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日恒
也谈学术生命力和创造力
2019-1-16 07:17
阅读:3299

  看到网上不少人在谈论,所谓的“中年学术危机”,从各方面分析了各种原因,并给出了种种案例加以佐证,似乎这是一种公认的“铁律”,其实这个结论只是统计意义上的一个数据,并没有严格的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学术创造力跟年龄有关,也从来没有科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学术生涯和学术生命力在中年以后就会出现枯竭,这样的案例太多了,不一一举证,所以这是一个伪命题。我们不可否认:年轻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只要选好题目,有一个好的学术群体和一个好的指导老师,那么冲击某个科学难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其实成果的取得,不仅跟一个人内在因素密切相关外,还跟外在大环境密不可分。

  大家知道,欧洲在18,19世纪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其大环境大背景是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所以造就了整个欧洲社会环境的思想大解放,大开放,各类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相对活跃,组建了各种社群,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没有讨论禁区,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涌现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等等,所以造就了欧洲的持续繁荣。亚洲的日本,很早就意识到了欧洲的先进制度和机制,提出脱亚入欧策略,整个社会大环境面目一新,涌现出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二战以后的美国,不仅继承了欧洲好的传统,在社会自由度和宽容度方面更胜一筹,不仅是年轻人学术创造力的沃土,还是老年人学术创造力的沃土,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需要持续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演算,这尤其需要整个社会没有偏见和无差别对待,所以张益唐院士能够获得成功,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结论是如果社会大环境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有各种条条框框约束的社会,那么即使有天赋的年轻人也是很难做出伟大的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成就的,对年龄的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已经让许多有巨大潜力但是属于大器晚成的人,失去了为人类做贡献的机会,这样的社会更多出现的是“精致主义”的“人才”,这种“人才”不是以为人类文明做贡献为最高准则,而是以金钱功利为本,这样的“人才”再多又有多大意义呢?拿我们国家来说,TOP 20大学毕业生留学欧美日居高不下,可以想到国内的整个社会环境是多么的恶劣,大环境是多么的糟糕,那么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这这样的大环境下,是很难或者不可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天赋的。

  或许"钱学森之问",就是同一个问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吴日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47035-115731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