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含明
七月半杂感
2021-8-23 11:16
阅读:1217

昨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很多地方会在这一天祭祀亡灵。

小时候在农村,我们把这个叫“七月半”。但是祭奠的工作却不一定在十五这一天,各家有各家的日子。我们家,应该说至少我爸爸兄弟几个人的小家庭,是在七月十一那天开始烧纸、祭奠,然后每天、每顿都供饭。到十四的晚上再烧一次纸。这个祭奠就算完成了。部分家庭会每天晚上都烧纸。在自己家里神龛前烧;如果有无儿无女的旁支亲人,以及娘家的亲人,需要在门外烧。烧的当然是农村用竹子为原料生产的黄纸,好一点的会做一些镂空的处理做成花纹图样,一般就是裁成方形的纸而已。

有一些民俗学者说中国人的传统是事死如事生,这个说法差不多。“七月半”这几天,每天都会想办法弄好吃的,供饭。这一方面看,真的是过“节”呢。此外,还有一种专门的食品。即用桐子叶包上半发酵的米粉,做成三角形的样子,然后蒸熟,叫作“桐子叶粑粑”。口感像市面上卖的发糕,但是通常没有那么泡(酥软);有的年份家里舍不得大米,就会参很多玉米面,那就更不泡了。个别年份没有找到合适的桐子树叶子,可能会用玉米叶子代替。我不知道桐子叶粑粑的寓意是什么,但是它现在对于我来说已经符号化了,一看到他,就想到小时候的七月半、祭祀亡灵。

七月半是很庄重的一个祭祀的事项,甚至于比清明节还要庄重正式。因为清明节一般来说是我老家农忙的时候,通常年份恰好赶上收小麦、插秧和栽玉米中的一项。这几项农活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农忙时节谁还顾得上死去的人呢?七月半则不一样,恰好通常在收玉米和收水稻之前的一小段相对农闲的时候。所以我们那里的农村人会很庄重地过这个“节”。

与别的节日不同,这个节是很是私人化的,虽然每家都会过,但是相关的仪式都是自己家里人悄悄地进行。我想这与它的主题是有关的。我们是小孩子,只记得吃的内容和烧纸、磕头的仪式。但是对于那些年龄大的人,可能完全是不同的感受。因为这个仪式,会让他们想到身边那些曾经熟悉但是已经去到另一个世界的亲人。从相关仪式的叫法上也看得出来,我们把十一的开始祭奠叫“请老人”,十四的结束祭奠叫“送老人”。每天三顿饭前先在饭桌前念念有词,念那些老人的身份,叫他们来吃饭。过了一会儿,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才开始吃饭。所以这个所谓的节,感觉是招待那些在另一个世界的人。所以要做好吃的,就像家里很久不来的客人或者亲人回家了。这个气氛带给小孩子的不是恐惧,而是好奇和欢乐。我们会好奇那些死去的人,他们过去是什么样子,让后人们如此怀念?家里的大人也就借这个机会给孩子们讲前辈们的故事,讲他们的性情。年复一年地,家族的记忆就这样串联起来、传承下来。

高中的时候看港台的电影,第一次知道这个日子在部分地方被叫做“鬼节”。觉得难以理解。因为它与“鬼”所衍生的恐怖气氛完全不相符。

记得去年暑假的某一天,我早上去菜市场买菜,遇到有桐子叶粑粑卖。就顺道买了几个。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吃过这个东西了。吃着它就想起小时候无忧无虑地过节的景象。但是孩子会觉得,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吃的啊?我想给他讲一讲那些过去的故事,但是讲什么呢?我要跟他说说我的爷爷、孩子的曾祖的故事吗?他还太小,根本不感兴趣。

今年的七月半,我因为论文的事情没有回家。昨天回去的稍早一点,恰好赶上很多人在马路牙子上烧纸。原来这个西北的地方,城市里面的气氛还如此浓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段含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6370-130101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