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新途径

已有 4430 次阅读 2020-5-4 07:14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狂犬275046, 狂犬5698

犬病预防和治疗的新途径 

NATURE杂志今年2月11日发表的论文,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具有针对狂犬病毒糖蛋白中和活性的高效、广谱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RVC20为预防和治疗狂犬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狂犬病每年在全球仍造成约6万人死亡,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主要影响到特别缺乏医疗保障的贫困人群。自130多年前法国的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研制出第一种狂犬病疫苗以来,狂犬病的预防措施已显著进步这些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与纯化的人或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然而,这些免疫球蛋白价格昂贵,在发展中国家不易获得。

巴斯德研究所结构病毒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与病毒和免疫研究室以及丽沙病毒流行病学和神经病理学实验室合作,已开发出一种源化单克隆抗体RVC20,它在与狂犬病糖蛋白相互作用中具有高效和广的中和作用。这一进展为预防和治疗狂犬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脑炎,其病原是一种丽沙病毒(lyssavirus ),主要通过陆食肉动物(主要是家犬)的咬伤或抓伤传播。

通过适当的暴露后预防(PEP),包括疫苗的主动免疫和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可以100%预防临床症状的出现和死亡。

当前,每年有1,500万至2,900万暴露于狂犬病的患者需要进行暴露后预防(PEP由于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世卫组织(WHO)已于2018年更新了PEP的具体条款。

巴斯德研究所结构病毒学研究室的负责人Felix Rey解释说尽管今天有与狂犬病作斗争预防手段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和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推荐的治疗用生物制剂或者供应不足,或者在现场无法及时获得。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RVC20:理解狂犬病的关键工具

狂犬病毒表面只有一种糖蛋白(称为G)。这种蛋白质决定病毒能否进入人体细胞,因此是中和抗体的唯一目标。

尽管狂犬病毒表面糖蛋白具有医学上的重要性,但其结构数据尚不清楚。

巴斯德研究所丽沙病毒流行病学和神经病理学研究室的负责人Herve Bourhy博士解释说:“我们在这里报告了一种具有高效和广谱的中和作用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结构,该单克隆抗体被命名为RVC20,它能识别和结合G蛋白上的特定片段(domain)并形成合体

研究人员描述了RVC20抗体其靶区形成的复合体的晶体结构该靶区是狂犬病毒糖蛋白的主要抗原位点之一。该晶体结构表明,RVC20利用了狂犬病毒糖蛋白的高度保守特征,使其自身能与范围广泛的狂犬病毒毒株都发生反应。

Herve Bourhy说我们进一步证明RVC20单克隆抗体阻断病毒和细胞之间的膜融合。因此,这种抗体可以阻止病毒进入细胞以及进一步在受感染的宿主体内传播。

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的新前景

Felix Rey说:“我们的研究还揭示狂犬病毒粒子表面的一个主要受攻击的位点这可用于解释RVC20抗体高效中和狂犬病毒的机制

这项研究提供的新知识不仅可以用于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预防,而且还可以在未来病毒已经进入神经系统的情况下用于狂犬病的治疗而目前狂犬病仍然还是不治之症。

Felix Rey总结说:“这些研究背后的想法是能够提供一种实际暴露后预防PEP的替代品,以预防狂犬病。

这项研究的结果是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技术资源和研究中心的两个平台的合作而得以实现的:结晶学平台分子生物物理学平台


参考文献

Jan Hellert,..., Hervé Bourhy, Félix A. Rey.  Structure of the prefusion-locking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RVC20 bound to the rabies virus glycoprote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  DOI: 10.1038/s41467-020-14398-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4398-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231489.html

上一篇:狂犬病的传播方式
下一篇: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细胞免疫反应:系统综述
收藏 IP: 76.8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