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
学术公众号,从大而广到小而专
2018-6-9 22:19
阅读:6101
标签:公众号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中国学术传播途径又多了一条路,面对这一新鲜事物,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纷纷加入到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潮流中。在笔者的观察中,学术类公众号也日益成为科研工作者订阅的重要媒介。

    在笔者的微信订阅号中,学术类的公众号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由公司运营的,比如


“科研圈”(微信号:keyanquan),作为“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的运行公众号,一般推送顶级期刊的摘要、前沿研究成果、精彩讲座与会议报告等;

“锐创动力”(微信号:ruichuangdongli),主要在于分享各类的科研项目信息,解读科研申报环节的原则和要求等;

“募格学术”(微信号:mugexueshu),主要提供科研工作者关心的学术和生活相关资讯;

“知社学术圈”(微信号:zhishexueshuquan),主要分享学术信息、整合学术资源,发布招聘信息。


    第二类是个人运营的,比如


“中外学术情报”(微信号:Academic_Information),综合性学术性平台,每日推送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动态,还有学习机会和招聘事宜;

“环境科学SCI”(微信号:huanjingkexue233),推送环境科学类SCI期刊,当然也包括潜在的期刊资源。


    第三类是组织运营的,比如


“IWA国际水协会”(微信号:Academic_Information),分享水研究方面的成果、学者和会议信息;

“中国光催化”(微信号:gh_c74ecb87545d),分享光催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学者和会议信息。


    学术公众号的运营已经呈现多主体运营的模式,满足了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关心的议题,然而,学术性依然不足,还远不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笔者认为,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个人运营公众号应该成为学术交流的一个主体,而且学术类公众号应该由大而广向小而专发展。更多的关注一个小领域的研究,类似于水学会和光催化协会的专,但又没有公司、协会公众号涉及的主题广泛,也许关注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但是更有利于将学术交流做的精致,利于各个细分学科的发展。笔者不才,最近也主导了一个个人运营的公众号,如下


“天然有机质研究情报”(微信号:NOMResearch),公众号旨在介绍天然有机质研究相关的经典文献、热点方向和最新资料,助推天然有机质化学特征和环境行为研究和发展天然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学科。


    小而专的个人公众号,对于各个子级学科发展是有利的,当小而专的个人公众号发展起来后,就是学术公众号“百花齐放”时代的来临。或许,公众号应该保持一定的科普性,但是小而专的公众号难道就不能用科普的方式传达学术的内容吗?我想,发展小而专的公众号,需要同行们除了搞好自己的学术研究外,愿意为子级学科的发展和学术成果的传播做一些工作,将研究所得所想传播给公众,让学术研究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而是大家都关心的“家常便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何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0187-111820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上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