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昨天开讲这学期的《数学分析选讲》,兹作些记录,聊作备忘。]
1. 课程的总体宗旨是在更高和更宽泛的观点下看待数学和分析。摆脱技术勒绊,转而在方法论的层面上驾驭数学、驾驭分析。停留在计算和证明,只能成为“工匠”;要懂得去探索数学的灵魂和精神。
2. 课堂互动:逐一请同学谈谈对《数学分析》的第一印象。(待以作业形式提交回答)。
3. 什么是数学?什么是分析?前者强调要在更宽广的范围中去考察数与形的存在,培养职业习惯。强调学习四年数学,可以算半个数学家。后者通过赏析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引出对“分析”的理解。
4. 现场分析。
这是本次课堂上的亮点和创意所在。由于是选修课,很多同学没有出席,在坐的同学中也有不少看别的书。对于这种情况,备课时已有预料。所以提出问题:现阶段你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就此进行现场“分析”。逐一请同学回答。第一位同学回答现阶段最关心就业。不出所料。我让他走到黑白前,写上“就业”二字,在旁边画上一横。又有同学回答“公务员考试”、“考研”、“不知道该做什么”,一一加以统计。同时告诉同学们,其实分类就是分析的一种方法。当然这里还用到统计。问完了,就业得到7票,考试得6票,其他得两票。(看来本次课只有15人出席。核对签到的有17人,或是忘记了得两票的一类)。总之,得票最多的,归根究底可以算作“就业”。于是就此展开进一步分析。
就业分析:
1. 干什么好?干得了什么?
2. 薪水、升迁、福利、稳定性、跳槽的自由等;
3. 人际关系的考虑。
强调对未来趋势的分析。再者,就如何“创业”进行分析。这里强调逆向思维,不要总想着去找工作,可以考虑几个人合伙开公司。任何现有的公司,一开始都是由很少的人开始做起来。(实际上,创业最首要的就是过“心理关”,因为几乎所有的人,或大部分人都无形中自我定位为“打工者”,而做“老板”的那些人,有些是境遇逼迫使然,有些则是受到某种启发,有些则是始于尝试,等等)。
建议同学们多看一些传记书籍,从中提取“普适”的经验。特别强调,同学们还年轻,一切皆有可能。
你看,把“数学分析”中的数学暂时去掉,换上其他的内容也照样分析,不是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