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锦华
改写物理学历史的杨振宁的传奇人生
2025-10-19 12:55
阅读:1948

 

 

改写物理学历史的杨振宁的传奇人生

 

20251018日北京传来消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3岁。消息传出后,无数人在缅怀这位物理学巨匠,清华大学下半旗致哀,国际物理学会发来唁电。这位与牛顿、爱因斯坦并列的理论物理学大师,被世界顶级期刊《自然》评价为“千年二十大物理学家”之一的科学巨匠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其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杨振宁四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识字,不到一年就认识了3000多字。父亲评价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在学问上有所成就。

杨振宁16岁考入西南联大,22岁硕士毕业,23岁以公派出国身份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二人以“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其相关论文发表到获得诺贝尔奖仅仅13个月,而诺贝尔奖一般平均等待时间是20年,因此这个得奖速度在诺贝尔奖颁发史上算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在物理学界让他享誉一生的还是他与米尔斯共同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个理论直接影响了后来7个诺贝尔奖的诞生,以至于几十个诺贝尔奖都与他的这个理论有关。有人评价说,这个理论可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并驾齐驱。

杨振宁的人生选择有其独特的一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振宁选择留在美国是因为国内当时还没有他所需要的物理实验条件。1971年杨振宁回国是因为探望病重的父亲。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他就成为第一个冒着风险回国访问的美籍华人知名学者。那次回国,杨振宁做了几件令人称道的事:回国后在上海刚下飞机的杨振宁顾不上旅途疲劳就立即赶往华山医院看望重病在床的父亲,……;第二天他就专程赶往北京探望老友邓稼先,他们彻夜长谈,杨振宁详细介绍了美国最新的核物理研究进展,随后他又会见了十几位物理学界的科学家,但凡是与他见面的人都颇有受益;这次回国,杨振宁还第一次见到了岳父杜聿明;最后,杨振宁还走访了清华、北大和中国科学院,鼓励年轻学者做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十几所大学作巡回演讲,讲述他看到的新中国,影响了一大批美国人和华侨对中国的看法,他还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为中国主权发声,这些努力在那个特殊年代为中美关系的破冰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创办高等研究院,为此他把自己在美国长岛占地3英亩的别墅捐了出去,个人积蓄也全部捐出,后来国家每年给他的100万人民币津贴大部分也用于支持该中心的运转。他利用自己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帮助清华大学引进了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等顶尖科学家。

2017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了中国国籍,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个选择让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从清华园出发,又回到了清华园,他说,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

2004年,杨振宁与翁帆相差54岁的婚姻曾让许多人不理解,说三道四的都有。但是在这段20多年的婚姻中二人始终相濡以沫。杨振宁说,“我知道外界对我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我的态度是,不去管它了。”翁帆说,“这些年我陪他走过了人生最后的旅程,我不后悔。”

今天,我们或许应该跳出曾经的争议,看看杨振宁给我们留下的真正的遗产。在物理学领域,“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影响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研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现已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学者。杨振宁等科学家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报效祖国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钱学森在戈壁滩上造出了导弹,改变了中国的国防,邓稼先在罗布泊引爆了原子弹,改变了中国的国力,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写下了“规范场论”,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三条不同的路均指向同一方向,都是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挺起了脊梁!

 

 

(本文根据百度视频“杨振宁逝世:那个改写物理学历史的百岁老人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整理改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崔锦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9947-1506528.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