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冰
刘瑞祥:我看学习和学习负担
2019-4-30 23:34
阅读:3267
标签:教育, 学习

(手机发文不易,可能一时发不全,会有修改)

  这是针对欧拉数学荟公共号上一篇文章写的。
  科学网上多数是教育者,我有些观点想说说。
  首先,科学网上大概没人会否认学习的重要性吧,所以我把“学习很重要”列为一条公理。其次,大家不得不承认,对很多人来说,学习很艰苦,特别是学习(受系统教育的那种学习)时间还很长,所以,我把“多数人认为学习艰苦”列为第二条公理。
  这两条公理放在一起,就能够得到一个结论——对多数人来说,学习需要被逼着。就算是陶哲轩这样的人物,这已经可以说是学术界极成功的了,大学时也曾经放松过自己——打游戏去了。再比如霍金,如果不是残疾了,是否能够做出后来的成就还不一定,因为他精力太旺盛,太喜欢玩。这些例子不是我的杜撰吧。他们都这样,何况别人。

  有人说,应该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如果孩子确实不爱学习,应该发掘孩子们别的特长,不能逼孩子们。这话太对了,但是也太没意义了。事实上,多数人恐怕没什么可以称为天生特长的东西,肖邦那样在儿时就能写交响乐的人极为罕见。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逼着孩子们学那些他们不感兴趣反而感觉困难的课本知识?不仅是因为要考高分。作为普通教育的课本知识,“普通教育”四个字就足以说明其价值——这是一般人都需要的知识。比如,多数人不需要会写交响乐,所以这个知识不会成为普通教育的内容,多数人不需要会唱京剧,所以京剧进课堂必然不会长远。但是,每个人需要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初步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你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所以才有语文数学物理等等学科。这些内容显然不如电子游戏有趣。天性,呵呵,如果什么事情都由着天性,那还要老师和学校干什么?教育从来就不可能一切由着天性,而只能利用天性中有利于教育的部分,改变其中不利于天性的部分。而且我们知道,从原则上来说,每个人的天性、特长都不一样,但是国家的教育目标不可能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教学内容、方法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种。所以根据每个人的天性进行教育事实上也是做不到的。

  即便真的有孩子在某项才艺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实也往往离不开所谓的“逼”——当然我这里不是说所有凭才艺吃饭的人。比如大家知道郎朗吧,他练琴练得多辛苦。现在我们看他成功了,可以说钢琴是他的特长了,但是在他没有取得看得到的成功以前呢?我相信他练琴吃的苦,并不比别的孩子们在教室里做数学题吃的苦少。那么,让郎朗练琴,算是从他的天性出发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8899-117645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