路书城买了《福州掌故》(福州掌故编写组)《福州民俗文化丛书》一套八本,包括《福州习俗》《福州世家》《福州古厝》《福州俗语》《福州老街》《福州地名》《福州老铺》《福州老行当》。还买了《福建通史》(近代卷,徐晓望、杨彦杰主编)、《钱币收藏》(史树青主编)《求官食禄(翁礼华著)和《中国历代官制》(孔令纪等主编)等书。后来又陆续购买了《三坊七巷》(北北著)《辛亥风云在八闽》(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编)《孙中山与福建》(戴学稷、陈孝华主编)《三坊七巷志》(黄启权主编)《福州神俗》(黄启权主编)《福州联话》(陈钦尧编著)等书。这些书的内容都是写《三坊七巷风云》历史小说必须了解的。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赠送的资料,除卢美松馆长赠送的福州名园史影外,还有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先生赠的一张清朝末年的福州地图 、《名城的记忆》吴亚敏先生赠送的《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王钦敏先生赠送的《榕台关系丛书》上个世纪末福州民俗学者张传兴老先生赠送的《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福州分卷》(张传兴执编)等,这些资料都极为珍贵,有的不但书店里买不到,图书馆里也查不到,这些资料对我写《三坊七巷风云》很有参考价值。

在福州收集资料感觉收获颇丰,自此我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收集资料之路。回到北京后,我也毫不松懈,经常逛旧书摊,到书市买处理品有一次逛地坛书市,没想到竟然收获一些寻找已久的书籍,颇为惊喜。如《中国传世名画(五卷)》《明清家具鉴藏(四卷)》《美石印章品鉴与收藏》《寿山石品鉴与收藏》瓷器品鉴与收藏》《青铜器品鉴与收藏》等。这些书总价为1250元,结果打二折买的,只用了250元。

在约两年的资料收集过程中,我收集书籍、复印材料、网上下载材料、摘抄的资料等共计100多本(件);通过书信、电话、E-mail来往或直接拜访请教过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近代史专家、古钱币专家、古服饰专家(清末民初)、古建筑专家、福州民居建筑专家、三坊七巷文化专家等多人;亲自到馆查阅或在网上查阅过的图书馆有十几个;还参观了一些博物馆或者民居,如到三坊七巷街区参观古民居,到北京服装学院参观清末民初服饰展览等等,拍了大量照片。仅三坊七巷街区就去了10余次。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边收集,边浏览,对资料进行细读、消化、归类,编制了资料卡片,为正式写书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坊七巷风云》这本书,从收集资料到出版用了七年时间其中收集资料和准备工作用两年,写书用了三年,出版用了两年。

写作过程中,我拜访过福州已故著名民俗学家方炳桂先生,请教了许多问题。他家住在南门兜西侧的斗西路一带,那一带居民区房子杂乱无章七弯八拐,很不好找,那天我整整找了半个小时才找到他住处。他的住房是个破旧逼仄房间,房间内摆了许多福州文物的复制品。

方先生对我你还应该请作家看看,让他们提一下意见”,还介绍我找作家黄安榕,并给我她的电话。黄安榕福州原作协主席,是国家一级作家,左联烈士蒲风的遗孤她在福州很有名气,能让她审读,我当然很高兴。

我和黄安榕作家联系后,就到她的家,他家是住在乌山路69号的一个楼里,是现代化的楼房,很好找。我们见面后,我就把《三坊七巷风云》书初稿给她。黄安榕作家,为人热情,平易近人,没有一点作家的架子,没过多久,20129月,她就把审读意见写出来,她用钢笔工工整整写了四张纸。后来她参加了《三坊七巷风云》一书的首发式会议,在会上她非常认真地念了她写的阅后感。她对《三坊七巷风云》一书,给以高度评价,对我是个鼓励,也是鞭策。她的四张手写阅后感,我至今仍保留着。她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伯乐之一。

在写作过程中,许多困难,让人骑虎难下。最大的困难是对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的福州历史知之甚少。我也曾经几度动摇过写作的信心,好在困难最终一一克服,还是坚持下来了也许是对家乡、对三坊七巷,有太深的感情吧! 

《三坊七巷风云》一书终于出版了,著名老作家谢冕先生为《三坊七巷风云》写了序,给我很大的鼓励。他看完出版样稿后,我到他家听取他的意见。谢先生他非常热情,既肯定了该书的内容,也指出不足之处,让我收获匪浅。谢冕先生是我最早的伯乐之一。

image.png

福州耕读书院承办了《三坊七巷风云》一书的首发仪式,深表感谢。耕读书院的陈章汉院长和杨际岚副院长为《三坊七巷风云》的宣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两位著名作家主持了首发式,同时对图书也给以高度评价。在首发式会议上,除黄安榕作家外,卢美松、方炳桂、黄启权等专家、学者也从不同方面给以肯定,这些鼓励和肯定,让我感到欣慰。黄启权先生在首发式会上发言,对《三坊七巷风云》予以高度评价,我保留了他发言的电子文档底稿。

c.jpg

我深知自己的文学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于是在提高文学水平和修养方面下了大工夫阅读了大量文学著作以及文学刊物。在阅读文学著作过程中,凡是不懂的一些成语、典故、字义等,都用签字笔标出,然后查字典或在百度里查询。遇到好的词句我就摘抄下来,或记在笔记本中或存在电脑里。经过两三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文学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三坊七巷风云》出版后,我的写作激情不减,还在《福州晚报》《闽西日报》《科技日报》《人民铁道报》等发表过散文、科普、评论和纪实文章等等。又出版了自传体纪实文学作品集《难忘那些岁月》(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年)。我的个人自传《野孩子》一书也即将由海风出版社出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7140-1424313.html

上一篇:斗蟋蟀
下一篇:入住养老院
收藏 IP: 36.112.29.*| 热度|

2 郑永军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