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
英国青椒学习如何做好科研脱口秀? 精选
2021-3-26 09:41
阅读:4080

每天埋头于实验室的我,后知后觉地发现,脱口秀在国内这么火了?

惭愧地说,关注脱口秀还是因为李雪琴,因为她太好笑了!


听着段子,忽然冒出个想法,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是不是也可以接受一些培训,把脱口秀的技巧用到presentation里呢?

和身边朋友交流之后,大多数人觉得可行,可是仍然有人持反对意见,“别把科学家和网红相提并论,跟网红学,你在开玩笑吗?”

1. 每个行业都有做到极致的人,他们都值得我们学习

自从网红们开始快速走红,网上开始有这样的声音,“他们凭什么?脸吗?”。

不可否认,网红有靠脸的,但是任何一个行业,想要成为top,都要付出努力。

接受高等教育不应该让我们产生高人一等的错觉,在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之后,反而更应该谦逊,多去看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什么,而不是我比别人强在哪里。

就好比总有人吐槽颜宁发文章是因为蛋白质结构解析这个领域好发文章。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做蛋白质结构的也不是都能发CNS,至少在这个领域,颜宁做到了top,而我在自己的研究方向来世界中游都算不上。。。

承认别人的“强”没那么难,至少,薇娅和李佳琦“拼命”式的努力我做不到;同样,李雪琴的舞台掌控能力我也做不到。

那么,学学又如何?

2. 英国大学给学术演讲者提供脱口秀培训

其实,向脱口秀学习演讲技巧这个主意已经不新鲜了。

英语里把脱口秀这种一个人在台上表演的喜剧,更多地叫做“Stand-up Comedy”,广东话里的“栋笃笑”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无论是研究生,还是青椒或者“老椒”,一个人站在台上介绍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都不在少数,没有人是天生的表演者,很多人都在苦恼怎么能够讲得更好。

很多课题组都有组会,既是交流,也是学生做学术演讲训练的一个机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导师都只是从学术角度进行点评,我们普遍缺少演讲技巧方面的训练。

根据百度百科,脱口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格兰,后来在美国发扬光大。

英国可以说是脱口秀的故乡,因此英国大学比较早就开始关注如何把脱口秀的技巧应用到presentation里。

看几个例子:

  • 南安普顿大学:由专业演员和导演主讲,从最基础的调整演讲音量开始,介绍脱口秀技巧,每位参与者最后做几分钟的表演,接受专业评判;

  • 格林威治大学:由一位教育学院的高级讲师向师生提供脱口秀演讲技巧培训;

  • 杜伦大学:“在科学交流中使用脱口秀技巧”的系列培训,12个人的小班教学,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做至少10次演讲练习,最终目的是能够以更有趣易懂的方式向非专业听众解释你做的研究。


英国大学大多数都是综合性大学,很多学校的艺术学院都开设脱口秀课程,在这里,你有可能成为脱口秀硕士,甚至博士。2013年萨里大学艺术学院的一位博士生提交了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对脱口秀的表演进行分析,并试图从喜剧理论的角度得出一些结果(说实话,我没看懂他的论文)。

因为有这些基础,对于英国大学来说,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脱口秀的培训并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可以很方便地做到,所以除了上面的例子,其他大学,比如萨塞克斯大学、拉夫堡大学等等,都办过类似的培训。

3. 我们能跟脱口秀学习什么?

1)演讲台上轻松自然的状态

我们第一次演讲的状态大概能够达到业余脱口秀演员表演水平的十分之一,因为即使是业余演员,上台之前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演练。

我以前也会给自己的学术报告准备讲稿,尤其是需要用英语讲的时候,然后一遍一遍地背诵。但是,背不到十遍就烦了,因为真的很无聊啊!

2)怎么让演讲内容不无聊

学术报告的听众和相声听众不一样,他们到现场的时候可能就不是特别放松的状态,而听众越放松,越容易和演讲人/报告人沟通,这样才能最大化地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

要把听众从一个很严肃的状态带出来,我们需要学习一点点幽默。可是幽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有的时候还要考虑是不是会冒犯别人(比如杨笠)。最安全的做法大概就是讲自己的故事了,此处可参照郭德纲和于谦两位的相声。

3)节奏的掌控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很多研究人员做学术报告的时候都是匀速进行,没有重点。

你要学会控制节奏,有张有驰,有包袱(重要结果)的地方缓一缓,给听众反应和消化的时间;背景部分速度提一提,否则听众的思路就开始云游天际了。

另外,在演讲的时候可能出现突发状况,比如你的报告时间从15分钟压缩到10分钟了。这个时候,不能一味地快,节奏仍然要保持住,然后对不是很重要的部分下手,把时间控制好。

4) 提词器的使用

上网课的时候可以考虑,现实里开会还是算了吧,毕竟会场不提供吐槽大会那样的专业设备,让你对着观众光明正大地念稿。

在自己手机上装一个程序来看和低头照稿念没啥区别,影响听众的体验。

我还碰到过一位演讲者,照着手机上的讲稿念,中间脱稿了两分钟,回头就找不着从哪儿开始接着念了,颇为尴尬。

不过,我还真的是通过吐槽大会开始考虑使用提词器的必要性,所以尽管目前看来不太可行,但还是要感谢吐槽大会,给我的脑子里增加了奇怪的知识。

是时候从李雪琴和吐槽大会转回到科研上来了,马上就来一个正经的结尾:让我们一起期待越来越多科学脱口秀的出现。

版权声明

本文由杏仁香芋原创,

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博客观点,

欢迎各位踊跃留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国际科学编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27866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