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访谈录:大学生创新漫谈 精选

已有 6167 次阅读 2021-3-13 11: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生创新漫谈

  近日接受了我校学生(刘镇溥等)组织的关于大学生创新的采访。下面是访谈录:                             

  1. 在您的眼中,您认为科技创新的定位是什么?

 首先,我觉得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这个提法并不太恰当,应该提“创新”。“科技创新”仅指科技活动中的创新,而创新的含义更广,指科研、生活、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创新。“创新”包括了“科技创新”。

 为什么要提“创新”而不是“科技创新”?原因如下:

  (1)如果仅提科技创新,那么学生只有在做科研时才能锻炼到创新,而科研课题数量是有限的,不是人人都能拿到课题,都能得到锻炼。此外,一个课题持续的时间较长,多为一年。做研究通常在出观点时才能锻炼到创新。也就是说,一年锻炼一次。锻炼的次数太少了,不利于创新习惯的养成。而且,科研创新需要配备指导教师。所以,仅提科技创新会严重限制锻炼创新的人数和频次。

  (2)创新是相通的,“万物皆同”。360行,虽然行行有不同,但也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其中创新能力就是相通的。生活中善于创新,工作中也会善于创新。炒菜不愿看菜谱,而喜欢独创炒菜方法的人,在工作中也会喜欢创新。所以,培养创新能力,不一定非得通过科研课题,通过其他方式、其他事情同样能培养创新能力。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样就可以就地取材、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随时随地创新,这极其有利于创新习惯的养成。例如,一个班里的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时,可以要求每个人介绍的内容和形式与前面的人要有所不同,越不同越好。每做一件事情,都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做?怎样做?

 

    2. 您认为,作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障碍有哪些?

   我认为,目前大学生进行创新的最大障碍是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不创新,缺乏创新意识。

   记得两年前,我曾出席过某校大学生学位授予仪式。当时校长站在台上亲自授予学位。几百个学生,上台领取学位证书的姿势都千篇一律,给人一种“古板”的感觉。没有一个学生独创个形式,比如做个鬼脸、调个皮、搞个笑。这令持续数小时的学位授予仪式枯燥无味。

  我觉得,学位授予仪式完全可以搞成一个令人愿意观看的大表演。不同的人,采取的形式可以千奇百怪,让观众笑声迭爆。我也参加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院的学位授予仪式,学生们经常曝出新奇的动作和方式,令台下观众捧腹大笑。

  窥一斑而见全貌,通过学位授予仪式,可以看出中外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差距。

  至于科技创新,我觉得最大的障碍应是学生们的专业基础不够雄厚,知识面不够宽广,要在某个领域提出一个研究课题很困难,提出新的学术观点更困难,恐怕只有从事某个方向的研究2-3年的极少数学生才能做到。

  所以,对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要求不能过高,不能期望他们提出什么新的学术观点,而要以训练为目的,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如何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创新方面,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养成爱创新的习惯。

  如前所述,大学生创新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已经习惯了不创新。要改变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习惯,成为本能。创新意识就是怀疑一切的意识,就是事事与众不同的意识,就是标新立异的意识。

  如何形成习惯?---强迫。我们常看一些造型奇特的观赏树,那些造型是经过强行固定一段时间后长成的。对于人也是这样,强迫可以成自然。例如,让学生早上6点起床跑步,是很困难的事,因为都喜欢睡懒觉。但如果强迫他们按时起床、跑步,连续1-2个月后,他们早期就会成为习惯,并体会到锻炼的好处。不起床跑步反而不习惯了。

  怎样“强迫”?可以开设发明创造课、讨论课、集体活动课。在发明创造课上,让学生展示、评论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手机摄影等;在讨论课上,可就任何问题展开讨论、辩论。集体活动课上,让学生自行组织新颖的活动,同时还能锻炼组织领导能力。这些课上,把学生推向前台,成为课堂主角、主持,老师退居幕后,起指导作用。这样可养成发明创造的习惯和兴趣,锻炼批评性思维、口才、组织领导能力等。

  这些课不是只开一次,而是从大一到大四,每个学期都开,让学生每周得到至少两次的创新训练。只要处处要求创新,时时要求创新,事事要求创新,整个学校被创新的氛围笼罩,时间一长,创新就成为习惯了。

     对于科技创新,我一直强调要教会学生写科研论文,并为此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科研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写科研论文能够综合训练学生的很多种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炼总结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等等,尤其可以养成“说话有依据、做事讲证据的习惯”。例如:

     1)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结论等可训练总结和概括能力。尤其起题目,既要扣题,又要新颖,能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在引言部分,一般要写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就是要简要阐明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意义要说明你的研究成果有什么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是提出了新理论、新方法还是有什么实际应用。要通过发散思维,开发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就是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争取把你的成果说得天花乱坠。这同样能训练创新能力。

     3)研究现状调研的目的就是保证你的研究是别人没有做过的,得出的结论和认识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研究现状调研能训练信息搜集和综合分析能力,能训练敏锐的观察力。

    (4)在研究方法部分,就是要说清楚你的实验数据是怎么得来的,用什么分析仪器,是什么样的实验流程。这是为了让别人可重复你的实验,检验你的数据的真实性。

    5)在现象或实验结果描述部分,要详细描述你所观察到的。这可训练敏锐的观察力,要观察到细微的东西,能看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

    6)在机理分析部分,争取提出新的机理,合理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这能训练创新能力;还能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要为你的结论找到足够证据,使结论具有唯一性,而不是多解性。

    7)引用参考文献,就是要会用别人的分析数据或观点来支持你的观点。

    8)把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需要提炼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论文插图是否精美,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等等。

    因此,写论文是训练多种能力最好的方法。会写论文,就掌握了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会写论文=会做研究。

  

创新是社会和科学进步的前提,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学生们要养成创新的习惯,让创新成为自己的本能。只要养成了创新习惯,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的那一天就不远了。

 

推荐阅读:

1.金振奎 金明 贾若溪. 《科研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8(主要内容:为什么要会写论文、科技论文、综述论文、社科类论文、课题申请书、口头汇报、评审意见、投标书、写作技巧 等等。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29658329179.html

 

2.金振奎、朱小二、王金艺、王昕尧、任奕霖、王凌等. 天津冀州区元古宇地层与沉积考察指导书(中英对照,46万字). 石油工业出版社,2020(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13031562.html

 

3.金振奎等. 沉积地质学(约100万字). 即将于2021年出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6496-1276494.html

上一篇:爱面子的马太效应
下一篇:有人,有世界
收藏 IP: 58.213.74.*| 热度|

14 郑永军 曾杰 黄永义 吴斌 姚伟 王从彦 孙宝玺 苏德辰 史仍飞 高友鹤 王恪铭 毛宁波 郭战胜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