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s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shengming

博文

联袂!《科学》同时发表上海科大两项成果 精选

已有 9447 次阅读 2020-4-24 14:19 |个人分类:小柯生命|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北京时间2020年4月24日凌晨,《科学》同时在线发表了以上海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饶子和院士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发表题为“Structures of cell wall arabinosyltransferases with the anti-tuberculosis drug ethambutol”的研究论文。


1.jpg


该项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解析了分枝杆菌关键的阿拉伯糖基转移酶复合体EmbA-EmbB和EmbC-EmbC的“药靶-药物”三维结构,首次揭示了一线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作用于该靶点的精确分子机制,为解决结核病耐药问题、研发新型抗结核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

 

饶子和院士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针对结核病重要靶点的研究及新药开发。


此前,曾先后解析了临床药物Q203靶点——呼吸链超级复合体CIII2CIV2SOD2结构(2018年《Science》),临床药物SQ109靶点——MmpL3的多个“靶点-药物”复合物结构(2019年《Cell》)。

 

今年,研究团队再获重大突破,解析了一线药物乙胺丁醇靶点——EmbA-EmbB和EmbC-EmbC两种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乙胺丁醇作用于靶点的精确分子机制。


该项成果的取得历经6年漫长的时光,研究团队不畏艰难,相继克服了蛋白样品不表达、晶体衍射分辨率差、相位解析困难、底物难以合成、活性检测体系缺失等诸多难题,最终利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和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成功解析了EmbA-EmbB,EmbC-EmbC分别与底物(Ara2,DPA)和药物乙胺丁醇(EMB)复合物的结构,破解了困扰研究人员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抗结核药物机制难题。

2.jpg 

图注:(A)结核分枝杆菌(Mtb)和耻垢分枝杆菌(Msm)EmbA-EmbB-AcpM2和EmbC2-AcpM2与底物(Ara2,DPA)和药物(EMB)复合物结构;(B)以Mtb EmbB为代表展示Emb蛋白结构特征;(C)Emb蛋白拓扑结构示意图

 

结构研究表明,EmbA和EmbB以异源二体形式,而EmbC则以同源二体形式发挥生理功能。


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是,参与细胞壁MA合成的AcpM蛋白结合于每个Emb蛋白的胞内侧,分别形成EmbA-EmbB-AcpM2和EmbC2-AcpM2复合体。


每个Emb蛋白结构均可划分为一个15次跨膜结构域和两个含有jelly-roll折叠形式的胞外结构域,活性口袋则位于跨膜结构域和胞外结构域之间。


研究分析了阿拉伯糖供体(DPA)和二糖(Ara2)在活性位点的精确结合方式。

 

进一步研究发现,乙胺丁醇同样结合于EmbB和EmbC的活性口袋,其结合位点分别占据了催化氨基酸Asp两侧的底物结合位置(D-site 和A0-site),从而同时阻断了阿拉伯糖供体和受体的结合,最终抑制了细胞壁AG和LAM的合成。


通过分析乙胺丁醇临床耐药突变位点,团队成员发现大部分位点均位于EmbB和EmbC的药物结合位置附近。


相关位点氨基酸的突变可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乙胺丁醇的结合。


因此,对于解决耐药性问题,需要在新药设计时考虑到避免这些位点的空间影响。


以上研究成果将为乙胺丁醇的优化和靶向Emb蛋白的新药开发奠定坚实的结构理论基础。

 3.jpg

图注:(A)乙胺丁醇在靶点蛋白活性位点的结合方式;(B)乙胺丁醇结合位点的相互作用示意图;(C)结构叠合显示乙胺丁醇占据底物阿拉伯糖的结合位点(D-site和A0-site);(D)结构叠合显示乙胺丁醇占据供体DPA的阿拉伯糖结合位点(D-site);(E)对应于(D)的局部放大图

 

上科大访问学者、南开大学张璐博士,上科大2014级博士研究生赵耀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清华大学教授兼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教授饶子和院士、英国伯明翰大学Gurdyal S. Besra教授、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俊、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课题组长兼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王权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上科大是第一完成单位。

文章链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22/science.aba9102

 

另一篇论文是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在肥胖症药物靶点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首次解析人源黑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4 Receptor,MC4R)与环形多肽配体SHU9119复合物2.8埃分辨率的晶体结构。


论文题为“Determination of the Melanocortin-4 Receptor Structure Identifies Ca2+ as a Cofactor for Ligand Binding”。


上海科技大学Stevens课题组博士研究生于静为文章的第一作者,iHuman研究所创始所长Raymond C. Stevens和密歇根大学Roger D. Con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科技大学是第一完成单位。

4.jpg


黑皮质素受体4(MC4R)主要在下丘脑中表达,参与控制食物摄取,能量消耗,体重维持等。


实验和临床证据也表明,MC4R是肥胖症治疗的重要靶点。但针对MC4R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及药物研发一直充满挑战。


研究团队发现钙离子(Ca2+)结合在MC4R正构结合口袋中,同时与受体及候选药物形成相互作用,这也是首次观察到功能性Ca2+与GPCR的结合模式。


同时,他们发现Ca2+有助于稳定受体-候选药物复合物,并使内源性激动剂α-黑素细胞刺激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 α-MSH)的亲和力和效力分别提高了37倍和600倍,但Ca2+对内源性拮抗剂刺鼠相关蛋白(Agouti related protein, AgRP)却无类似的作用效果。


“MC4R 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蛋白分子,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故事。MC4R-SHU9119-Ca2+复合结构让我们第一次揭下了MC4R的神秘面纱。”于静说,“将对活化状态的结构、MC4R与G蛋白、与其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同源/异源二聚体形成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PI/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赵素文认为,MC4R的结构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黑皮质素信号机制的理解,有助于针对这一受体设计抗肥胖症药物,对于有肥胖症遗传倾向的人而言这些信息尤其重要。

 5.jpg

肥胖症药物靶点——人源黑皮质素受体4(本图由Yekaterina Kadyshevskaya设计绘制)


6.jpg
图中依次为文章作者:Raymond C. Stevens,于静,赵素文。 

文章链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89/42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3233-1229923.html

上一篇:《自然》重磅:让疟原虫“杀死”疟疾的新疫苗要来了!
下一篇:“换个角度想”带来艾滋病病毒研究新突破
收藏 IP: 120.243.153.*| 热度|

3 黄永义 王启云 罗春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