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2012-26读者之声

已有 2522 次阅读 2012-9-21 15:31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之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科生, 资料, 年轻人

别了,“杰青”
      今年的“杰青”申请以失败告终。其实这事早在预料之中,因为今年准备申请资料的时候,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差距,那时候我在总结中就认识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和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性不足、系统性不足、总结不够。
      在春天开学的第一次组会上就跟学生们讲了这个总结,也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个学期有一定的进步,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很大的问题是出在我的身上——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iCAN国内和国际比赛都压在我的身上,还有两门本科生的课、一门新开课、一门课新增加了很多内容,这些都让我辛苦之极,真的是很多时候都到了自己偷偷哭的状态,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哪一件不是你必须做的呢?都是!作为一个老师,不上课不行,不认真上课不行,不做对年轻人和国家有利的事情不行!所以,我要坚持做。虽然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挨过来的,而且没有Fiona的帮助就更没有可能(她也是在繁重的学业之中抽出了大量的时间来做比赛相关的工作,让我才有机会这样坚持在课堂上和科研上)。然而,尽管已经很努力把时间安排好利用好,可是我花在课题上的时间还是不够的,内心里感到很惭愧和纠结!
      其实,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知道我必须要做好科研,无论有多少人控诉目前的评价体系和体制的问题,可是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影响力严重不够。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付出不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够突出和响亮。教学的成绩虽然考核很难,可是看学生的口碑和社会的评价,就知道我们有多少长路要走!
      教学相长,对老师来说科研和教学的实质其实是一致的,一个严肃认真、积极进取的老师必然会带出好的学生。老师就是一面镜子,要带给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不能偷懒,不能随便原谅自己的过失,不能无所作为。今年的“杰青”申请是失败了,但是未来还有几年的机会,要继续努力。尽管是不是“杰青”并不重要,可是如果没有对“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的追求,人生就会失去意义。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怯懦的人,也从来都不是一个想混日子碌碌无为的人,所以,还是要振作起来,努力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前进。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努力和要求自己进步,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这么多年,我们已经追求梦想走了这么远,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就是要做个“知道天的方向的蜗牛”,永不停下自己的脚步,一样会看到那片蓝天!
      这次的“杰青”申请不利,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我告诉自己:需要更加努力,需要进一步沉下心去,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地做好教学和科研的事情,学会更加集中精力地做好这些必须做好的事情。
      窗外雷雨,给我一份清醒的认识:我知道今天又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一起努力吧!因为有着更远大的梦想等着我们去实现。2012的“杰青”,暂别了,但是明年、后年乃至以后,我都会不停地朝着你前进!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教授   张海霞
 
 
研究生课题厉行中期检查很有必要
      不管导师是“贴身指导”还是“遥控”,研究生毕业论文毕竟还是研究生本人做的。研究生一边做课题、一边领悟课题设计的真谛,有的很快就能把握课题的实质方向,并逐步将之推向纵深,但有的却自始自终没能真正理解个中含义,甚至出现研究方向的偏差,常常如“坠入五里迷雾”——这就凸显出“掌舵”的必要性。
      适时调节研究“主旋律”的方法很多,包括导师随时跟进、学生自行矫正,等等。如何及时发现课题有无“脱轨”现象?我认为对研究生课题厉行中期检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研究初期检查太早,因为那时研究生还没有进入角色,研究后期检查又太晚,即使发现研究做错了也难以回头、于事无补。我这里说的中期检查不同于日常所做的Seminar,而是比较正式的、相当于毕业论文答辩那样的课题汇报会。
      研究生们经过一年半载的研究,一般都会积累一大堆数据。有的数据很好解释,有的数据通过查文献可以解释,但还有一些“异常”数据,研究生自己无法解释,请教导师有时也因学科领域的局限而解释不了,不知是新发现还是错误信息。我们既不希望埋没可能的新发现,也要尽可能杜绝错误信息,最好的办法就是像对待医疗难题那样进行专家“会诊”。做生物的不大懂物理、化学,做物理、化学的也不见得懂生物,“隔行如隔山”嘛,这时集思广益就显得很重要。  
      如果把课题组或本单位内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请过来集体“把脉”,那么就可能达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之效。有些不好解释的难题在行家看来可能压根儿就不是难题,而有些交叉性技术难点在行家那里也能迎刃而解。我进一步建议,在不涉及核心机密的前提下,多请一些大同行专家解读难点,这对研究生、导师、课题组都将大有裨益。专家从他的专业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可以给出极好的解决问题的建议,而且他们一句不经意的点评,也许就能切中问题的要害,成为未来研究中取得突破的“定海神针”。
      在课题组内,经常组织Seminar很有好处。研究生们经过工作小结和汇报,可以锻炼自己组织数据、分析结果、口头表述、回答质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必不可少的。例如,有的学生不会用PPT、EXCEL,不能规范引用参考文献,不知道如何致谢合作者,等等,这些基本常识都可以在多次实战演练中逐步学会并得到提高。
      研究生的能力培养不能单一化,除了训练科学思维,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也是“必杀技”。无论导师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让学生多做课题汇报,并进行详细点评和悉心指导。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多听学术报告、多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提高综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曾庆平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615089.html

上一篇:科学统计与唐诗研究
下一篇: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26)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