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燕
正常和不正常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2019-7-29 18:32
阅读:2319
标签:正常, 失常, 标准, 能力, 心智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正常,判断者通常都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直觉来判断,然而其判断依据也隐含有时代、价值观、成长环境、主观好恶等诸多因素,所以每个人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

心理学家戴维·罗森汉曾经导演了一场恶作剧般的实验,他邀请了七位同事,让大家分头前往精神病院,假装自己有幻听的症状。然而,医生的诊断结果是:他们都患有精神分裂症,必须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这些心理学家们开始了计划的第二步,即说服医护人员自己已经恢复了理智。可是这一步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即使表现得跟正常人一样,每个人还是差不多花了3周时间才被批准出院。因为当他们被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后,正常的表现也被解读成了患病的依据。

这项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是否正常是由某个人主观来决定,哪怕他是精神病医生、是专家,也不见得靠谱。

不同的医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不正常的诊断都会有这么大的偏差,更不用说一般人眼里的正常标准了。那么,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常呢?

正常和不正常之间是逐渐过渡的,就像白天和黑夜之间一样。如果我们以正常为目标,追求正常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时每刻发生的事,都会影响我们对正常的定义。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副教授乔丹·斯莫勒认为,正常既不代表理想状态,也不代表平均水平,甚至不能绝对地跟身心健康画等号。正常跟人类进化的目标息息相关,在当代社会,正常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利用心智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其中包括远离伤害的本能、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建立持久人际关系的能力、挑选配偶、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能力等等。

不同的社会环境面临不同的实际问题,所以不能单单从行为本身来定义正常。只要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是在正面解决社会生活的问题,那就是正常的。如果一个人的某项能力出了问题,没法处理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偏离了正常。当然,衡量这些能力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参考值,因为人的状态是有波动性的。

例如,一个人碰见极度伤心的事,连续几天泪流满面、茶饭不思,虽然症状跟忧郁症很像,但也不能断定这个人是得了忧郁症。正常的人过上几天自己就会恢复过来,继续原本的生活。如果长时间调整不过来,对个人或者社会生活造成了影响,那就是失常了,必须要引起重视。

总之,正常和不正常之间不存在一条清晰的界限,人们对正常的定义一直在变化,正常代表着利用心智去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处理不了某些问题,也不要急着认定自己不正常。因为正常的另一面并不代表不正常,只是经常会为一些小问题所困扰,比如情绪低落或者记性不好。

所以,不要轻易仅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去判断某个人是否正常。即使当某个人站在正常的另一面时,也不要轻易下结论,此刻最重要的也许是“良言一句三冬暖”。


微信版链接请点击彩虹桃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石晓燕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1397-119162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