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guo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guo2012

博文

“迂阔”的人,正在改变世界

已有 3690 次阅读 2017-5-11 15:55 |个人分类:人物|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科技, 读书, 人物

我读余光中散文,读到《开卷如开芝麻门》一文时,发现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据说有人读过《大英百科全书》,这简直是以网汲水,除了迂阔之外,不知道还能证明什么。

原话,未作删减。


图1 余光中(1928—),著名诗人、散文家


老先生的文字一向温文尔雅,很少带火气,这是个例外。

“迂阔”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不切合实际。

在海峡两岸文学圈,余光中的大名如雷贯耳。就连余秋雨火的发紫的时候也让他三分。

余秋雨在高雄中山大学演讲时说:

“中山大学我一定会来,原因之一是余光中先生在这里。我在《山居笔记》后记中曾经写到,自己的散文集在台湾出版,生怕有几个人看到,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位与我同姓的先生。”

倘若我只喜欢文科,余光中老先生的观点,我或许会深信不疑。但我是学理工的,我也关注科技人物在说什么做什么。



图2 比尔·盖茨(1955—),微软公司(Microsoft)创始人


比尔·盖茨小传中提到,盖茨9岁已开始阅读《世界图书百科全书》(World Book Encyclopedia)。

这是什么书呢?它是世界著名的以青少年读者和图书馆为服务对象的百科全书。1917年在美国首版,最初有8卷,之后卷数陆续增加,到1960年时已达到20卷。


图3 《世界图书百科全书》



按出生年份和读书年龄计算,比尔·盖茨看这部百科时是1964年,那时20卷版已上市4年了。

这部书对盖茨影响很大,它奠定了盖茨的知识结构,几十年后他对它仍念念不忘。

微软后来推出电子百科全书Encarta,与这也有直接关系。

比尔·盖茨的贡献家喻户晓。他创办的微软公司给人类贡献了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并使Windows操作系统走进了世界亿万家庭,推动了个人电脑业迅速发展,进而拉动互联网以及整个IT业蓬勃兴起。

如果说他迂阔,我想反对声会盖过飞机起飞的声音。世界史上,不定期会出现一些这样的伟大人物,他们真的能把“不切合实际”转化成“切合实际”。

他们的梦想绝非“空穴来风",可能恰恰在他们开始阅读“不切合实际”的书籍时,理想的飞机就已经离开了跑道。




图4 盖茨的图书《未来之路》


再举一个人,他叫埃隆·马斯克。



图5 埃隆·马斯克(1971—),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创始人、特斯拉汽车CEO、太阳城董事长。


这位70后更疯狂,别人正努力把格局开到全球,而他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外太空。

埃隆·马斯克是一个美国民企老板。移民火星是他坚定不移的人生目标。

有人觉得他荒唐,甚至说他是疯子。但你仔细看看他的成长轨迹,从PayPal、特斯拉,到SpaceX、太阳城,他居然真的在向目标一步步地迈进。

前面说比尔·盖茨开始读《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是在9岁。埃隆·马斯克也在差不多这样的年龄,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懂行的人知道《大英百科全书》要比《世界图书百科全书》难很多)。

传记《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中,有一段马斯克的回忆:

大概在小学三年级或四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把学校以及邻近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了,于是我试图劝说图书馆帮我订更多的书。之后我开始读《大英百科全书》,这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而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图6 《大英百科全书》


如果我们把事业比作树,知识比作肥料,阅读就相当于吸收(肥料)。

如果你的理想是培育一棵小树,其实用不了多少肥料,你也不必阅读那么多。

但是,如果你的理想是移民火星,这棵树可就大得没边了。培育一棵宇宙大树,即便集合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来灌溉它,恐怕还不一定够。

从这个层面上讲,埃隆·马斯克没把读《大英百科全书》看得多重,在他心中,那或许就是一部科普读物。



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余光中这样的诗人散文家,也需要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这样以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人物。

阅读没有什么“迂阔”和“不迂阔”之分,关键是,你想干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阅读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图1图2图5图6来源:百度百科

图3来源:picclick.com.au

图4来源:环球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78036-1054356.html


下一篇:中国版图是“雄鸡”,千万别画成要下蛋的模样!
收藏 IP: 125.33.228.*| 热度|

2 姬扬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