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g19554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g195544

博文

中学时代的我与书(摘自我的《我与书》一文)

已有 2143 次阅读 2017-3-13 07:00 |个人分类:散文|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读书, 无书可读

中学时代的我与书

文/岳爱国

在我的有生之年里,已经与书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书在我的人生成长中、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抑或在我的工作中须臾不可相离,相伴左右,直至今日。书是我人生的向导,一步步将我从最初的懵懂引向有了一定的文化;书是我的生存之本,因为与书为伍而确保我衣食无忧;书是我的终身伴侣,因为有书的存在,我的灵魂就有了寄托。

当我们上初中时已是“文革”的中期,正是中国文化沙漠时代的最干旱期。虽还要按时到校,但却很少上文化课,要么是读“语录”、读报纸,要么就是学工学农学军、挖防空洞等等。

本无书可看的我们,却从我的一个小名叫嘎子的同学那里源源不断地借到书看。真不知他哪儿来的那么多的书,居然总能借给我们一册册“文革”前出版的中外长篇小说,虽说其中大部分书的字体是繁体字的,或是整册书是缺头少尾的,但我们读得如痴如醉。

本来对繁体字并不太熟识的我们,在不断地阅读繁体字的长篇小说的过程中,居然连蒙带猜地认识了不少的繁体字(那个年代,在我的同学中,没听说谁家有字典,故在阅读中遇到繁体字只有连蒙带猜),到后来,再阅读繁体字的小说已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了。读繁体字的书靠蒙靠猜,读缺头少尾的书则要靠分析与想象了。当时借到的书大多没有封面,且缺了几页甚至几十页正文。阅读这样的书是很累的,因阅读者未得到必要的交待与铺陈,都读了全书的三分之一了,才能基本搞清书中各人物间的关系,故事的梗概等等。当看到书的最后,又缺了若干页。本是该享受全书的最后高潮部分了,该是了解整个故事的最终结果了,可却因为缺页而戛然而止,使你欲哭无泪,很是无奈,只有靠分析与想象来将书的故事补全。

我在初中期间,同学里有不少喜爱读书的,如果谁有一本可供相互借阅的书便成了香饽饽,争相借阅。为此,喜爱读书的同学要排队;为了都能尽早地阅读到书籍,于是大家相商的结果是:每个人在最快的时间内将书阅读完毕,有时甚至只给一天的时间。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为了将好不容易借到的书完整地加以阅读,必须废寝忘食才可实现:边吃饭边阅读是不正常中的正常情景;夜里曾出现过整夜不睡觉,一宿将一整本长篇小说阅读完毕的情况。

   至今仍记得当时读过的书有,李晓明的《平原枪声》、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冯德英所著的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等,前苏联以二战为题材的、和平时期反特题材的长篇小说等,还有更多的是不知书名的、或因时间长久忘记了的长篇小说等等。

   (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94970-1039114.html

上一篇:幼年、少年时代的我与书(摘自我的《我与书》一文)
下一篇:青年时代的我与书(选自我的《我与书》一文)
收藏 IP: 123.113.47.*| 热度|

1 郭向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