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32782553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u327825539

博文

心静未能自然“凉” 精选

已有 4210 次阅读 2018-2-13 23:38 |个人分类:愚见123|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记不清楚什么时候养成了习惯,或许是读硕士的时候吧,每天都得浏览一下科学网了。作为一个在读博士生,我不敢在各位老师们面前班门弄斧,只是默默的游走在其中,看着老师们的分享和交流,更喜欢关注跟帖的评论,让我在内心演绎着不同思想的碰撞,或许就是一种模拟式的“换位思考”吧。渐渐地,熟悉了这种思路,也在给自己寻找着人生定位和前行目标。我坚信要做一个有素质的科研人,应该有着自己独到且顾大局的思想。

前天读到文老师的一篇文章《想拿基金就好好过年》感触很多,内心更有些自责和羞愧。写基金对我说远也远,说近也就在咫尺,明年就要毕业了,或许这样的年也是我今后的生活。然而,我自责和愧疚的确是因为爱因斯坦那句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 首先,我为自己的无知羞愧,自己读的书太少了,居然不知道这样一句警醒自我的名言。其次,为我走过的28年,浪费了多少业余时间而懊恼,或许我中途的悬崖勒马,才让我跌跌撞撞的从一个专科生走到今天,然而,多少业余时间本可以被用来弥补和丰富知识结构的缺陷,不至于自己现在还患着无知的后遗症。但我也感到庆幸,自己还年轻,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认真的抄写下这句话,放在家和实验室的办公桌上,时刻提醒着自己。我也很急切的给硕士和博士实验室的Q群分享并突出这句话,只想更多的师弟师妹能意识到,那些觉得理所当然的休息时间,殊不知有时会慢慢磨平你的斗志。

一不小心,话已扯远。这两天关注着各位老师讨论“世界一流,二流,三流大学论文看质量,数量还是影响因子?”,我心里也躁动起来了。我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了刘立老师最后分享的链接:物理所方所长的讲话(http://www.cas.cn/zjs/201711/t20171130_4625169.shtml)。内心对于那种科研环境的向往,如同期待进入“桃花源”一般。本科毕业加之考研复试被刷,我还是在《给十年后自己的信》中写到:十年后,我应该是一位老师或者是一位整天泡在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静心做着自己想做的实验。当然,让我拥有中科院那样科研环境,水平是不够格的,毕竟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全国上下也都不得不考虑各自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实施方略。但在此我还是想表达一下一个学生的想法,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从内心出发,不管世界一流,二流,三流,或者是不入流的大学中,大多的硕士和博士生从刚踏入实验室时,都期待毕业时有几份像样的成果,这些成果都应该是他们精雕细琢打磨出来的。可是,故事的结局总是多变的,有的凄惨,有的辉煌,也有的草草收场。我想这更多的是过程中心态的变化引起的,正如上面所说的对业余时间的认识是一方面原因,另外我想还和学校的一系列评奖评优有关系。我出生于不入流学校,即使博士想寻求蜕变,也只选择了个211的大学,或许所见狭隘了。毕竟天下的芸芸众生还是多数,牛导牛组就那么多,羡慕归羡慕,实验还得做,表征的样品赶紧寄,该预约的仪器赶紧预约,有点眉头了,赶紧写赶紧投,马上要开题了,要中期考核了,学业奖学金和国奖要评定了,企业奖学金也要开始了,想不想按期毕业呢,年轻的导师也等着论文评职称和年终科研奖励呢......紧赶慢赶,也得看天意,投的顺利到好,运气背了,邮箱就塞满投稿和拒稿信了,共同作者频繁收到邮件还以为最近量产了呢。

作为学生,或者说作为在哪个层次学校的学生,我不应该抱怨的,就像前些天有位老师在评论里写到的一样:连211都考不上的学生估计不能算杰出人才一样值得思考。我只是想:像在当下这种环境中塑造出来的博士生,多半是浮躁的,满脑子想的还是如何多发文章,即使想静心科研搞点大动作,也都是梦想了。恶习会传染,带着这种浮躁进入高校工作,有机会带研究生了,会不会又进入了下一个繁殖期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2961-1099768.html


收藏 IP: 132.204.55.*| 热度|

4 罗汉江 尤明庆 黄永义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