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沙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alock “比努力的人更可怕的是乐在其中的人”

博文

科学诺奖的性别鸿沟 精选

已有 8308 次阅读 2015-10-19 09:4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女性, 科学家, 诺奖

刊登在今天的《南华早报》上

http://www.nanzao.com/sc/opinion/15070081fc22987/ke-xue-nuo-jiang-di-xing-bie-hong-gou


2015年诺贝尔奖从10月5日陆续揭晓,首日公布的生物学或医学奖,一半由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药物科学博士大村智(Satoshi ōmura)分享,以表彰他们找到有效应对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新疗法;另一半则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表彰她在发现高效抗疟药物青蒿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诺贝尔科学类奖是全球科学界公认的最高荣誉,屠呦呦的获奖不仅实现了中国零记录的突破,也将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中女性的获奖人数从17名提高到18名,并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女性科学家从未获奖的记录,不过也可以看到,诺贝尔科学奖中的性别鸿沟仍然巨大,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科技政策研究者的认真审视和反思。

笔者曾对历届诺贝尔获得者的性别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从1901年诺奖首次颁发到2014年的114年间,获得科学类奖项的共有647人,但其中只有17名女性(注:包括居里夫人在内共有3名科学家获得过两次科学类奖项),占比2.6%。即使今年有屠呦呦上榜,2015年的9名科学诺奖榜单里也仅她一名女性。

从时间维度来看,二十世纪前半段只有三位女性入选(居里夫人获颁两次),二十世纪后半段增加为7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加上屠呦呦,则共有8位女性问鼎。然而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受美国民权运动影响,世界范围内接受科研专业训练的女性增长迅速。在美国,仅生物医学专业,取得学位的女性就从50年代初的3千多人增长到2011-12年的近7万人。而在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也从建国之初的23万增加到如今的2千多万。相比于人才储备方面的扩张,女性科学诺奖得主的增加则显得相当不足。

就奖项分布而言,获奖女科学家集中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共12人,占该项获奖者总数的5.7%;其次是化学领域,共4人,占2.4%。物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女性获奖者最少。历史上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只有两名女性,从1964年至今,物理学领域再没有女性获此殊荣。而经济学领域内,一百多年来,只有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教授凭借其“公共物品”(commons)理论摘取过诺奖桂冠。这种存在于诺奖中的学科差异,也普遍存在于科技教育和职业界。其中或许有个人研究兴趣的因素,而且从社会发展来看,生物学和医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女性在相关领域的兴趣和贡献值得支持鼓励。然而,在如信息技术、工程学和经济学等其他重要学科领域,女性的进入和发展非常缓慢,甚至停滞,其中制度性的阻碍因素不可忽视。

另外,从出生地域分布来看,绝大多数获得诺奖的女科学家来自美国和欧洲,另有一位来自以色列,一位来自澳大利亚。本次诺奖之前,没有任何获奖女性来自发展中国家。在另一份名单,即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2015年引文桂冠名单(被视为科学诺奖的预测名单)中,女性得主大幅增长,但上榜女性仍然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发展中国家中的诺贝尔奖项获得者很少,自然有因为经济水平低而科研投入受限的因素,但受传统及科技政策存在的性别盲点的影响,科技领域中的性别鸿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

在中国,尽管女性科研人员的规模已达全体科研人员的40%,但居于较高学术职位的女性人员凤毛麟角,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所占比例还不到6%。缺乏有利于性别平等的制度安排和支持,意味着在正式职务和社会网络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女科学家们获得的科研资源非常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们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屠呦呦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能取得如此成果,除了她的个人努力之外,也不可否认中国建国初期对女性社会经济参与地位的强调产生了积极效果。然而,近年来,由于对女性人力资源的重视不够,女性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急需相关政策的有效改善。

上述分析表明,相较于男性,女性在科技领域中的参与仍然有待提高。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科研职业领域,女性仍然面对更多有形或无形的阻碍,导致她们的科技潜力不能得以充分发挥,或者她们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与推广。据最新发布的《2015中国工程师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揭示,女性工程师虽然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影响力方面自我估值高于男性工程师,但在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及培训方面的满意度明显低于男性,且她们参与创新项目决策的指数远远低于男性,表明她们对于项目的参与还未进入高层次决策阶段。

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包括性别、文化等在内的多样性对于经济发展和科研创新十分重要。据麦肯锡估测,到2025年,如果全世界女性能够达到同男性一样程度的社会参与、实现潜能的完全释放,相比于按照目前差异水平所做的估算,将会对全球GDP多贡献28万亿美元;而如果每个国家能够达到目前性别平等做得最好国家的水平,也能够增加多达12万亿美元的GDP。在科学领域方面,研究者也估测,如果美国获得科学工程学(S&E)学位的男女差异消失,则GDP将增加2.7%。这样看来,增加科技创新领域的包容性、促进包括女性在内的社会边缘群体的科技参与对于促进科技领域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社会公正和人力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意义,从女性视角出发的科技创新也有助于更多突破性科技成果的产生。1983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和为杨振宁、李政道理论提供实验证据而将两位推上诺奖领奖台的吴健雄就是力证。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无论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除了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还需要面对诸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食品水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科技成果的创造和应用显得更加重要。女性独特的视角加上专业研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一定有助于科技的发展及其在解决人类社会问题上的有效应用,应该成为今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屠呦呦获诺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7440-929194.html

上一篇:招聘信息
下一篇:旧文:性别视角看新加坡大选
收藏 IP: 118.200.165.*| 热度|

8 王峰 黄永义 彭真明 武夷山 唐常杰 shenlu kxds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