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平
对国内流行的一种学术期刊文章的模式的质疑 精选
2020-11-13 11:01
阅读:10515

我通过审稿(图情类)发现,和阅读其他社科类也发现一种模式,概括如下:

题目一般起的很大,比如某某(如研究数据服务)的研究,然后加个小标题以美国高校为例。

写作模式一般如下:

  1. 一开始往往说由于啥啥啥(比如新技术)的出现,建立啥啥(比如研究团队)很必要或成了必要的手段,请注意用词“必要”,叙说方式一般就是主观叙说,没有任何理论和数据支持这种“必要”。

  2. 然后说本文将研究几个美国高校的例子,请注意题目是所有美国高校,看起来有普遍性,其实美国高校分四大类:全国性研究型;地区综合型;人文艺术型;社区学院大学预科和职业教育型。但例子往往是哈佛或斯坦福等顶尖博士级有医学院法学院的研究型高校,结果成了枚举。

  3. 没有详细的研究方法叙说,一般就是对所举高校的网站进行分析。如果有真分析也行,就是简单看看翻译人家的做法,背后人家怎么做的,做得效果怎样作者根本不知道,也没有采用survey或interview的方法采访这些美国大学得到第一手分析资料。网站简单分析是二手资料,有很主观的判断。

  4. 然后说对中国有启示,两者逻辑关系是啥不知道!哈佛和斯坦福做的就一定对中国高校有参考价值?逻辑关系在那里?中国大学为啥没这么做,为啥有启示,怎么启示,也是主观叙说,没有任何作者自己的第一手数据支持,也没有相关理论支持,相关的文献都是作者类似的文献,也谈不上真正的学术文章。

  5. 这类文章往往缺乏足够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本文的描述,通过网站分析对美国大学这方面的创新的分析和理解以主观判断为主,文章叙说也是很主观。

  6. 题目起得非常大,有的作者只是研究生,却要解决全美国全中国的问题。

  7. 参考文献少得可怜,写美国大学的某些东西比如创新,只有几篇外文文献,仔细查看文献,有些引用还是牵强附会,牛头不对马嘴,远远不够用于支持本文的观点。有的文章甚至全文只有不到10篇文献,连看起来也不像研究性文章。 总之这样的文章在叙说上以主观叙说为主,缺少客观事实和数据,以及理论和相关文献的支持。

这类文章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写写还可以,到今天还用这个模式,说明作者不知道怎么做研究,缺乏研究方法设计和数据采集处理设计,缺乏对相关研究回顾和引用,缺乏相关研究和本文的关系描述,以及本文对学术界的贡献的描述。文章要解决的问题(problem statement或research question)很笼统,就是看看国外高校怎么做的对国内高校有何启发。缺乏足够的理论,相关文献,和研究方法,研究数据来支持所谓的对国外高校模式的发现和对本国高校的启示。这样的文章写写博客还可以,因为从学术角度讲,是有偏见的缺乏理论和数据支持的文章(biased article)。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383-125819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