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谈谈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已有 4889 次阅读 2013-8-19 20:50 |个人分类:栏目:卷首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中医药

     陈可冀,福建福州人,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杂志主编,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等。


     随着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中医药凭借几千年的历史优势和特色也得到较快发展,中医药的疗效和价值正为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同时它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

     中医药具备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两个方面的核心价值,医疗上以人为本,讲求医德,爱护病人。学术上注重整体论、调节论与辨证施治。这些理念或观点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包容性和辐射力,历久不衰。科学精神为格物致知,人文精神则注重人性与感情。唐代名医孙思邈倡导“大医精诚”的医德精神,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在调和医患关系方面,意义仍十分重大,这当然应该看作中医科学技术与人文交融的极好传统,求真与求善的交融。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它又具有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中医药理论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观念;在整体观和系统性思维中,特别注重“中庸”思维的贯彻,注重调节平衡和“致中和”。古代名医张介宾称“和法”为中医治病的“八法”之首,以“和法”统领“八法”,以其余“汗、吐、下、温、清、消、补”七法“调而治之”,“调其不调,和其不和”,以达到和解治病的目的,达到人体内环境的和谐与稳态。方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桂枝汤、小柴胡汤、越鞠丸和逍遥散等等;这些均是中医药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交融的体现与实践,体现了人文文化的功能或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医学模式也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社会—心理—生物—环境”模式,这些变化恰恰为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医自古流派很多,不同流派或学术背景的多样性思维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是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欢迎并提倡学术争鸣。各流派传承人要在继承基础上,集成发展与进步乃至创新,培养人才,以实现青出于蓝。要允许讨论,允许有不同意见,要有冷思考,还要多几分宽容。要认真读传统经典,虚心学习,联系实际;也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进展,联系交融,与时俱进,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推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我国社会现实存在中西医两种医学,中西医团结合作很重要,两种医学要从互异、互通而后达到互补,并达到共赢。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一站式服务的最佳模式之一,既有明确的西医明确诊断,也有中医的准确的辨证诊断,互相补充,我认为这比较全面合理,对病人治疗肯定有益。医学的根本目的是治病救人,该用中药时用中药,该用西药时用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更好时,就要有机结合。要特别重视临床经验的传承和中西医结合,在弘扬中医药学术优势时,要努力尽可能做到体现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综合与分析相整合,以确认效果,提高科学证据水平,传承精华。不宜因为强调精确性而忽视中医临床经验的个体化和特殊性。要在尊重中医药学术的认识及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现实的临床实践和创新。对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和屡屡更新的指南也要辩证地看待,要联系实际参考、吸收与应用,而不要不结合实际情况盲从。中医十分重视整体定性诊疗,但时代发展了,中医在诊疗上的定量技术及知识明显不足,因而临床医疗重复性较难,评判疗效结局往往不够到位,研究所得结果的不确定性也较多;应当提倡多学科交叉合作,以有助于其在诊疗实践、机理研究等方面的发展。  

     中医药学界还应该热忱欢迎多学科科学家介入、合作和共同开发、研究、创新与发展。美国FDA公布植物药批准法规以来,近几年正式批准了2种植物药,一是由绿茶提取的茶多酚外用治疗尖锐湿疣,一是2012年末新批准的由南非“龙血树脂”(Dragon Blood Resin,商品名Fulyzaq,已上市)提取的化合物治疗因应用艾滋病化学药物所致的腹泻副反应,这2种新药的有效物质基础即化学结构都是明确的——研发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第一重要的,其活性物质基础不清楚,安全有效就无从谈起;我国青蒿素和砒霜三氧化二砷的成就,也在于搞清其化学结构以及其作用靶点所在,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这些成果都是多学科合作的典范。可见,为达到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在认真继承的基础上,与现代科学技术界包括现代医学界的多学科合作,有多么重要,多么必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718203.html

上一篇:冲破新能源发展的桎梏
下一篇:2013-20期 读者之声
收藏 IP: 114.243.2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