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mi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nmingduan 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博文

关于“习非成是”的一点体验

已有 1281 次阅读 2023-12-1 11:36 |个人分类: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些古诗古文中,个别字的读音或者写法,跟我们小时候不一这样。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我们小时候老师强调读xia,现在读作xie;“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中的“斯”,现在教材上印作“是”,等等。这还是大家闹得厉害的。其实还有一些更多不大引人注意的变化,比如小时候,老师说“叶公好龙”这个成语中,“叶“读作“se(或者she,我们方言分不清)”;“呆板”中“呆”字要读做"ai哎"。

怎么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呢?最近自媒体上有一种解释,叫“习非成是”。比如字的读音改变的情形,一个字读错的人太多了,大家习惯吧错误读音视为正确读音,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xie)”,以至于最后有权威部门出来背书,将“错误”的读音定为正确读音(或者之一)。

音韵上的问题,不大懂。我谈一点别的方面的感受。

中国传统戏曲中,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主要是男演员上台表演,哪怕你表演的角色是个女性。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一个有点别扭的情况——“男旦”出现了。大多数男性一旦成年,其发音与女性在音色上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戏曲表演上,为了模拟女性发声,还必须捏着嗓子说话。这种不正常的说话和歌唱方式,一开始肯定是会有人听着不舒服的。但是这种表演,时间长了,观众和听众慢慢接受了,习惯了,反倒会觉得是一种美。比如民国时期出现了所谓的京剧四大名旦,就是这种“习惯”的结果,这大概是一种审美上的异化!我必须申明,这里的“异化”不要作为一个贬义词来看待,我个人经常听一些梅兰芳、程砚秋的唱腔片段,我也觉得美。

早上吃饭,食堂的饭碗里面,印有“石鼓文”的图案。石鼓文在今天当然是作为一种书法艺术看待。与之类似的文字形式,还有金文、魏碑等。金文、石鼓文、魏碑等,都是使用利器在坚固材料上刻写(而并非书写)的文字,比如金文是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石鼓文和魏碑,是刻写在石头上的文字。在坚硬材质上刻写文字,肯定没有今天用毛笔或者硬笔在纸张上写字这么容易。受制于坚硬材质的特性,也受制于雕刻工具,这些刻写文字在字形、笔画等方面表现出一些明显不同于后世毛笔书写的特征。但是,后世的书法教育和传习,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即人们设法利用毛笔书写出金文、魏碑等刻写文字的效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追求呢?算不算别扭呢?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别扭。但是在多数书法教学领域的人来说,他们给学生传递的信息是,这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他们认为刻写文字有其特殊的美,即所谓的“金石气”。今天我们用毛笔重现这种美,更是一种创造和重现美的方式。

男旦的唱腔,用毛笔写出金文、魏碑的感觉,这些追求被视为对美的追求,这算不算“习非成是”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6370-1412004.html

上一篇:两点感触1
下一篇:人生到处知何似?
收藏 IP: 223.85.148.*| 热度|

9 宁利中 郑永军 刘进平 尤明庆 汪运山 王成玉 孙颉 周忠浩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